青岛日报/观海新闻12月25日讯 今天下午,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江联军做客民生在线,与网民在线交流。
主持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年,民政局都做了哪些工作?
江联军:民政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简单总结就是围绕“一老一小、一困一善、一红一白、一区一社”等领域,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老,就是聚焦老有颐养,推动养老服务更有温度。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目前全市1037万常住人口,老龄人口已达238万,老龄化率22.95%,比全国高出1.85%,我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市场培育,坚持养老机构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健全机构、镇街、村居三级服务网络,全市养老机构303家,镇街养老服务中心139处,村居养老服务站1313处,从规划布局和设施保障上已经实现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对养老服务我们全面普及医养结合,让养老更有“医靠”。为1.8万户经济困难和特殊困难老年人免费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累计5万名失能失智老年人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在养老助餐方面。小饭碗承载着大民生,聚焦特殊困难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各区市因地制宜推行市场化、党组织领办等可持续发展模式,助餐机构达到1400处,服务老年人1810万人次。今年我们深入落实“实施爱老助老五项行动议案”,开展了“银龄行动”和“敬老月”系列活动,组织关爱帮扶5000余次,发放老年人福利津补贴3.1亿元,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2024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报告》,青岛在政策措施支持度、服务体系完善度、社会环境友好度等全部五个维度均进入“领跑级”级别,在综合型城市榜单中位居全国第一。
一小,就是聚焦幼有所护,推动儿童福利更加精准。建立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全链条保障体系,保障2700余名孤困儿童基本生活,为365名儿童发放助学金260万元。创新了“1234”困境儿童心理关爱服务模式,即1个困境未成年人心理关爱基地、2种服务手段、3支专业队伍、4个机制。开展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检测摸排,通过公安、教育等7部门数据交叉计算,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量身定制关爱帮扶方案,监测摸排流动儿童11.9万名,为他们撑起健康成长“保护伞”。我们这些工作今年9月份被央视新闻30分报道,全国的儿童福利工作会议也在青岛召开,推广我们的经验做法。
一困,就是聚焦困有所助,推动社会救助更有保障。一方面用救助“广度”增加兜底“厚度”。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将62.4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范围。组建1075支志愿服务队,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共兜底保障困难群众9.5万人,临时救助2.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0.9亿元,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另一方面用救助“维度”拓展服务“深度”。过去是物质救助为主,现在要求“物质+服务”救助,今年为1.4万困难群众开展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照料服务等多维救助。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为75%以上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照护服务,提高了照护服务的质量。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衔接,设置救急难项目20个,开展集中申报日活动1102场,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精准的救助帮扶。
一善,就是聚焦公益慈善,推动慈善事业更有质量。设立了458支社区慈善基金,其中11支入选全省优秀基金。“中华慈善日”现场发布9个慈善项目,募捐1100万元。今年共募集款物2.73亿元,启动项目502个,帮助20万家庭和个人渡过难关。
一红一白,就是聚焦婚姻和殡葬事业,推动改革创新更加惠民。组织集体婚礼36场,开展婚姻家庭辅导1.3万人次,重要节假日婚姻登记“为爱加班,不打烊”。让殡葬回归公益属性,落实六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规划布局以公益为主的殡葬设施,建立经营性公墓等监管机制,开通全市统一的96444服务专线,推动“伤心事暖心办”。
一区一社,就是聚焦区划地名和社会组织,推动地名文化和社会治理更有成效。发挥地名服务发展的作用,命名城区道路267条。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发布地名标识品牌342个,命名乡村地名813个。出版发行地名文化丛书《地名里的青岛》,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手抓监管,一手抓培育,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46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等公益帮扶,近2.2万家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友邻”集市、“微心愿”圆梦行动、独居长者互助成长等各具特色的公益服务,办好群众身边可感可及的“关键小事”。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工作理念,以深厚的为民情怀深化改革、做好民生保障,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作者: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