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行走先行区看山东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4-05-05 01:50  

■调研行

向绿而聚,竞逐新能源新材料赛道

□ 大众报业记者 于新悦 修从涛 张焕辰

一台LNG动力新能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传统船舶降低近30%;一块颜色亮丽、金光闪闪的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组件,太阳能转化率突破18.1%,高出国内其他企业近4个百分点;一种蜂窝陶瓷,填补了国产空白……

新能源新材料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其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诸多相关产业。4月22日至30日,记者跟随“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营、临沂、枣庄、济宁、聊城等市。记者看到,各地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集群加速聚集,产业发展难题接续取得突破,众多项目落地生根,开辟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用于电子元器件领域的纳米级碳酸钡、五颜六色的陶瓷墨水、氧化锆材料制作的假牙、锂电池隔膜……走进位于东营市的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国瓷”),展馆内陈列着该公司诸多新材料研究的应用成果,高端、绿色、低碳,是其主要特点。

一个个圆柱体模样的蜂窝陶瓷格外引人注意。“这样的产品,主要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颗粒捕集、废气处理等,是一种陶瓷载体材料。”山东国瓷科研管理中心总经理朱恒说。长期以来,全球蜂窝陶瓷载体以国外产品居多,随着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不断提升,国产蜂窝陶瓷产品在“国六”标准汽油车市场属于空白,在“国六”标准柴油车市场份额占比不足1%。

要想打破国外垄断,就要攻克技术短板。“这些年我们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成功突破薄壁直通式载体和高性能颗粒捕捉器技术短板,解决了本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朱恒说。山东国瓷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水热法生产氧化锆和氧化铝纳米粉体的企业,从这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始,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纳米技术、配方技术、增韧技术等7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9项核心产品。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在全省各地不断落地、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在雄安新区,第一高楼“001大厦”正拔地而起。这座大楼穿着一层“节能”外衣,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将屋顶、幕墙等铺满光伏板,依托高效、可靠、智能的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这层“外衣”的提供者,正是位于临沂市兰山区战新产业园的曜灵时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项目。曜灵(广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章良懿说:“相比国外的最高金色BIPV转化率16.5%,我们的BIPV组件转化率已突破18.1%、迈向20%。”

做到国际领先,得益于先人一步的技术布局。临沂市招引曜灵时代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生产首席技术专家团队入职临沂大学,支撑临沂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此外,曜灵时代牵头与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等合作组建6所联合实验室,支撑异质结电池、钙钛矿电池产业化生产核心技术攻关。

聚链成群,释放产业集聚新动能

4月25日上午,一场春雨过后,渤海湾畔天蓝海湛,站在东营广利港码头向海面远眺,依稀可见渤中海上风电基地(以下简称“海上风电基地”)的风电机组,叶片在海风的带动下旋转,源源不断发出“绿电”。

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海岸线绵长、海域面积广阔等资源优势,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数据显示,至今年底,全省海上风电装机总规模有望突破600万千瓦。

从内陆腹地到港口再到渤海海域,东营市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图谱”日益清晰。在广利港码头,记者看到成排的叶片、主轴、塔筒等风电组件堆放于此,等待“出海”。港口是大型海上风电装备运输必不可少的基础配套设施,为了进一步满足风电大型装备的出运需求,广利港区通用码头开始进行二期工程建设,打造山东首个“风电母港”。

“新码头岸线长度337米、纵深长度500米,堆场面积约16万平方米,将新建2个万吨级通用泊位。配备大件专用起重机,为海上风电装备提供装船下水服务,满足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需要。”广利临港产业园公司港产城融合发展部一级主办杨帅介绍。

背后的陆域腹地,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正在产业园内聚集。金雷重装投资的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正是其中之一,企业主要生产主轴、轮毂、底座等高端风电核心部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5%。

以资源带产业,以整机带配套。据介绍,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480亿元,精准布局海上风电主机及大部件生产、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生产、海上风电装备测试认证3大基地,目前构建起从风电主机到叶片、桩基、塔筒等零部件,再到纤维、树脂等生产材料的海上风电装备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突出链式思维,努力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形成配套优势、集群优势,这与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在位于枣庄的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伴随着自动化生产设备开足马力、高效运转,全新产品BEV173Ah锂电池正源源不断下线,将装载于沃尔沃、极氪等高端车型。

