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4月24日讯 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2023年,我省海洋经济持续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全省海洋领域宏观政策持续显效,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稳定,呈现出了发展动能充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水平对外合作加强等运行特点,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趋稳变强。”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东表示。
2023年,我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据自然资源部反馈,2023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17018.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8%。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99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6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662.6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5.8%、43.3%和50.9%。
海洋产业发展保持领先优势,相关产业支撑力度增强。2023年,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7.9%。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等六个海洋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475.3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增加值2505.9亿元,比上年增长7.4%;海洋下游相关产业增加值3969.4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22.6亿元,同比增长0.5%。
分产业类型看,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传统产业方面,2023年,全省海洋渔业、沿海滩涂种植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共实现增加值2164.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8.4%。新兴产业方面,2023年,全省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增加值513.3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7%。其中,海洋电力业尤为突出,增长速度达到21.6%。千亿级海洋支柱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2023年,全省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增加值均超过千亿元,共实现增加值4943.1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4.9%,对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9%。
为强化发展支撑,我省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海洋领域创新团队,全省全职住鲁院士22人,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超4500名。“十三五”以来,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应用等16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的42.1%。2023年,全省新增海洋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涉海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强化。
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我省抓好治理工作,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刷新监测纪录。浒苔绿潮防控处置成效显著,全年岸滩清理浒苔较上年减少约93%。美丽海湾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海洋清洁能源增势明显,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沿海七市风电装机容量、风电发电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49.4%、72.1%。
(记者 张文婷 实习生 冯赏尧)
责任编辑:单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