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视人才“梦工厂”,擦亮“电影之都”金字招牌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更新时间:2024-12-10 13:50  

近年来,青岛电影学院不断加码升级,为青岛影视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人才、技术支撑,助力青岛不断完善影视文化产业链——打造影视人才“梦工厂”,擦亮“电影之都”金字招牌

青岛电影学院学生拍摄毕业联合作品。

电影,常常以城市为舞台;城市,往往因为电影而产生回忆和故事。一座以城市命名的电影学院,会为这座城市的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创意与活力?扎根世界“电影之都”的青岛电影学院,正在给出答案。

2021年5月,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转设并更名为青岛电影学院,由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全资举办;2024年7月,学校“撤系建院”迎来发展新篇章。多年来,学校毕业生联合创作完成350余部影像作品,斩获国内外数百个大奖;学校学生参与《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封神三部曲》等100余部优秀作品的拍摄;连续6年推出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足以证明青岛电影学院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作为国内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之外唯一一所包含电影全科教育的本科学院,青岛电影学院影视“基因”纯正。近年来,学校秉持“电影语言,中国故事,世界传播”的影视强国目标,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不断加码升级,为青岛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人才、技术支撑,助力青岛不断完善影视文化产业链,擦亮世界“电影之都”金字招牌。

学科跟着产业走,“全链条”打造人才高地

今年7月,青岛电影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再次迈出新的步伐——优化学科专业,实施“撤系建院”。

学校在原有9个教学系(部)和1个教辅单位基础上升级成立文学与导演学院、表演学院、摄影艺术与技术创新学院(东方影都虚拟产业学院)、录音艺术学院、美术与动画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共9个二级学院。同时,紧紧围绕电影文、导、表、摄、录、美等电影制作全流程,开设29个本科专业,形成以艺术学为主体,文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

“此次成立二级学院,是适应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通过成立二级学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激发活力、凝聚特色,巩固和拓展办学成果;将有利于发挥学院专业群交叉融合优势,完善二级管理体制机制,更好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影视类应用型人才。”青岛电影学院校长王宏民说。

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在完善学科布局的同时,学校坚持以影视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向“新”而行,充分发挥学校电影艺术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储备。按照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布局新兴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推进“四新”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积极改造传统专业,用AIGC赋能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成立AIGC影视应用及知识产权研究院,开发从人物关系构建到剧本创作、分镜脚本设计、智能配音、在线剪辑以及视频生成等适应全方位制作需求的新型智作平台金象AI赋能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建有影视技术等11个新兴专业,建有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两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青岛电影学院教务处处长贺红岩告诉记者。

“目前,金象AI影视智作平台还在试运行阶段,2025年起,我们将在平台上开发AIGC与短片创作精品课程,通过‘线上+线下’‘专业课+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各个专业将其核心课程嵌入AIGC,形成‘1+1+N+X’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青岛电影学院AIGC影视应用及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产教融合中心主任孙振介绍。

基因纯正行业专家教授云集,硬核实力打造电影培养基地

最近,青岛电影学院表演学院25届毕业生们正在为毕业大戏进行紧张的排练。该学院学科带头人、国家一级演员、华表奖最佳男演员获得者果靖霖亲临现场为学生进行表演指导。像这样的“大师课”,在青岛电影学院时常上演。

雄厚的师资是支撑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了解,青岛电影学院引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均由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及电影行业工作的教授担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创作经历。专业主干课程由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一流专业院校的资深教授和学历高、观念新、技能强的行业专家亲临主讲。

“学校会定期邀请知名导演、演员、编剧、摄影师等业内专家,跟我们面对面地交流沟通,为我们带来最前沿的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在大师面前展示自我的机会。”青岛电影学院组织人事处处长孙剑说。

据悉,著名电影导演、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谢飞,中国影协副主席、著名出品人、制片人、博纳董事局主席于冬,著名导演吴兵、管虎、郭帆、丁晟都定期来学校讲授“大师课”。这些影视界名人的加入,有效地保证了学校高质量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水平。

作为影视专业院校,教学过程中对器材的要求极高。因此,学校全链条打造师资队伍这一“软实力”,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硬实力”。青岛电影学院完成转设后,硬件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不但新建了高标准宿舍、餐厅,重新美化改造了现有教学楼、园区、大门,更对教学设备进行升级,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比如,学校配备了用于偶动画拍摄的迪生MOCO顶尖运动轨道拍摄系统、学生观影的比利时国际知名巴可电影放映机、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大疆无人机、业内知名的德国特图利(Dedolight)电影灯光器材、美国欧特克(Autodesk)公司旗下电影后期全流程剪辑、特效合成和调色的软硬件等先进教学设备。

学校还依托海发集团旗下的东方影都影视基地、5G高新视频产业园以及VR产业园等基地,联合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行业主管部门及优秀影视企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了东方影都影视文化产教融合基地、东方影都虚拟影像产业学院等教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探索打造影视人才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青影模式”。

产学研融合发展齐头并进,助力“电影之都”快速发展

放映厅内,灯光璀璨,氛围热烈;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不同类型的影片片花,每一帧都凝聚着毕业生的无限创意……今年6月,青岛电影学院举行2024年毕业联合作业“金象奖”颁奖典礼,这也是青岛电影学院自创办以来,第十年颁出这一奖项。今年,参加毕业联合作业的学生约占全体毕业生的38%,达到历史新高。

毕业联合作业被看作是青岛电影学院的“毕业大戏”,是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教学任务。每到毕业季,学校会面向全校学生征集剧本,并邀请北京电影学院的专家对剧本进行审查,最终遴选20个左右剧本,学校给每个剧组补助约5万元经费,学生们自由搭配,涉及剧本写作、前期拍摄、后期剪辑等影视制作的全过程。

十年来,学校毕业生联合创作完成了350余部影像作品,斩获国内外数百个大奖,多个作品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赞誉。其中,《Distance》荣获美国洛杉矶短片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纽约独立电影最佳短片奖;《蒙古阿爸》获得首届中国-东盟大学生短片节纪录片单元三等奖,同时入围纪录片单元单项奖最佳导演;还有的作品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角单元。

此外,近几年学校学生还参与了《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封神三部曲》等100余优秀作品的拍摄,学生郝瀚在《流浪地球》中饰演的金刚鼠一角,更是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学校还注重科研素养的提升。近期,学校科研成果亮点纷呈——由青岛电影学院教师于超、牛兴侦合著的学术论文《创新、变革与重构: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态势分析》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这是青岛电影学院自2021年转设以来首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也是自建校以来首次被《影视艺术》全文转载;《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这是自2018年以来出版的第7部电影蓝皮书《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在动态呈现电影产业变化的同时,不断提升着青岛作为世界“电影之都”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推进科研创作工作的持续发展,提高科研项目的数量和层次、科研成果的质量,为学校科研和艺术创作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科研助力区域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青岛电影学院科研创作处副处长牛兴侦说。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走上“快车道”的青岛电影学院,将持续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电影学院而奋斗,源源不断地为青岛影视产业的发展赋能助力,为青岛打造世界“电影之都”注入无限的活力与生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责任编辑:王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