这一项目是两家500强企业的“强强联合”:由世界500强吉利控股集团和中国500强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总投资5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30万套混合动力电池及10GWh纯电动力电池。

“项目填补了枣庄混合动力电池领域的空白。”枣庄高新区经济发展局资深主管梁琪说。吉利欣旺达充分整合吉利集团整车制造优势与欣旺达动力电池制造优势,可共享双方供应链资源,带动相关配套供应商、生产商进驻枣庄,构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在吉利欣旺达项目的带动下,又有8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落户枣庄。目前,当地已形成从锂电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4大关键材料到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拆解回收的完整产业链条。

勇闯新路,瞄准市场抢滩布局

在枣庄,记者见到一台5吨重却没有驾驶室的装载机,工作人员正坐在办公室对这台装载机进行远程操控。这是博雷顿(山东)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最新一代无人驾驶纯电装载机,适用于高温、高压、悬崖、隧道、有毒气体、高辐射等高危区域长时间工作,开创了智能装载作业新模式。

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年轻企业,瞄准的是一条崭新的细分赛道:专注于新能源重卡研发制造、无人驾驶,以及智能充换电解决方案,打造了全国首座新能源工程机械智能工厂。2023年,企业销售394台纯电装载机,实现产值2.54亿元。“全国每3辆纯电动装载机,就有一辆产自博雷顿。”生产负责人路敦安介绍。

越来越多企业站上绿色低碳“风口”。1022台中通客车出口沙特、与新加坡签订120辆中通新能源客车采购协议、48台中通纯电动城市客车正式交付葡萄牙、100台定制校车正式交付多米尼加……这是位于聊城的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交出的成绩单。一季度中通客车累计出口客车1718台,同比增长110.8%,迎来出口“开门红”。

站上“风口”,离不开对市场的前瞻研判。“我们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尝试适应性改进,实现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适应性。”中通客车客车研究院副院长杨磊表示,中通客车是国内最早进行新能源客车技术研究的企业,并将新能源列入长期发展战略。持续向新,近几年公司还开启了氢燃料客车的研发,与国内氢技术研究较早的知名院校开展合作,拥有了氢燃料电池客车完整的产品体系。

在位于济宁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新生产的90米LNG动力集装箱船已见雏形。“与柴油船相比,新能源船噪声小、污染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近30%,氮氧化物、硫化物和微小颗粒物的排放也大大减少。”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副部长柏小明介绍。

“新能船业推出了67.6m、80m、90m标准化船型,这就像知名汽车品牌的主销车型一样,通过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迅速抢占市场,将‘以销定产’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以产定销’的新模式。”柏小明说,不仅如此,企业在生产满足大部分船东使用需求的通用船型的同时,接受船东个性化的改装需求,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瞄准细分领域,加快抢占绿色低碳产品市场份额。

(本版图片由记者 汤梾埠 马海燕 张子良 通讯员 李恒发 提供)

■现场评

贵在融合 强在集群

□ 熊苗

风电动能澎湃,光伏熠熠生辉,动力电池崛起成势,新能源车船乘风远航……行走先行区,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在山东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一路走,一路看,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比较优势,通过引进培育一个个新项目、新产业,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向“新”向“绿”之路,不断拓宽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边界。

新兴产业,新在技术,也新在应用。走进企业,墙上一排排的专利证书和科技奖项,讲述着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但技术不能止步于证书和奖项,只有不断拓展创新应用,才能在市场上乘风破浪。泰山体育“会呼吸的草坪”,适用于体育场,也可铺在家里用于运动,还可定制图案用作装饰;山东国瓷的功能陶瓷材料,打破国外垄断,既可用作蜂窝陶瓷,也可以用作轴承、牙冠。是的,技术优势成就市场优势,反过来,丰富的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也能带动前沿技术的发展。

