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8日,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青岛市科技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崂山实验室、青岛蓝谷管理局、青岛海洋科技中心,以及有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35家单位的领导和院士、专家学者参加了揭牌仪式和学术会议。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是化石能源近零排放的关键技术选择,将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支撑。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沿海地区是我国工业集聚区域,也是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域,而我国海域发育众多的沉积盆地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地质碳封存已是全球CCUS的重点发展方向,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其研发与应用显得尤为关键。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海域地质条件的地质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海域三个级别地质碳封存潜力,基本查明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资源家底,其中盆地级预测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二是系统分析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本地质条件,揭示封存潜力主控地质因素,在我国近海优选出“三盆七区”为适宜封存的盆地和区带,锁定一批海洋地质碳封存目标区,为下一步海域示范工程选址指明了方向。
三是集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系列成果,编制形成了中国海域盆地级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图集,该项成果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22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四是建成了一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建立了多孔介质中渗流、传热、相变和力学变形耦合的多场耦合数值模型,通过宏观-微观模拟实验,系统深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础理论,有效支撑海域地质碳封存选址与评价。
五是与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研究,积极参与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创新联盟,有效支撑服务海域地质碳封存规划和示范工程系统研究。
以上成果得到了国内院士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系列成果创新建立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选址评价关键技术体系,首次系统优选了我国近海重点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有利区带和重点目标区,为沿海省市地方政府的“双碳”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为发展海域地质碳封存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为海域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实施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得到青岛市发改委和科技局的大力支持,2023年下半年先后获批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两个科技创新平台,这是我国沿海省市首批建设的市级海洋地质碳封存科技创新平台。此次两个科技创新平台挂牌建设,标志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进入双平台支撑发展阶段,对全面提升在国内外碳封存领域影响力、更好支撑服务国家和沿海省市“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文研究员介绍,“两个平台围绕建设目标和任务,在碳封存基础理论研究,碳封存选址评价,碳封存物理与数值模拟技术,碳封存稳定性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据介绍,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目标为:到2025年,初步建成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形成良好技术储备和装备研发能力,在海洋地质碳封存选址评价标准建设、二氧化碳地质碳封存过程和工艺实验模拟装备和软件开发、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研发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30年,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研究中心,力争促进青岛及我国东部沿海省市1-2个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落地实施,进入省部级和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形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理论与全流程技术体系,力争促进青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落地实施,建成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队伍。(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通讯员 张淑胜)
责任编辑: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