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排头兵,山东靠什么

来源:大众新闻    更新时间:2024-08-25 14:50  

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以号为令,闻令而动。

8月23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的意见》,对山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

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承南启北、贯通东西,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改革发展寄予厚望,明确要求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

当好排头兵,山东靠什么?

(一)

排头兵是冲锋者,是创新者,亦是探路者。

当好排头兵,靠“探”的勇气。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探索”一词共出现13次。比如,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等。

水到中流浪更急,山到半坡路更陡。可以说,这些领域都是改革的深水区,也是改革中难啃的硬骨头。唯有不懈探索,方可直面改革路上的千难万险和未知世界。唯有奋勇争先,才能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作为一项“土生土长”于中国的治理策略,试点是改革的重要路径,而山东,始终是一片试点的热土。

看过去,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山东不断探索创新,积极试点试验,多次为全国创造了发展经验——全国第一批14个开放城市,青岛、烟台位列其中;菏泽小井村率先分田到户;诸城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开创中小企业改革的先河;“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成为全国样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莱西经验”等,都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看当下,山东在省属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遴选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淄博“数字+农业农村”做法荣膺中国改革特别案例奖;青岛、济宁、烟台正积极推动房屋体检、养老、保险三项制度试点……

争当探路者,迈出新步伐。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探索开展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开展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等等。

新征途上,齐鲁大地大胆探索、敢闯新路的步伐,从未止步!

(二)

当好排头兵,靠“立”的方法。

探索之路,试过的教训要竭力避免,蹚出来的经验要善于总结。只有如此,探路者才能成为领路者。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有破有立,先立后破,这是改革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些举措具体、可感。“立”是改革的关键词,让改革的颗粒度更细,让改革味道更足、成色更足,也让改革的推进更加稳健。

做好“立”的文章,山东始终在行动。

“立”是从0到1、从无到有,山东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数字保险箱”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破解了群众多跑腿的难题。作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山东自贸试验区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全省复制推广。

“立”是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山东在发现问题中不断破解问题。2013年,《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出台,如今的《山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即将于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将为更好地保护湿地、破解重用轻养等问题树立新标杆。

“立”是方法,也是方向。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建立完善山东科技大市场运营机制、“山东好成果”遴选发布机制;制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等等,这些具有鲜明山东特色的举措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问题导向,把该立的先立起来,能立的先立起来,人民群众就一定会在“立”与“破”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

当好排头兵,靠“制”的成果。

如果说“立”是一种动态的治理方法,“制”则是一种稳定的治理成果。常言道,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国家治理的核心在于“制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制度”一词出现了187次,“体制”出现了81次,“机制”一词出现了242次,如“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 “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等。

回望来路,中国之“治”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山东始终步履不停,奋勇争先。

九曲黄河从山东入海,山东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2022年,山东、河南两省第一轮黄河生态“对赌”结束引发广泛关注。这背后正是在山东、河南两省建立实施黄河流域省际横向补偿机制。不仅如此,山东还推动在省内县际建立了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补偿全覆盖。

制度关于根本,关乎长远。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部署安排都涉及制度、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比方说,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构建部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机制等等。可以说,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制度建设必将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法律是更高等级的制度。2021年以来,山东接续出台东平湖保护条例、节约用水条例、南四湖保护条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两湖一水一洲”地方立法构建起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方立法体系的四梁八柱。除此以外,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一批创新性强、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也陆续出台。

从立法到执法再到司法,从涉外法律服务再到法治社会建设,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并提出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举措,必将更好地助力齐鲁大地在法治轨道上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篇章。

高质量的制度供给,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坚持制度建设为主线,山东有能力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四)

习近平总书记讲,历史上一些山东人闯关东就闯出了一条活路。

回顾山东改革发展史,山东不断突破思想和体制束缚,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以改革引领了风气之先。

泰山十八盘, 1630级台阶、400多米高差,最陡处仰角达70度。泰山山腰有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不少人喜欢在这里歇歇脚。但挑山工很少在此久留,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腿“发懒”了,再上“十八盘”就难了。

改革关头勇者胜,气可鼓而不可泄。回望,已在半山之上。眺望,前路依然漫长。

古有“诸子百家半山东”的思想浸润、近有沂蒙精神的革命洗礼、今有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的担当作为,山东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基础雄厚、群众基础深厚,山东有基础有能力,也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

改革是一驾停不下来的“战车”。

走在前、挑大梁,勇当排头兵,山东,值得期待!

(大众新闻记者 张浩 李岳岳 崔凯铭)

责任编辑:岳文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