新兴产业,贵在融合,强在集群。由曜灵时代牵头,临沂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共建的“钙钛矿光伏建筑一体化实验室”,实现了教育、技术和人才的融合发展;中通客车已有近8万辆新能源客车行驶在全球各地,这背后既有持续20年的技术投入,也有当地海关定制化服务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技术、市场和政策供给的合力;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装备测试到装备出海,将建成全国规模最大、链条最长、配套最全的风电装备产业集群。这些集群融合发展,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产业的培育,无论是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还是做好政策支撑、要素保障和创新资源整合,都讲究系统思维,协同发力。今年一季度,山东集中优质要素支持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总规模达到3.2万亿元。这种全盘统筹所带来的,将是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是山东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专家说

找准赛道占领先机在新领域变道超车

□ 孙荣峰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公众环保意识提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全球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在这些领域布局,有助于提升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山东省在新能源应用领域有着较好的发展态势。有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底,山东电网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达到8228.8万千瓦,装机规模位居省级电网第一;其中光伏装机5637.7万千瓦,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想要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就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特点,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注重产业链的完善和协同。

只有找准赛道,占领先机,才能在新能源领域实现变道超车。例如,氢能产业就是一条新赛道。山东在氢能产业领域具有资源禀赋、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先发优势,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等各个环节。建议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产业链协同水平和产业附加值,并持续关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策略和方向。

此外,要发挥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作者为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调研行

向绿而行,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 大众报业记者 修从涛 于新悦 张焕辰

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也往往被贴上高能耗、高排放的标签。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传统产业探索出了向绿发展的新路径。

从竹、木浆粕中纺出绿色纤维;在创新工艺里炼出节能“绿”铜;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港口;数字化改造升级轴承生产……行走先行区,山东各地涌现出一批向绿而行、产业焕新的典型。它们或从产业源头抓起,或在创新上下功夫,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绿色发展,从产业源头抓起

“莱赛尔纤维不等下线,就已经被预订完了。”位于德州市夏津县的山东鸿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莱赛尔纤维生产线已满负荷运行,却仍供不应求。

与合成纤维等传统纤维相比,莱赛尔纤维具有棉麻的舒适性、涤纶的强度、毛织物的美感和真丝的独特触感,成为众多纺织企业用以替代传统纤维的首选。但鸿泰鼎董事长王培荣更看重的,是莱赛尔纤维的绿色特点。

“莱赛尔纤维是一种生物基纤维素纤维,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纤维’。”王培荣介绍,莱赛尔纤维以可再生的竹、木浆粕为原料,生产过程无污染,产出的纺织品易降解。鸿泰鼎更是通过“干法粉碎—直接溶解—干喷湿纺”工艺,将莱赛尔纤维的生产过程做到了近乎零排放,溶剂回收率达99.7%,能耗降低30%左右。

莱赛尔纤维引领了当地纺织原材料的“绿色革命”。目前,夏津仁和纺织、恒发纺织等企业都在使用鸿泰鼎的莱赛尔纤维,极大促进了当地纺织企业产品向功能性、差别化方向发展,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纺织产业是夏津县的支柱产业,已形成了百亿级纺织产业集群,现有纺纱规模280万纱锭,年产纱线40余万吨,占全省10%。”夏津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秀敏介绍,当前夏津县正按照向新、向质、向数、向绿的发展理念,探索纱线生产企业绿色转型,“将来我们夏津生产的每一款纱线走出去,都要带着碳标签。”

产品好不好,材料是源头。一个产业的革新往往从新材料的应用开始,纺织产业是这样,体育产业也是如此。

在乐陵的泰山体育博物馆里,一辆价值60万元的“瑞豹”超轻碳纤维自行车,格外引人关注。这款自行车是国家队官方指定用车,在奥运会赛场上,运动员们骑着“瑞豹”战车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

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总裁卞笑男介绍,区别于普通自行车,“瑞豹”自行车由碳纤维材质制作而成,重量轻到一只手就可以轻松拎起,携带轻便。

除了碳纤维自行车,“会呼吸”的草坪,也是泰山体育应用新材料的代表性产品。“我们在产品生产中添加了一种微量元素,在运动摩擦发热时可以释放出负氧离子。”卞笑男介绍,这种功能性草坪,不用喷药,不用浇水,方便维护,节能环保。

