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0日讯 今年以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以下简称“市南分局”)厚植为民情怀,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事不小办、小事要办好的民生理念,坚持开展多领域、多维度改革创新寻找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路径,不断增强企业、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
力争推出跨层级跨部门联审联办3.0版
打造联审联办1.0版。主动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对接,打破不同部门间信息壁垒,跨部门建立了放射诊疗许可和辐射安全许可联审联办工作机制,通过信息互通互享、联合现场勘验、同步审核材料、同时发放许可证等举措,有效压减审批时限约70%左右,在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同时,有效避免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打造联审联办2.0升级版。在全省率先开展跨层级协作,与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就动物诊疗许可证事项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以及辐射安全许可证事项建立了跨层级部门联审联办工作机制。企业申请材料一次提交、同步审核、同时办结,有效压减审批时限80%以上,突出提升办事群众体验感和获得感核心,在项目联合现场勘验环节,对符合要求的现场完成接收,待环评批复和许可证照生成后统一寄送,实现企业“零跑腿”。
持续推进联审联办3.0再升级。在继续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沟通协作,主动在实现整链条事项一并办、容缺事项承诺办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力争推出跨层级跨部门联审联办3.0版,以更好满足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的现实需求。
贴心服务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再优化
技术攻关,首创电子送达。在山东省生态环境领域创造性地开展执法文书电子送达工作,与执法支队上下联动,在青岛市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系统平台上,增加了文书电子送达模块,开展技术攻关,多次进行执法文书电子送达模拟演练。依托一体化执法系统平台,整个电子送达过程实现实时动态反馈和留痕,履职信息均“有据可查”,为当事人提供“零接触”“全天候”“快车道”的法律文书送达服务。
招商引资,智能选址预判。致函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推进使用青岛市“三线一单”数据智慧应用平台,为各级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建设项目单位在项目引进、环境准入、选址选线提供免费自助研判,规避决策风险,防止浪费社会资源。
把脉问诊,开展常态帮扶。组织对辖区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常态化专家帮扶,通过线上巡查检查、视频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分析研判,深入企业现场,通过生产状况、设施管理、标样核查等多种专业手段,对在线污染源问题进行全面而细致“诊断”。帮扶过程中,对一家企业在线污染源数据出现的恒值问题现场排查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并全程跟踪指导,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为企业纾困解难。
创新电子门禁,严防人为干扰。全省首创实施自动监控站房电子门禁,将电子门禁、站房内视频监控、运维管理平台等监管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实现进门、运维、出门全流程监管,整个运维工作线上、线下精准联动匹配,相互印证在线数据监控质量,执法人员可通过查看运维活动、运维记录、运维内容、现场视频等信息是否一致来分析判断违法行为,通过技术手段将“防止人为干扰监测数据”要求落到实处。
省内首创“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夜间施工噪声扰民解决机制
省内首创“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夜间施工噪声扰民解决机制,通过部门协作、直通社区、源头治理、全员监督,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借鉴。
加强调研,筑牢治理根基。通过召开“党建业务双联共建 携手共创宁静家园”施工单位专题座谈会、深入社区调研,打通建设单位、施工所在社区、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等多各环节,打造审批、公示、监管执法一链服务闭环治理工作圈,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在夜间施工噪声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形成治理合力,为“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的顺利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直通社区,首创治理新局面。市南分局牵头成立建设单位、施工所在社区、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等多部门参与的夜间施工联动帮扶群,在施工周边居民楼、物业办公、邻近商户等明显位置广泛张贴微信帮扶群二维码。社区居民可借助帮扶群平台及时反映问题,群内单位第一时间接收群众反映诉求,按照职责及时分工负责、快速高效解决群众诉求,形成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局面,将12345热线投诉的处置变身群内分工协作处置,有效减少了投诉量,达到了“化于未发,止于未诉”的理想效果。
源头治理,提升治理成效。各部门利用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施工噪声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通过靠前一步的主动服务,为居民和施工单位答疑解惑,夯实了施工企业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例如,在市南区元宇宙产业大厦施工现场,市南分局联合湛山街道社区、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与施工单位深入沟通,制定科学可行的降噪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全时监督,确保方案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最大限度地将噪声影响降至最低。(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