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海域保护“红线” 抓牢蓝色经济“主线” “最美海岸行”走进胶州市

    更新时间:2024-11-22 07:42  

胶州湾河流入海口的“红海滩”。栾丕炜 摄

  胶州市东营渔港。

  记者参观青岛福生食品。栾丕炜 摄

青岛福生食品工人正在加工中。


  张颖颖


在黄海之滨、胶州湾畔,一座以胶水得名、拥抱蔚蓝的城市——胶州市,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绘就一幅海洋生态保护与蓝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壮丽画卷。作为上合示范区的璀璨明珠与4F级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所在地,胶州市坐拥1324平方公里的广袤陆域与33平方公里的浩瀚海域,以22公里蜿蜒海岸线镶嵌于碧波万顷之中。11月19日,“最美海岸行”大型直播采访团走进这座海滨城市,在胶州市海洋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踏上了探索盐地碱蓬绘就的自然奇观之旅,同时探秘“一条鱼”如何在黄金海岸线上游弋出海洋经济产业链。胶州市在坚守海域保护“红线”的同时,紧抓蓝色经济“主线”,书写着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改善生态 “红海滩”焕发新生机

  最近,胶州洋河入海口的“红海滩”火爆全网,微博、抖音、小红书关于“胶州红海滩”的话题持续升温,引发无数网友的热议与向往。百闻不如一见,直播当天,采访团将胶州市的第一站锁定于此。到达目的地后,放眼望去,绵延数里的厚实“红海滩”与蓝色海水交相呼应。白鹭齐飞、海鸥觅食、水鸭嬉戏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百种鸟类“大合唱”,市民对照着“观鸟台”上的科普知识,确认着眼前飞过的候鸟种类。

  据工作人员介绍,形成眼前“红海滩”的植物,学名叫做盐地碱蓬,每年11月,正是最佳观赏季。然而,在3年前,眼前这片“红海滩”还遍布着互花米草。互花米草属于禾本科米草属植物,于1979年引入我国沿海地区,其根系发达,具有防风抗浪固堤、增加湿地面积等生态功能。由于其极强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多地形成了大面积单优势群落,造成了滩涂土壤板结、侵占原生植物生存空间等威胁生态系统的问题。

  自2021年起,结合上合示范区区域特性和实际情况,胶州市海洋主管部门对胶州湾、大沽河区域的互花米草开展了治理工作。采用人工刈割+拔除、喷洒环境友好型药剂等方法,同时,引种了盐地碱蓬,共除治互花米草148.35公顷,治理率达100%。据悉,盐地碱蓬具有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盐渍化的作用,可以达到挤占互花米草生长空间、改善滩涂生态环境的效果。经过系统性治理,目前胶州湾海域盐沼植被群落结构、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水质环境及沉积物环境得到了恢复,软体动物种类和生物量有所增长,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创新引领 海洋经济提质又增效

  俗话说“靠海吃海”,近年来,胶州市始终坚持以培育海洋食品产业链为抓手,强化全产业链思维,持续加大创新研发力度。作为胶州市海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取得了显著成就。鳕鱼加工产业,更是成为了公司的一大亮点。

  开片、去刺、切规格、裹糠、包装、金检……走进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调理食品加工厂,110名专业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在流水线上,对太平洋海域的“远方来客”——鳕鱼,进行精细加工处理。据了解,源自俄罗斯北太平洋领域的优质鳕鱼,经过长途跋涉“乘坐”货轮抵达胶州市,通过加工制成不同类型的鳕鱼产品,常年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了确保每一片鳕鱼都干净无刺,我们共设置了三道去刺工序。其中,通过技术创新,我们引进X光机检测,利用影像CT技术,对鳕鱼内部进行全方位的扫描,确保没有任何遗漏的鱼刺或异物。”青岛福生食品有限公司质检部部长王娟说,公司先后与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智能制造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对加工车间、流水线各环节关键技术装备进行升级研发与设计。

  一条鱼,从头到尾里里外外都是宝。鳕鱼加工后剩下的鱼皮与鱼骨华丽转身,成为高价值的胶原蛋白肽产品,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增值。据王娟介绍,公司年加工冷冻水产品可达10000吨,调理食品5000吨。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在国内市场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在北京、广州、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的学校与医院,都能寻觅到鳕鱼产品的踪迹。

  从深海捕捞到加工制作,再到市场销售,“一条鱼”游出了一条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为福生食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胶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前三季度,胶州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60.8亿元,同比增长8.3%,涉海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产业增加值合计233.1亿元,同比增长9.5%,占胶州市海洋生产总值的89.4%,合计拉动海洋生产总值上升8.4个百分点。