近年来,泰山体育通过多项新材料的应用,研发出涉及新材料人造草坪、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冰雪与体能恢复装备等多个领域的过硬新产品。目前,泰山体育的产品已服务了7届奥运会、7届亚运会、7届大运会等近2000次国内外大赛。

降耗减碳,在创新上下功夫

传统金属冶炼是高耗能行业,如何降耗减碳是行业里的持久课题。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任公司,也在该问题上探索多年。

中金岭南公司副总经理刘冬根介绍,传统铜冶炼过程需要经过熔炼、吹炼、精炼三段流程,存在工艺流程长、不连续,中间物料倒运、热损失高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金岭南公司自主研发出“两段短流程”炼铜工艺,并通过对现有氧气底吹造锍捕金新工艺示范工程和有色金属再生铜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进行整合改造,建设多元炉、火精炉、烟气制酸成套装置等主要设备,形成了集熔炼系统、制酸系统、渣选系统、余热利用系统等于一体的40万吨现代化绿色铜冶炼生产线。

“三段”变“两段”,不是一个简单的工艺缩段问题,而是要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勇气。两段炼铜工艺比传统三段炼铜工艺节能23%,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最清洁的炼铜工艺,代表了世界最先进的炼铜工艺水平,为铜冶炼及多金属综合回收提取建立了绿色低碳范式。

工艺创新可以炼出“绿”铜,技术路线创新得出的就是新型产品。在临沂的山东华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新型轮边驱动电动车桥的创新研发,让工程车辆有了特殊技能。

“我们的新型电动车桥,采用领先的电机轮边分布式驱动技术,实现大速比、大扭矩动力输出,还能实现整车原地掉头、原地直角转向。”山东华星精密临工电动车桥技术副总经理吴继章介绍,这种新型电动车桥主要用于新能源矿卡、商卡、农机及各类工程车辆。

新型轮边驱动电动车桥“新”在哪里?吴继章介绍,其改变了电动桥的机械结构,取消了常规电动桥的传动轴、变速箱、主传动等零部件,可实现减重20%以上。在动力及传动系统高度集成、结构紧凑,降低整车自重的同时,可实现车辆百公里能耗降低5%,整机运行成本降低12%,载货能力提升10%以上。

“这个项目是国内首家生产13吨以上新能源电动车桥的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矿卡、商卡电动车桥生产基地。”平邑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临工华星电动车桥项目专班主任李中民介绍,目前,全国新能源机械工程车领域电动车桥年需求量达100余万条,该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年产各种电动车桥10万条以上,占国内总需求的1/10。

转型升级,用数字化赋能

2021年以前,济宁龙拱港还是一个仅有3个传统散货泊位的小港,而今,龙拱港已成为北方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内河港口。这背后,离不开信息技术赋能。

“以前做散货,是用抓斗机去抓,然后往船上运,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散落,掉到港池里就会造成污染。”济宁港航龙拱港党群工作部干事周博韬介绍,那时候龙拱港主要装卸煤炭、黄沙等散货,效率低、环保压力大。

顺应高效、低碳、环保的集装箱运输趋势,2021年6月,龙拱港启动集装箱泊位建设,将海港理念引入内河港口,按照自动化、绿色化标准,投用自动化岸桥、全自动场桥和无人集卡,成功突破了磁钉定位导航限制,定位精度达2厘米以内,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30%。

不仅如此,龙拱港还设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内河水路运输海关监管场所,开通了山东省首条运河外贸出口航线。“出口货物可在港口实现装卸、申报、查验、放行一体化,进口货物也可直接运抵龙拱港后进行清关。”周博韬介绍,这相当于将“出海口”通到了“家门口”。

传统产业不能固步自封,通过转型升级,才能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信息技术赋能,让济宁龙拱港从散货小港变身智慧新港,而数字化改造也让临清市的中小轴承企业受益。

在山东临清轴承产业数字赋能示范园里,8家轴承企业已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企业接入轴承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工业互联网+5G技术,通过设备连线上云,实现从生产加工、产品销售、资源管理全链条数字化。

“原来的产能较低,每道工序和衔接的问题比较多。加上设备老旧,每天都在修设备的路上。”山东朗澈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都俊衡介绍,数字化转型升级后,企业用工减少了一半多,产能提升了40%。

