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革命文物讲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更新时间:2024-05-31 02:5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30日讯 “利用话剧线下演出与线上推广等方式对年轻人进行党性教育,对于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加深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市文旅局红色文化与革命文物处二级调研员邹慧忠看完汇报演出后表示。近日,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依托学校与青岛市博物馆等单位共建的“青岛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与青岛市博物馆共建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共同开展“把思政课搬进红色博物馆”的教学活动。

讲好有温度的故事,让思政课更具参与感。近日,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共同走进青岛市博物馆,一场具有青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话剧《唤醒》在馆内上演。学院学生深入研究青岛市博物馆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事件,以物证史、以事感人、托物言志,不断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在“沉浸式”红色话剧中回顾历史感悟精神,让“行走的思政课”更具参与感和体验感。“每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背后都铭刻着一段红色记忆,我们在编写剧本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革命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热血沸腾的青春力量,那种崇高的精神将指引着我们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学院研究会执行主席王小倩说。

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让思政课更具时代感。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新模式,结合英语专业优势,以青岛市博物馆内的革命文物为红色资源,运用新媒体、新形式编排英语短剧《千年一梦》。学生们将青岛革命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民族精神传递给受众,让青岛历史文物、历史情景、历史故事变得可感可触,激发了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同学们在“沉浸式”参与中发出“强国有我”的最强音。学院团委书记徐卫晓表示,学院致力于把思政教育和英语专业学习相结合,英语短剧《千年一梦》借助专业优势加大革命文物价值内涵的挖掘与研究阐释力度,营造了具有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良好育人氛围。

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思政课更具使命感。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跟随博物馆副馆长安小蓓和学院院长巩湘红,一起参观和感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仿佛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充满青春热血的年代。“今天,我们在这里再次邂逅《新青年》,它是新文化运动重要的理论阵地。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们和思想启蒙者们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传播民主和科学,一点一滴地绘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巩湘红站在文物前向青年学生们讲解《新青年》的由来,让学生在红色场馆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聆听“文物的故事”,感怀英雄事迹。“在青岛市博物馆内身临其境般地站在革命文物前听思政课,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在国家与民族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绽放自我的决心。”社工232班学生薛鹏飞在参观后说。学院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讲述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形成了红色资源教育人、熏陶人、激励人的良好局面。

青岛市博物馆馆长邱玉胜表示,博物馆与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着重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红色文化育人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大思政课”更能启智润心、铸魂育人,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将红色文化、国学文化、外语文化节三大品牌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以讲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为动力,引导广大青年学子通过“走”“读”“讲”“演”等鲜活生动的体验,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将红色资源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内化于心,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远大志向外化于行。今后,学院将继续深入挖掘和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将宣传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密切结合,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与学院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通讯员 徐卫晓)

责任编辑:王臻

(作者:王世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