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淘吧 > 正文

这个“世界第一所”,今天在青正式设立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青岛高等教育布局再下一城。

6月22日上午,康复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在青岛举行,历时多年筹建的康复大学正式设立。

康复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成体系、整建制发展康复高等教育的大学,其揭牌意味着青岛高等教育大家庭又多了一颗冉冉新星。

图片

大学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作为一座非省会城市,在曾经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青岛的高等教育资源难以称得上“富足”。1999年,青岛仅有4所普通本科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只有3.3万余人。但自2000年之后,青岛果断抓住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实现了高校资源的迅速扩容。目前,青岛高校数量达29所,在校生49.36万人,高校数量位居非省会城市第2位,在校生人数位居非省会城市第1位。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随着备受期待的康复大学入列,青岛必将谱写出与高校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01

康复大学,正式入列

发展康复事业是时代的要求,需要大量高水平专业化人才支撑,也需要科学系统的谋划。康复大学自筹建之初,就承载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使命。如今,康复大学正式入列,必将在康复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康复技术突破、康复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破题”。

图片

破题是要做“0”到“1”的工作,并非易事,但康复大学显然已做好准备。康复大学起点高,筹建之时便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先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所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国家部委和青岛市共同支持建设的公办普通本科学校,起点已超过诸多新建大学。教师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康复大学已拥有教师千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的教师占比超一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九成,毕业于“双一流”高校和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超八成,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占比超1/5,师资力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图片

自筹备之初,康复大学便坚持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通过筑巢引凤,康复大学已建成康复国际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康复国际全球孤独症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和平台,并依托平台引进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周平教授团队等,推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康复大学创新设计了康复治疗技术、生命与健康科学、中医与传统康复、人口与社会康复、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等5个“康复+”专业集群,系统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体系。目前,学校已建成心肺康复、神经康复、运动康复、智能康复机器人等研究平台,拥有康复大学青岛中心医院、康复大学青岛医院、康复大学青岛康复医院3所附属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16个实践教学基地,可为康复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02

青岛高校版图扩张的两大重要阶段

大学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塑造着城市的品质,引领着城市的文化,推动着城市的发展。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恰逢全国高校大扩招,青岛高校的发展获得了难得的机遇期,高校建设迎来第一个高峰。海大、青大、青科大随城市东部大开发而东进,分别在崂山建设启用新校区,青理工“南下”,建成启用黄岛嘉陵江路校区一期。在“引进来”方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青岛设立新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将办学主体迁至青岛。同时,青岛的民办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数量快速增加,青岛滨海学院、青岛城市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电影学院等民办院校陆续开始本科层次招生;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专科层次招生。彼时,青岛高校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初步奠定了青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盘,在非省会城市中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到2010年,青岛高校数量已达25所,在校生数量约28.5万人。大学是城市软实力的象征,青岛高校的布局与城市的发展始终如影随行。很快,青岛高校又跨入第二次扩容高峰期。这次扩容主要以本土高校设立新校区、引入高等教育机构两种形式进行。

图片

2016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投入使用;2018年,青农大蓝谷校区启用;2020年,中石大古镇口校区启用;2021年,青农大平度校区、滨海学院大珠山校区启用;2022年,海大西海岸校区启用;2023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完全建成使用……与此同时,上财青岛财富管理研究院、北航青岛研究院、清华青岛艺术与创新研究院等24个高等教育机构落地青岛并运行。随着康复大学的正式启用,青岛高等教育类型将更加多样、特色将更加鲜明,校地协同的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目前,青岛高校数量达29所,在校生49.36万人。各高校超过45个本、专科高校校园(区)分布于10个区市,它们如点点繁星,融入城市发展。

03

校地携手,相互赋能

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科学研究生力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已有的实践探索充分证明,高校的集聚、扩容,是青岛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器,一个个校地融合发展的生动故事不断上演。例如,青岛科技大学及其培养出的人才,对青岛乃至中国的橡胶轮胎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青岛科技大学已孵化了300余家科技型企业、直接或间接培育9家上市公司、专利转让连年稳居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这便是被社会津津乐道的“青科大”现象。

图片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对推动青岛海洋产业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大学与崂山区等共建青岛虚拟现实研究院等,加快科研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中石大与青岛市、东软集团等共建青岛软件学院,为青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支撑;山科大、青理工等高校发挥传统学科优势,为青岛海底隧道、地铁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北航青岛研究院建成了微电子、虚拟现实、精密仪器与光电等6个科创平台,先后获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分室、国家级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青岛高校人才蓄水池效应愈加显著,毕业生留青率已连续多年实现增长,而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的留青率更高,为青岛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支撑。当然,青岛对高校的支持也不断加码。2023年,青岛市出台了新一轮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建设工程,连续3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在青22所高校建设50个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在相关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服务重点产业链发展。目前,青岛的3所部属本科高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4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5所省属公办本科高校的22个学科列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占全省三分之一;4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学科,占全省四分之一;2023年全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名单公布,青岛6所高校12个学科入选,占比近一半……随着今天康复大学的揭牌,我们期待她能与青岛共同演绎出专业人才培育、重点产业突破发展的新故事。作者 |世锋       摄影 |韩星      编辑 |周游

图片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