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5日讯 金秋时节,即墨区金口镇池戈庄村红薯粉条迎来生产旺季,从传承制作工艺到品牌打造,池戈庄村粉条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产业之路。
走进池戈庄村,几名村民们正在晾晒加工好的红薯粉条。阳光下,一根根粉条泛着晶莹剔透的光芒,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条“帘子”挂在竹竿上,构成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线。
连日来,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忙着加工晾晒粉条。每年10月份,池戈庄村就进入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加工生产的旺季。当地农民用红薯淀粉,经调浆、旋粉皮、晾晒、切条等10多道工序,制作成手工粉条。粉条制作完成后,再拿到晒场中接受天然太阳晾晒和自然风干。
晾晒时,村民延续古人的做法,用木棍撑起一根绳子,将一根根银色的粉条挂在短棍上展开。早上5点多,加工好的粉条运到村外专门的晾晒场上,到下午3点就晾晒干了,然后就可以包装销售。
池戈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粉条制作村”,制作纯手工红薯粉条历史悠久。据悉,从明末清初起,池戈庄村就有手工制作粉条的老手艺,如今已经传承了400多年。
近年来,池戈庄村通过运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红薯深加工成粉条、粉皮、淀粉等农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将“产品”变“商品”,助力当地农民增收。如今,这里的粉条已销往烟台、东营、济南、青岛等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粉条村”。
据池戈庄村甘薯粉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春红介绍,为确保粉条劲道口感,他们还专门建了冷库,确保粉条经过科学温度进行冷冻,这样也拉长了粉条制作季节,让参与合作社的村民收入增加。
村民徐红粉是村庄合作社的成员,一年可加工生产30万斤的粉条,收入400万元。“现在政策那么好,只要愿意干、勤奋肯吃苦,日子就越来越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张涛 文/图)
责任编辑:姚冲
(作者: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