数字化改造升级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据临清市烟店镇连城智造小镇轴承产业园总经理林乃相介绍,轴承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生产效率可提高15%-30%,产品合格率提升10%,节省人力10%-30%,轴承产业协同生产能力提升30%。此外,通过危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可降低企业的危废处置成本,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临清市正通过深化实施中小轴承产业集群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整合优质资源,构建产业集聚区平台,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走出一条从“低小散”向“高大聚”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本版图片由记者 吕光社 薛良诚 汤梾埠 马海燕 张子良 通讯员 刘嘉琦 提供)

■现场评

“老树”亦能发新枝

□ 张兆友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座,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山东传统产业体量大、底板厚、产值高,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蕴含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潜力,直接关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成效。

行走在齐鲁大地上,传统产业之“变”,令人眼前一亮。聚焦创新,加速转型,让绿色低碳成为引领发展的可持续增长点,传统领域不断涌现出先进企业,迸发出先进产能。

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粗大笨重”也能轻盈转身。在济宁龙拱港,5G、北斗、AI齐上阵,1名司机可同时操控4台轨道吊作业,3个小时就能完成一艘2000吨96个标箱的装船作业,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了80%。技术赋能,不仅是一个智慧港口蝶变升级的内生动力,更是山东提升开放能级、塑强开放优势的底气所在。

向绿色化、低碳化进发,“三高”企业亦能撕掉旧标签。如何减污降碳扩绿,对于纺织、金属冶炼等传统行业来说,是一项持久课题。来到德州宁津,鸿泰鼎公司以莱赛尔纤维引领纱线“革命”,采用最先进的溶剂纺丝干法工艺,溶剂回收率达99.7%,能耗降低30%左右;来到东营经开区,中金岭南通过“三段”变“两段”的工艺流程改造,实现节能23%,可年产40万吨“绿”铜,为铜冶炼及多金属综合回收提取建立了新范式。一个个鲜活案例表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是要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让“老树”抽出“新枝”,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不管是流程的智能还是产品的绿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说到底在于科技创新。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滚滚浪潮,要做到“喜新”不“厌旧”,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传统产业就一定会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赢得未来。

■专家说

科技赋能是传统产业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 范玉波

山东是工业大省,工业经济在全国经济大盘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优势传统产业,链条完善、配套完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23年,六大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过万亿元。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传统产业更容易催生出关联性强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山东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轫于传统产业的路径特征就比较明显。

山东持续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行动,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十三五”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超7万项,“十四五”前三年,每年仍保持在1.2万项左右。由此带来的绿色发展效果十分明显。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例,“十三五”时期下降了19.9%,“十四五”前三年,又下降了15.8%。当前,国家正在推动大规模工业设备更新,再次为山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带来了契机。

人工智能为传统产业突破绿色发展瓶颈和上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是今后升级改造的方向。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共同进行场景挖掘适配、技术赋能,推进数字化转型和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开放共享,形成一批标杆性人工智能应用工业场景、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借助人工智能对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的赋能改造,可实现提质增效,并进一步降低污染排放和碳排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调研行

以绿为笔,好生态绘就文旅新画卷

□ 大众报业记者 张焕辰 于新悦 修从涛

春日旅游旺季,齐鲁大地青山绿水间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以绿色为引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山东各地的“两山”故事里,透露出怎样的生机与活力?

行走先行区,记者看到,我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集思汇智“求变”,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保护为先,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五一”假期,位于嘉祥县纸坊镇省级衔接示范区的原乡左岸景区,绿草茵茵,繁花似锦,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露营踏青。就是这样一个风景宜人之地,数年前却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矿山开发区。

