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处理当天来自医院的订血单。璩骊儒 摄
自动化智能冷库系统。
爱心血液经过严格的筛查、检验、制备,最终以不同成分的血液制剂从血站发往各大医院用于临床,输送到患者体内。青岛市中心血站供血部正是这个爱心传递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作为血液“放行”前最后的质量把关部门,供血部是血液通往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为生命保驾护航。近日,记者走进青岛市中心血站一楼供血部,近距离了解血液工作者背后的故事。
严格操作
打通“血管”到“血管”枢纽
“血小板A型2个单位血量、B型3个单位血量 ……请再核对一遍。”走进供血部,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血液发放。这里整齐地摆放着不同血型的血液制剂,它们被放置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保存,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全血采集后,先到成分部进行成分分离,提取制备成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等血液成分,随后转运到供血部待检库。不同的血液成分对储存温度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红细胞是2℃至6℃保存,血浆是-20℃以下保存,等待2-3天后出检测结果。”医务人员陈委娜说,供血部不仅是血站的血液发送窗口,更是连接献血者与用血者的关键枢纽,承担着青岛市各医疗机构的用血供血工作。
检验结果出来后,工作人员对制备完成的血液成分进行贴签和核查。检验合格的血液贴合格签转成品库,检验不合格的血液贴不合格签进行统一的报废处理,确保进入成品库的每一袋血液成分都符合质量要求。记者注意到,在贴签时,工作人员会将包装上的长条折起来后放入机器的传送带上,陈委娜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传送带的边缘夹住包装,影响效率。为确保血液全程可追溯,各自专属的产品标签就是这袋血的“身份证”。上面清楚记录着血液的详细信息,包括血型、血量、血液成分名称、采血日期、失效日期、储存条件等。完成贴签核查后,红细胞、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分别进行包装,按血型规整摆放到不同的血盘中。经再次数量核对后,准备入库“放行”。
数智管理
“机械手”让安全用血上“高速”
“入库用的推车可以装8层血盘,每次入库时只需打开两扇门,8个血盘便可实现‘一键入库’。”陈委娜介绍,青岛市中心血站采用自动化智能冷库系统,系统配备了RFID读取识别装置,能够自动读取血袋上粘贴的血液标签信息。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工作人员可以迅速找到并通过“机械手”调出对应的血液成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用血速度。自动化智能冷库系统的引入,不仅省时省力,提高了用血速度,还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了血液成分的先入先出,确保了血液安全。在体验当天,共有741袋血液成分通过自动化智能冷库系统进行了入库操作。这些血液制品被整齐地摆放在冷库中,随时准备在需要时“出征”。
除此以外,为实现城市血液的合理管理与调配,青岛市中心血站利用智慧城市血液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各医院血液库存情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血液配送,避免了血液紧缺或浪费。
高效处理
“特服”日均接听上百个电话
说起“客服”大家都不陌生,在供血部,工作人员多数时间也在充当着“客服”的角色,但他们服务的对象却是一群特殊的群体——青岛市的各大医院。作为“特需客服”,他们日均接听上百个紧急电话已是“家常便饭”,不仅要处理各种复杂的血液需求,还要确保血液供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采访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电话每隔几分钟就会响起,有时订单还没确认完成,新的需求电话又接踵而至……他们总是迅速反应,精准处理。
为了满足医院的用血需求,供血部24小时待命。虽然大多数时间工作人员“足不出户”,但微信运动步数人均2万+的记录却无声地展示着他们繁重且紧张的工作节奏。上午8时30分到11时是特别忙碌的时段,工作人员需要完成交接班、线下核查、准备血液订单、血液出库、紧急订单处理、特殊血液成分备库等多项工作。中午的休息时间,供血部的工作人员也丝毫不敢松懈,大家轮班用餐,以保证血液供应的无缝衔接。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璩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