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8日讯 “雨涝后因为果树根系受损,不宜进行土壤施肥,应结合喷药进行叶面追肥,及时补充树体营养……”7月以来,平度阴雨连绵,降雨量远超往年同期。在旧店镇嶅莱山村的党员活动室里,聚集了50多位周边村庄的蟠桃种植户前来收听雨后管理知识。
像这样的“农技课堂”,嶅莱山村党组织每月都会开设,定期邀请农业专家进村、到社技术指导,范围可辐射至周边20多个村庄。
“富了脑袋才能富口袋。”这是村党支部书记丁华带领村民致富的“法宝”。
近年来,村党组织积极推动青岛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返乡创业人才孵化基地“梧桐店”项目落地,组织领队参加各类农业技术论坛,拓宽视野,把握发展趋势。
“到现在,我们已经累计培训了700余名返乡创业村民,入驻了70多位创客,成功孵出11个创业致富带头人。”丁华说。
同样是以种植业“发家”的村落,嶅莱山村竟能构筑引凤归乡的“梧桐店”、不断实现技术支持升级?
这得益于该村独有的“党组织+合作社+村集体+村民”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发展方式。
“我们依托这种模式,在2011年领办青岛道乐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大棚种植产业。”丁华介绍道,早在‘创业’初期可谓是困难重重——预期收益不确定、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等,“但我们选择迎难而上,号召党组织成员先行先试,建了11个大棚,来年便实现了55万元的纯收入。 ”
这样一来,村民们也纷纷加入了“致富大军”。
“得亏当时有村党组织的引领,我们依靠‘五户联保’政策,用‘二厘’低息贷款建了两个大棚。”靠着这两个大棚,现年53岁的种植户丁元中供家中的两位孩子读上了研究生。
38岁的丁文江如今也成为了致富带头人,当年他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引进草莓西红柿新品种,建起4个智能化温室大棚。“现在我主要种植黄瓜、草莓西红柿,一年挣个四十来万没问题。”
十余年的发展,合作社成员扩增到120余人,固定资产累增到6000多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驱动发展必先行。随着合作社的规模不断壮大,村党组织累计流转土地800余亩,在此基础上孵化出十余个小微企业,带动形成矮钻苹果和葡萄产业区、高效大棚产业区、猪牛莽殖区、冷链仓储加工物流区、粮油收储加工区等五大产业模块,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
近年来,村党组织依托电商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平台优势,借助“生产加工-冷链物流-销售”的全产业链条能力,打造“云客驿站”品牌,深挖农业电商潜力,实现网络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年,辐射带动周边20余个村庄,助力30余个贫困户成功摘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通讯员 王璐)
责任编辑:杨小萌
(作者:李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