“过去,附近村民靠山吃山,粗放式的资源开采导致生态遭到破坏,最严重时,整个区域1200亩范围内一棵树都没有。”景区负责人石兆利说。

转变,从全面覆绿开始。在嘉祥县实行封山禁采之后,当地种植5万多棵树,对山体进行了全面覆绿,让荒山变旅游景点。原乡左岸项目利用乡村四荒地、废弃矿山地,以花海绿地打造为基底,以小众产业植入为特色,以休闲旅居度假为核心,打造休闲康养度假小镇。“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变,吸引游客到我们这个‘山窝窝’里面来,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增长、村集体经济发展。”石兆利说。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的生态蕴含着丰富的财富。采访中记者看到,在山东,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中抓住发展机遇,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地处沂蒙山山脉东段的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以下简称“天蒙景区”),就走出了一条从“靠山吃山”到生态产业双赢的发展之路。

在正式开发成景区之前,天蒙山大量中药材、名贵树木等被挖,曾经漫山遍野的山杜鹃几乎绝迹。痛定思痛,天蒙山新增绿化苗木50万多株,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叶。

如今,人行悬索桥、沂蒙山小调展览馆、望海楼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成为天蒙景区标志性景观,吸引越来越多游客来到青山绿水间体验生态之美。在打造一流山岳旅游产品的同时,依托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天蒙景区开发了一系列红色研学课程、党性教育课程、红色剧本杀故事等红色IP项目,实现文旅产品供给的多样化。

特色为要,文旅深度融合

既要有人间烟火,还要有文化底蕴。讲好地域特色文化故事,是促进文旅产业融合、打造热门旅游区的要义之一。

临沂,古称琅琊,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流传千年。

从历史中走来的琅琊郡,在今天科技手段的助力下,再次焕发出耀眼光芒。

以涑河水系为依托,以临沂历史文化为内涵的《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艺,以游船为载体、科技为手段,以歌舞表演、装置艺术、水特效、视觉艺术等为表现形式,在游船的行进中实现情、景、人相互交融,让游客穿越古今感受历史的厚重,品沂蒙风韵,赏琅琊夜景。

《夜画琅琊》共六个篇章,以戏剧结构划分章节,打破传统实景演出场地限制,深度展现临沂不同时期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依托新技术展现,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成为临沂文旅项目的新名片。

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于文旅产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乐陵市另辟蹊径打造的乐陵影视城目前已经吸引了不少剧组进驻开拍,也有不少人前来“探班”。

前不久,古装电视剧《国色芳华》在乐陵影视城举办了主场景开拍仪式。“拍完这一部,影视城档期已经排到2年后了。”乐陵影视城总裁刘洋表示。

“我们影视城的场景布置非常全面,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剧组的美术需求。”刘洋说,无论是百花争艳的芳园、热闹有趣的东西两市,还是能够代表剧中各家特色的宅院府邸,一街一景一花一物都独具特色,置身其中亦能感受当时的长安繁华和开放包容的气度。该剧拍摄完成后,所搭建的建筑都会保留下来并对外开放,“乐陵唐城”后续将作为文旅项目向游客开放。

深耕地域故事,讲好特色文化,以文化带动旅游产业,用旅游带动文化推广,两者相辅相成。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在融合中共促发展,在发展中相互成就。

打通链条,铺就共富之路

“丑俊莫嫁张庄郎,土地贫瘠不收粮”,一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曾让多少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张庄村的青年臊眉耷眼,也道出了张庄村“守着石榴这个‘金豆子’,却不知道怎么用”的窘境。

“一直以来,张庄村盛产石榴,但往年石榴不仅卖价低,还存在着销路单一、不好出手的情况。”枣庄市薛城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吕海涛说。

抢抓省市支持石榴产业发展契机,张庄村开始大力推动石榴全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制作,进一步发展石榴产业市场,拉长石榴产业链条;另一方面,与王老吉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帮助石榴果汁‘走出去’。”吕海涛说。

“再过几天就是石榴花开的季节了,石榴花非常漂亮,每年都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拍摄游玩。”随着张庄石榴的名号渐响,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张庄村抓住契机,打造景区村庄。

“现在我们村通上了水泥路、自来水,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一半的村民都买了小汽车,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年60岁的张庄村村民张泽明说。据了解,张庄石榴风景区入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余人、收入3600余万元。

类似的故事也在夏津上演。暮春时节,占地6000多亩的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桑叶新绿,满眼青翠。这里是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也是山东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群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还因浑身是宝带动当地兴起桑产业,实现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桑黄酒、桑黄含片、桑黄茶、桑黄提取液……走进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一系列桑黄产品摆满展柜。一旁的温室大棚里,一层层的菌包码放得整整齐齐,这里生长的,正是有“桑树精华”之称的桑黄。

