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淘吧 > 正文

新增数量全国第二,青岛半年净增80亿“耐心资本”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上半年,青岛的私募基金新增超过100只,位居嘉兴之后,全国排名第二。此前的2021年、2022年、2023年,青岛在中基协新备案的私募基金数量已连续三年高居全国第二。三年分别新增670只、超过550只、超过450只。在全国私募基金行业整体低迷背景下,青岛取得的这一数据格外亮眼。来自中基协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新成立私募股权、创投基金2063只,同比减少47.5%,认缴规模为6649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28.3%。在中基协备案私募基金数量,上半年全国净减少1822只;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规模,全国净减少6912.57亿元。而青岛在这两个指标上,分别是净增加23只,净增加82.7亿元。青岛私募基金领域的“逆市增长”,一方面来自于越来越多高速增长的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则是青岛长期对创投风投领域的支持,从而汇聚了更多的“耐心资本”。青岛,正汇聚越来越多的耐心资本,面向科技型企业,投早、投小、投长期,为科技创新打造更完善的资本支撑体系。

01

“听说去青岛投资挺火的”‍‍

今年5月,一篇“听说去青岛投资这几年挺火的”的文章在全国投资人“朋友圈”中刷屏。文章称,青岛市在新增企业和资本迁入方面彰显出强劲活力,在电子信息、医疗健康及先进制造等行业发展迅猛,其中多个分支领域纳入国家及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备受专业投资机构青睐。这种“火”来源于投资人士的切身感受。上海金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高立新连续六年参加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在他看来,青岛市推出的支持和帮助创投风投行业的一系列政策,一年比一年力度大、条件好。上海科创集团/海望资本执行总裁孙加韬的感受是,“从规模体量、创业环境和产业基础来看,青岛能够成为国际化的创投城市。”这种“火”还有数据的支撑。在2024·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一口气签约落地了20个基金项目,总金额约300亿元。20个基金项目中,大部分来自于国企、国资平台的“耐心资本”。

图片

如央企中化控股旗下中化资本,在青落地15亿元的绿色基金,主要投向绿色能源、绿色新材料等绿色经济领域;山东能源集团所属资本管理公司,在青设立75亿元的科技产业基金,拟投资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山东铁路投资控股集团拟在青发起设立5亿元的并购基金。产业资本也是“投资”青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海信集团投资设立青岛亿洋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设立规模1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上市公司百洋医药集团发起设立规模10亿元的医康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向医疗健康领域。截至2024年6月末,青岛在中基协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为369家,增速较全国高2.94百分点;管理基金为2506只,增速较全国高4.3个百分点;管理规模为1967.89亿元,增速较全国高7.22个百分点。

02

耐心资本加码创新企业

今年以来,高层频频提及“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通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引导基金、国企、国资平台,正成为“耐心资本”的主角。作为天然的“耐心资本”,政府引导基金能够为长期、高风险创新项目提供稳定和持续的资金支持。截至上半年,我国累计设立政府引导基金2126只,总目标规模12.82万亿元。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经过多年的发展,截止到今年7月底,认缴规模达1459亿元,累计参股设立144只基金,投资青岛项目520余个,投资额264亿元。仅今年上半年投资青岛项目达17个,投资额近43亿元。思锐智能就是青岛政府引导基金投资的一个典型案例。今年初,思锐智能完成了B轮投资,这是自2019年后,思锐智能完成的第4轮融资。在这四轮融资中,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基金多次参与其中,合计投资额近3亿元,为企业研发解决国内半导体领域高能离子注入机技术瓶颈问题提供资金支持。思锐智能仅仅只是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加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支持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上半年,成立不到两年的山东墨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基金1500万元的投资;7月,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器件开发的高科技企业中微创芯完成Pre-B轮投资。继Pre-A轮投资后,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参股基金对其再次投资,合计投资金额4477万元。

图片

在青岛市政府引导基金的带动引领下,青岛的创投风投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本赋能功能,不断推动青岛新兴产业的初创公司加速发展。2020年以来,青岛辖区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4家,其中14家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过青岛本地投资机构的投资,这其中包括海泰新光、云路股份等科创板上市公司,还有人工智能第一股创新奇智。

03

完善的科技金融全产业链‍

不止于创投风投,今年以来,青岛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框架、工作机制,推出各种类型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陪伴。上半年,青岛各银行机构发放的高技术产业贷款,同比增长达36.2%。青岛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以及租赁的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年3月,企业获得一家创投机构超千万元的B轮投资,但研发仍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经该创投机构推荐,青岛银行科技支行走进了企业,尽调之后,未来移动医疗获得了了500万元的信用贷款。“虽然该企业目前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但创始团队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专利在国内外均进行了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一定的技术护城河。”青岛银行科技支行行长李小军说。“除此之外,创投机构对企业的认可与投资也是很重要的‘加分项’。” 

图片

从看过去到看未来,突破融资抵质押的瓶颈制约,将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转变为现实的融资支持,这种银行与创投机构、担保机构合作的“投(保)贷”融资模式,正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来自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青岛各银行机构通过“投(保)贷”模式,为818家次无抵质押担保条件的科技中小企业累计发放低成本贷款47.4亿元。不仅如此,今年以来,青岛金融监管部门还引导辖区银行机构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等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发线上审批风控模型,加强金融科技场景建设,积极探索信用贷款、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等业务模式,推出专精特新贷、人才贷、履约贷、科技信用贷等科技企业专属信贷产品。逐浪“耐心资本”,让青岛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有了更加充沛的底气与信心。记者|傅军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