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新一轮青岛总规:“一区两极两城多点”

新一轮青岛总规:“一区两极两城多点”

作为青岛历史上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现全域全要素通盘考虑,明确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确立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

青岛确立面向2035年的空间蓝图

“4+3”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

城市性质:

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现代海洋城市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核心功能定位:

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

北方对外开放门户

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一区、两极、两城、多点”

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

一区  环湾都市区

深化实施中心城区东岸、西岸、北岸一体联动,积极推动胶州城区、即墨城区、原胶南城区三个副中心城市融入中心城区,促进环胶州湾各城镇组团内涵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打造功能卓越,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

两极  平度、莱西

围绕“强龙头”战略实施,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青岛都市圈建设,依托青潍济、青烟威区域发展轴,打造平度、莱西两个面向区域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两城  蓝谷海洋科学城和董家口港城

发挥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创新锚点和董家口港交通枢纽的优势,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功能,壮大临港产业集群。

多点  9个新市镇

发展姜山、南村等9个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的新市镇,提高就业供给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就地城镇化。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图。

“面向2035,青岛将构建怎样的大发展格局?”——

这一凝聚万千目光的城市之问,随着《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青岛总规”)的发布,有了笃定的答案,一幅生动的宏伟发展蓝图跃然纸上,为青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注入强劲动力。

这是青岛历史上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青岛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作为空间规划之集大成者,青岛总规在明确青岛“4+3”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的同时,实现全域全要素的通盘考虑,直接影响到未来城市的经济活力、资源配置和居民生活质量。

11月2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对青岛总规进行深入解读。“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发展愿景,明确城市发展目标,2035年,成为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基本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国家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青岛实践。”出席发布会的副市长解宏劲说。

立起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本书,那城市规划则为其擘画出充满雄心壮志的生动注脚,谋划出更具强劲动力的崭新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岛共编制了7轮城市总体规划。从突破“带状”城市的狭窄格局,到冲出半岛型城市的束缚,继而跨越为全域发展的海湾型城市,随着一次次空间盲点的打开,大青岛空间发展格局跃然而出。

城市的发展,就是从历史走来,途经当下,面向未来的一场自我超越和革新。面向2035年,青岛总规立足青岛资源禀赋和国家战略赋予的责任使命,延续历版城市总体规划目标定位,确定青岛城市性质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城市性质,为青岛在浩瀚的坐标中找准核心定位——其中“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对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的延续,这是国家对青岛以往规划建设和所发挥的区域引领作用的充分认可。展望未来,青岛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中的重要支点,对国家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1994年1月4日,青岛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更成为人们对青岛最为熟知的城市风貌标签。

30年后的今天,青岛仍将保护这座“城”,列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青岛总规明确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保护好齐长城遗址、琅琊台遗址及崂山等风景名胜区,完整保留历史城区空间肌理和街道格局,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有序利用。统筹“山海岛城湾、田园林水乡”各类景观要素,加强滨海、近山、临河、沿路等重点地区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构建“延山透海、城景相融”的国土景观格局,延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特色。

“现代海洋城市”则是对青岛城市定位的全面提升,是深化落实海洋强国战略提出的新使命、新定位。

新时代,青岛致力于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将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海洋经济体系:以建设世界海洋一流港口、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绿色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为目标,聚焦蓝谷海洋科学城、董家口临港产业新城建设,保障崂山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海西湾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等海洋产业发展空间,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意义重大。从“国际性港口城市”到“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一定位的全新升级,将极大推动“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面向2035年,青岛将围绕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目标,增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青岛港枢纽功能,提升国际航运等现代服务能级,加强青岛港与黄渤海区域港口功能的协同布局,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强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打造“一环八射、四主多辅”的铁路格局;完善以青岛为中心、辐射胶东经济圈的干线公路网络,构建“高快一体、环湾辐射、七横九纵多连”的环湾都市区骨架路网格局;健全多层次轨道体系,建设“轨道上的青岛都市圈”。