  增殖放流 促进渔业资源生态修复

  采访团来到了东营码头。这里是渔业生产的繁忙之地,也是海洋生态保护的前沿阵地。今年,胶州市海洋发展服务中心深入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以“守望上合蓝”党建品牌为引领,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致力于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通过突出海洋经济发展主线、夯实渔业安全生产底线、严守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筑牢党风廉政建设防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六个一”主题宣传活动,包括增殖放流、海洋科普、普法宣传和揭牌司法生态修复基地等。

  今年以来,胶州市在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保障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三个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在恢复渔业资源方面,胶州市实施了2024年度增殖放流计划,放流三疣梭子蟹苗种350万单位和中国对虾苗种8278万单位,有效促进了胶州湾渔业资源的恢复。为改善海域生态,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滨海湿地修复、互花米草治理以及浒苔灾害防范和处置,全力保障胶州湾流域的水清岸绿。

  在保障海洋渔业健康发展方面,胶州市坚持党建引领,从组织、法律、监管、信息、技能和情感六个方面入手,构建“1+6”保障体系,确保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胶州市顺利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全国渔业安全生产示范县”和“全国文明渔港”两项荣誉称号的复审,继续保持在海洋渔业安全管理方面的领先地位。

  融入上合

  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下一步,胶州市将主动融入海洋强国、强省、强市建设大局,走在前、挑大梁,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快修复海洋生态上取得新成效,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奋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展现‘上合担当’。”胶州市海洋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胶州市海洋发展服务中心对营收下滑严重的企业和海工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走访,了解企业生产下滑原因和面临的困难。另一方面将已注销和不达限的涉海企业从规上涉海企业库中退出,同时增补发展势头良好的涉海企业入库。

  胶州市将落实好《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5条政策》《青岛市海洋发展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面对面将政策送到企业家手上,并深入开展座谈交流,帮助企业分析所能享受到的支持政策,向企业详细介绍和深度解读,力争政策红利应享尽享,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优化涉海大项目招商机制,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以上合示范区海洋物联网建设为契机,瞄准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引进一批带动效应强的项目。深化与专业化招商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的战略合作,加快招引一批涉海产业龙头大项目及配套项目,加快推动海洋产业补链、强链、延链。

  “按照人海和谐共生的理念,继续开展胶州湾胶州市区域互花米草治理、维护工作,巩固互花米草治理成效,确保治理区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利用上级资金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在胶州湾放流虾蟹苗种8000万单位以上,有力恢复近海渔业资源。”这位负责人说,胶州市海洋发展服务中心已建立海岸线例行巡查机制,对海岸线和海域违法占用问题露头就打,绝不手软。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陆海统筹、节约利用”的原则,严格控制围填海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胶州湾内的胶州区域,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措施。

  ■专家智库

  硬核技术“入海” 引领海洋经济新飞跃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副所长 张颖颖

  在推进最美海岸建设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洋环境监测作为关键支撑,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作为国内海洋环境监测领域的佼佼者,凭借其硬核技术与创新实力,为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副所长张颖颖表示,研究所长期以来一直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致力于海洋环境监测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以及仪器装备的研制。依托该研究所,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四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多个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相继建立,为海洋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张颖颖看来,技术攻关,让“入海”更自如。研究所在60多年的研发历史中,承担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还荣获了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0余项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并授权了600余项海洋技术领域专利。这些科研成果支撑了我国海洋浮标、船舶气象、海洋台站三大观测网的业务化运行,其中九成以上的国家业务化运行浮标来自该所的王军成院士团队。研究所还形成了系列化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和各类监测仪器,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及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时观测数据。这些仪器装备已成功出口到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孟加拉、巴基斯坦等10余个国家,助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技术专研的成果不仅仅在实验室里,更重要的是要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海洋科技产业的发展。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依托科研成果转化成立了10家持股公司,总资本达到2.1亿元,社会资本投资超过6600万元。其中,2021年注册成立的山东省经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作为研究所的全资子公司,在短短三年内累计营业收入达到2.36亿元,累计纳税2215万元,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提升国家海洋竞争力的关键。在国际合作方面,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借助上合示范区平台,与上合组织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建立了中—乌、中—白、中—俄、中—德四个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海洋新型光电探测技术、海洋声学、海洋新材料、海洋与极地环境监测等四个重点领域,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共同打造共建共享的海洋科学技术共同体。

  张颖颖表示,未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将继续发挥院士引领作用,以大专家、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为目标,聚焦海洋传感器技术与仪器、海洋观测平台、海洋观测技术与装备、海洋大数据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四个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实现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的自给自足,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和服务。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马丙政

  璩骊儒 摄影 栾丕炜 陈小宁 通讯员 刘一凡


责任编辑:孙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