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炒菜”催生新生意
代工、代办、代购……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各种“代”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近,一种新的“代”服务——“代炒菜”在多地悄然兴起。
“代炒菜”的核心在于新鲜食材与现场制作。消费者在菜市场或超市购买新鲜食材,到附近的“代炒菜”档口支付少量加工费,由专业厨师现场烹饪。这种模式不仅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还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满足了消费者不想自己做饭但又想吃新鲜现炒菜的需求。
从业态特点来看,“代炒菜”有着诸多优势。加工地点往往靠近菜市场,能充分利用丰富的食材资源,省去采购、储存环节;灵活的定价策略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兼顾了性价比与特色菜品的收益平衡;可满足特殊饮食需求,如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顾客定制少盐、少油、少糖的菜品,依据顾客口味偏好烹饪。
“代炒菜”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业态,是继外卖、预制菜之后,又一新的餐饮服务形式。其实在青岛,“代炒菜”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多年前,青岛的啤酒屋就推出了这一类服务项目。消费者可以自己带各类海货到啤酒屋,支付加工费,由店家烹饪,既方便又实惠。这种来料加工的方式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也带动了啤酒屋的生意,成为青岛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青岛作为海滨城市,拥有丰富的海鲜食材,可以借鉴啤酒屋来料加工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创新“代炒菜”业态,将其扩大至各大农贸市场,发展更多的“农贸市场+”便民业态,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比如拓展服务内容,除海鲜加工外,纳入更多本地特色农产品及小吃制作;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厨师技能培训,优化就餐环境;结合旅游市场,为游客推出特色体验套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代炒菜”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代炒菜”业态面临着市场的诸多考验,需明确服务流程、制定卫生标准、建立合理的收费体系。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定期检查“代炒菜”场所的经营资质、卫生状况、食材质量、服务标准等。此外,还应建立“代炒菜”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邱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