同时,国家还赋予青岛“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这是青岛在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务:支持青岛持续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城创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青岛深度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发挥青岛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和海上合作中的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北方对外开放门户;支持青岛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提升滨海旅游度假品质和消费能级,建设国际旅游景区、度假区和国内知名的旅游休闲城市,打造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

绘就海湾型国际化大都市蓝图

城市规划要“先布棋盘再落子”,而一个理想的空间格局就是城市规划中的棋盘。

展望2035年,“一区、两极、两城、多点”的市域城镇发展新格局,清晰地搭起了青岛城市未来生长的骨架,展示了内涵提升式发展的超大城市转型发展道路,将建设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湾型国际化大都市。

按照国务院批复意见,青岛总规落实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充分尊重顺应城市环湾滨海拓展的空间发展规律,对标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外湾区发展经验模式,发挥湾区交通便捷、生态宜居、创新活力的优势,深化实施中心城区东岸、西岸、北岸一体联动,积极推动胶州城区、即墨城区、原胶南城区融入中心城区,促进环胶州湾各城镇组团内涵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打造功能卓越,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

环湾都市区范围涵盖中心城区和胶州城区、即墨城区、原胶南城区三个副中心城市,是全市人口产业综合服务的核心承载区,未来重点强化商务金融、总部办公、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等功能,突出高端要素配置、科技创新策源和开放门户枢纽作用。

其中,中心城区坚持存量优先、品质宜居,积极推动张村河、楼山后等低效片区再开发,疏解非中心功能,植入新经济、新业态,加大优质公共资源和品质住宅供给,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胶州、即墨、原胶南三个副中心城市,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增强城市规模能级。胶州城区重点依托上合示范区和临空经济区,培育现代物流、商业贸易、先进制造等功能。即墨城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及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原胶南城区重点促进海洋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海洋产业集群。

同时,围绕“强龙头”战略实施,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青岛都市圈建设,依托青潍济、青烟威区域发展轴,打造平度、莱西两个面向区域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两市有序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增强人口和产业综合承载力,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协同发展。

在青岛总规中,蓝谷海洋科学城和董家口港城被定位为专业化功能节点,发挥崂山(国家)海洋实验室创新锚点和董家口港交通枢纽的优势,提升海洋科技创新功能,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此外,青岛还将发展姜山、南村等9个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良好的新市镇,提高就业供给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就地城镇化。

未来走内涵提升式发展的路子,还要善于自我更新。青岛总规明确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十四五”期间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不超过40%,“十五五”期间不超过35%,“十六五”期间不超过25%。全市预留不低于105平方千米的战略留白用地,为重大战略、重大事件、重大平台、重大设施落地提供空间承载。

划定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550平方千米,稳定工业用地总量,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到2035年,全市各类更新整治空间约200平方千米。

以区域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很多事情不能孤立起来看,城市未来发展亦是。

此前国务院批复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全省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促进青岛和济南差异化分工,强化青岛在全省的经济发展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

此次青岛总规从更大尺度、更广范围谋划青岛区域发展——

发挥青岛在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陆海衔接的枢纽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同时,协作建设北方内外开放的门户枢纽,促进青岛与内陆核心城市合作,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强化北方港口群的协作,整体服务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承接北京科技服务、健康医疗、总部经济等功能外溢。发挥青岛在关键零部件、基础能源原材料供给保障能力的优势,实现与长三角、粤港澳重点产业链创新链联动。

发挥青岛国际贸易、海洋科技与济南文化教育、金融商务的双城优势,全面提升对山东半岛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协同连通,以青岛港国际枢纽海港为龙头,加强与烟台港、日照港等港口的分工合作,共同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此外编制《青岛都市圈空间规划》,强化青岛龙头作用,带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实现青岛与周边地区的同城化发展。

青岛总规不仅是纸上的墨迹,唯有实干,才能将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画,最终结出累累硕果。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紧密衔接“十五五”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近期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确定的分阶段目标和任务要求,以重点地区为牵引,以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为抓手,明确行动任务和项目清单,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展望2035,青岛正满怀信心,以实干奋进之姿阔步新征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青岛日报2024年11月21日3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