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淘吧 > 正文

“超级能源碗”即将出海,青岛海西湾为何频出世界级项目?

图片

有态度的思想者最近一段时间,海西湾内动作频频——

4月2日,“海洋石油122”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在海油工程青岛场地成功下水并出坞,目前已进入海上倾斜试验及调试阶段;

4月4日、4月6日,中国船舶武汉船机青岛海西重机承制的“中南院 520”平台和“JANA 503”平台,分别顺利完成倾斜试验;

4月10日,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93500吨举力浮船坞项目开工,成为近年来北海造船承建的又一大型浮船坞。

……

图片

作业人员对“海洋石油122”进行缆绳固定作业

作为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近年来,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发挥青岛海洋科研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海洋装备产业方面乘风破浪、挺立潮头,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进阶。一个庞大的优势产业集群初露锋芒。

01

超级能源碗”即将出海

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油气加工厂”,已成为全球海洋油气开发的主流生产装置。

“海洋石油122”FPSO,被称为“超级能源碗”,由船体和甲板上的功能模块组成,最大直径约90米,总重约3.6万吨,由近50万个零部件组成。它的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空船总重量相当于近4个埃菲尔铁塔。

“海洋石油122”设计排水量10万吨,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共有近20艘,支撑我国海洋石油将近80%的产能,但无一例外都是船型结构。采用圆筒型结构设计的“海洋石油122”,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上油气加工厂”。

相对传统的船型结构,圆筒型具有钢材用量少、整体稳定性好、抵御恶劣海况能力强等特点,可降低工程投资,有效提高经济适用性,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建造难度。

图片

“海洋石油122”移船作业现场

“海洋石油122”船体采用双层底设计,由123个分段组成,包括41个独立舱室,总重达27000吨。由于船体均为异形分段,各分段重心、安装等相互制约,船体合龙后主尺寸公差需要控制到25毫米以内。建造过程中,项目团队攻克一系列难题,创新采用三维模拟搭载等数字化手段,实现船体合龙一次就位成功率100%,尺寸公差不超过6毫米

90米与6毫米,相差15000倍的两个尺度,丈量出“海洋石油122”的巨大与精细。它的建造,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海洋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能力实现新突破。

目前,“海洋石油122”正按计划进行船体倾斜试验、舱室结构强度测试、救生艇抛投等后续工作,预计5月初拖运至锚地,服役于珠江口盆地的流花油田。届时,它将屹立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每天处理约5600吨原油。

02

多个“大块头”从这里启航

“海洋石油122”FPSO,是青岛海洋装备产业持续跃升的一个代表。最近几年,一个个海洋装备“大块头”在这里建造、从这里启航,标识出青岛在产业版图上的分量,为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夯实了基础。

2月,中国海油“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在青岛完成陆地建造后,在海南崖城海域完成安装作业。平台与崖城生产平台连接呈“四星连珠”,标志着我国南部海域首个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顺利建成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2021年6月投产,是中国目前自主开发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是接收处理深水油气的关键设施,它与崖城气田生产平台共同构成的海上天然气生产集群,将成为我国南部海域海上天然气处理和集输的一个中心枢纽。“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全面投产后,可使“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储量从1000亿立方米提升至1500亿立方米,年产量从30亿立方米提升至45亿立方米。

图片

“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安装完成

在“海洋石油122”之前,青岛还建造了一个圆筒型FPSO,即企鹅FPSO。该项目2018年开工,2022年11月完工交付,2023年2月运抵欧洲北海。企鹅FPSO不仅体量大,还是国际上自动化控制水平最高、智能化数据化最完全、设计理念最先进的“海上油气加工厂”。由于生产工艺复杂、设备设施集成程度高、建造难度大,FPSO被视为海洋工程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企鹅FPSO的建造,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所有船型FPSO建造及集成总装技术。

2023年3月,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加拿大LNG项目最后两个核心模块交付,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液化天然气工厂35个模块全部交付。加拿大LNG项目在全球首创核心工艺模块和管廊一体化建造模式,大幅提高模块建造集成度,最大限度减少现场安装工作量。加拿大LNG项目的建造,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型LNG模块化工厂一体化联合建造技术能力方面已走在国际前列

从导管架,到企鹅FPSO、加拿大LNG项目,再到“海洋石油122”FPSO;从零部件制造,到海工装备整体设计建造,再到智能化生产,海西湾不断驶出的大船,是青岛海洋装备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有力注脚。

03

产业集群“乘风破浪”

2024年前两个月,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6.5%、69.5%和56.1%。海西湾,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产业集中度统计中,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位列造船完工量第六、新接订单量第四。

图片

北海造船持续布局大型散货船、大型矿砂船等业务

碧波荡漾的海西湾内,目前已聚集中国船舶、海油工程、武船麦克德莫特等10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及各类配套服务企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生态不断完善,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集群。

在这个产业集群内,分属上下游不同环节的企业内相互配套、抱团发展,产业链协作更加紧密,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效率和竞争力,形成了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这种合力产生的价值甚至溢出到了其他行业,为青岛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船舶海工是典型的资金、技术、人力密集型产业。在加强建造能力的同时,青岛在发挥科研优势引领产业创新上不断发力,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去年9月落户的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民船中心),联合山东海运、双瑞等青岛企业和院所,持续加强新型节能技术、低碳、零碳燃料动力应用技术等研发和集成应用研究。前不久,北海造船与日本株式会社商船三井、新加坡东太平洋航运公司分别签署3艘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建造合同和4艘21万吨氨双燃料/氨双燃料就绪散货船建造合同,两种船型均由民船中心自主研发设计。

3月29日,世界首台W6X72DF-2.2+iCER主机在中国船舶中船发动机成功交验。该主机将安装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为CMES LNG CARRIER建造的175000DWT LNG运输船上。作为世界首制机型,这款主机最大持续功率2.12万马力、重达550吨,首次配备iCER低压废气循环技术,废气循环率高达50%,开启新型绿色主机的制造之路。

作为青岛七大优势产业链之一,海洋装备产业集聚成势、扬帆出海,正奔向更加深远的未来。

作者 |王凯     编辑 | 牧禾

图片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