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理教师进小学,探索化学新奥妙!

来源:青岛日报社 / 观海新闻    更新时间:2024-05-27 21:50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火焰燃烧是最为常见的化学变化,火焰是燃料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的刘永林老师正在向东胜路小学六年级三班的同学们讲授有关“火”的知识,带领同学们步入化学中的“火”世界。

近期,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三位老师走进青岛市东胜路小学,为同学们开展了多场别开生面的化学日常科普知识的宣讲。

在《化学变色衍生的生活变色小实验》课堂上,化学教研室的吴令霞老师正在向同学们演示“友好的小手”实验。“我们把酸性的白醋滴入碱性的小苏打,给装置套上小气球,摇一摇,大家看发生了什么呀?”吴老师一边实验一边讲解道,实验直观地呈现了白醋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撑起“小手”状气球向同学们招手,欢迎同学们进入化学知识的殿堂。为了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吴老师将紫色石蕊试剂滴入两种反应物,分别变为了蓝色和红色,“同学们,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化学在医疗和环保等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血样分析过程中需要滴入指示剂化验指标,以此来检验血液是否存在某成分过高或过低,进而判断是否存在健康问题。”吴老师总结说道。“老师,可乐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呀?”“老师,所有酸碱指示剂都会变色吗?”在答疑环节,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吴老师一一进行耐心解答。“吴老师好厉害,我也想学习做化学实验,成为像吴老师那样的‘魔法师’!”东胜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张同学对吴老师的化学小课堂赞不绝口。

化学教研室单斌老师的《生活中的染料化学》讲座吸引了近50名学生参加。单老师从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物体颜色、分散染料、各类色素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邀请学生上台共同完成玩转“三原色”实验和“水中花园”实验。“大家看,蓝色的硫酸铜和硫酸锰混合溶液与硅酸盐反应生成胶体,同时在接触面形成半透膜,但渗入膜内的水将膜涨破使反应仍在持续,膜孔处逐渐发生二次反应生成枝丫状沉淀,于是就有了‘开花’现象。”单老师向同学们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刘永林老师通过讲授《化学中的“火”》,从火与人类、化学之火、安全防火等方面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消防安全”课。“之前以为火对我们而言只有危害,但刚刚听了刘老师的讲座后才知道,原来火对于生活和化学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胜路小学六年级三班的王同学说道。“讲解穿插实验的化学启蒙讲堂,既能展现学科风采、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又能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动手能力。”单斌老师在讲堂结束向同学们讲道。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院长毕学军表示,通过高校与中小学“资源共享、课程共建、项目共振、价值共生”的实施机制,学院开展化学启蒙课堂走进小学活动,贯彻跨学段融合育人的教育创新理念,努力实现育人理念、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深度融合,促成学段之间有效对接。

下一步,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将继续践行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共建,联合育人”的宗旨,发动更多教师走进中小学讲课,展现科学魅力,提升科学素养,用心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讯员 于哲源 花会娟 谭伟强 石路捷)

责任编辑:杨海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