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孔维玺介绍,该院在国内较早掌握人工驯化栽培桑黄技术,建成国内第一个仿生态智能大棚,每年能收获四到五茬桑黄,改变了野生桑黄每年收一茬的现状,年产量达500吨,“我们除了直接销售桑黄子实体,还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合作研究桑黄深加工,开发出了十几种桑黄产品。”

研发技术的突破也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产业研究院现有的300多亩桑园都是从农户手上流转而来的,辐射了周边四五个村,农户既可以收到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到公司上班,增加一份收入。”孔维玺介绍。

不仅如此,由山东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桑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带动了当地其他数十家中小企业、合作社桑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提升。“未来,我们希望惠及更多农户,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延长产业链,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孔维玺说。

(本版图片由记者 张双双 纪伟 孟令洋 薛良诚 汤梾埠 马海燕 张子良 通讯员 邓美平 钱姝洁 程源 报道)

■现场评

文旅何以高质量?

□ 李岳岳

走进临沂天蒙景区,绿色植被布满山野,“两山”理论生根开花;踏入枣庄“十里湾”,草地溪流承载浓浓乡愁,一顶顶帐篷撑起了“诗与远方”;置身乐陵影视城,仿若回到大唐,见证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行走先行区,一路观察,一路体验,感触尤为深刻。今天,产品场景不断上新,产业链条逐渐拉长,文旅融合向高质量迈进。在供给多元和需求升级齐头并进的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旅生态?

绿色,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好风景才能换来好前景,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以山水为名,天蒙山整合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建立景区运营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文旅样本”的蝶变;以石榴为媒,枣庄打造“冠世园·榴光溢彩”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做强做大石榴产业,让村民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一个个向绿而兴的发展故事,诉说着齐鲁大地的生态之变、发展之变。

文化,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底蕴。活力迸发的文旅市场,靠的是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舞台剧、研学游里,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古风文创、文博展会里,有体验感十足的非遗文化;乡野风光、小戏小剧里,是风采各异的民俗文化。如今,从看山看水到观文品史,从亲近自然到体验场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齐鲁文化资源得以深入挖掘、整合利用,旅游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刻的含义。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让齐鲁文化赋能千行百业,带来的必将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万千气象。

服务,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无论是文旅产品的升级,还是消费场景的拓展,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而这种体验感,是城市各个方面合力营造出来的。正如淄博与全国人民达成一场场“春天的约会”,临沂让游客尽情感受千年琅琊之美,城市出圈的背后,既有优质的产品供给,也有可靠的安全保障,既在于完善的城市服务,也在于真诚的待客之道。立足群众实际需求,全面改善文旅消费体验,持续做强“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迎接我们的,一定是文旅高质量发展更加光明的未来。

■专家说

讲好故事 更要讲活故事

□ 王德刚

当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乡村生态价值在旅游消费的角度会开始向经济价值转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渐增长,周边乡村地区的“载体功能”也逐渐凸显。自然风景秀丽、民风民俗淳朴的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度假、体验传统生活和文化的新选择,生态环境好、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地区具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做好文旅融合,要讲好故事,更要讲活故事。近年来,山东多地都在打造古城项目,但其中“破圈”的仍然不多。以发展较好的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为例,台儿庄古城通过讲好、讲活当地的传统文化、古运河文化和红色文化故事,以文化底蕴激发文旅活力;再通过一定程度的商业化转型,在运营上盘活自身。山东各地古城的发展既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也需要找到其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将文化的本真性和市场的接受度平衡好,讲活故事、带活古城。

而要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首先要做好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区域特色农业是发展农文旅融合的基础,是吸引游客的先决条件。区域深挖自身农业产业特点,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确保区域农产品可以形成较高的市场回报,再投入新的产品创新改良和基础设施改造、区域景观打造之中,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游客走进村落,深度了解区域文化,进而盘活整个乡村的经济发展,让乡村留得住人,实现内生性的发展。

(作者为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