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活 > 正文

青岛今年力争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 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

信网3月28日讯(见习记者 柴军宸)说了算,定了干!目标一经确定,就要以踏石留印的实劲,把件件工作落到实处。

记者从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获悉,2024年青岛市就业人才服务工作要点已于近日印发。今年,青岛市将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聚力六个重点领域,着力提质增效,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扶持创业3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不低于90%,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争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

聚力在就业服务精细化上提质增效

拓展“家门口”就业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实施“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新建150个“就享家”乐业服务站,促进更多城乡居民家门口就业创业。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机制,健全“一本”服务台账,公布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政策、服务、机构“三张”清单。落实“1131”(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实名服务制度,确保服务率100%。发布就业见习岗位1万人以上,组织见习4000人以上。

构建政策援助、服务援助、精准援助、兜底援助“四位一体”就业援助格局,全年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5万人。开展就业援助专项行动,主动开展“敲门式”服务,实现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优化升级失业人员分级分类帮扶机制,打造集政策对接、岗位匹配、技能培训、生活保障于一体的就业帮扶智慧化服务平台,开展“12333”(1年内至少开展2次政策对接、提供3次职业指导、推荐3次岗位信息、提供3次技能培训信息)就业帮扶。开展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质效提升年”活动,新开发安置城乡公益性岗位16500人,青岛市实现动态在岗10万人以上。

创新农民工就业服务机制。加强乡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一批乡村振兴劳务基地,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和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建立乡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开设“农民工就业服务大篷车”,实现农民工就业服务“进村入户”,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出台新一轮家庭服务业扶持政策,培育20家带动就业人数300人以上企业。开展从业人员素质技能提升项目,全年培训10000人次。联合青岛开放大学开展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学历提升项目,开设“家政大集”,开展送岗位、送服务活动。

聚力在创业服务品牌化上提质增效

全链条强化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一体两翼八轮驱动”创业服务模式宣传推广,提升青岛市创业赋能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创业服务数字人、创业服务IP“喵小创”“青创通”创业服务云平台、创业元宇宙体验中心为一体的创业数字化服务矩阵。出台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管理办法,开展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实施促进高能级创业孵化园区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联合胶东五市定期开展创业资源对接、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沙龙等活动,促进区域间创业者合作共赢发展。

全方位强化创业政策扶持。精准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业。承接省级创业服务试点工作,试点“数字人民币”在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试点发放“创业服务券”,为创业者提供场地优惠、融资服务、创业咨询、人力资源等全过程服务。创新“创贷+”金融扶持措施,优化免除反担保流程,更好促进青年群体创业。

全周期强化创业培训赋能。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筑梦计划、小微企业创业扬帆计划,组织“马兰花计划”创业培训讲师培训班、创业城市合伙人创业能力提升营、“创业第一课”公益培训讲堂。联合在青高校举办“创业嘉年华”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领域强化创业服务供给,选聘300名创业导师+400名创业服务专员+300名大学生创业服务志愿者的创业服务“千人陪跑团”。创建创业导师工作室,为创业者提供陪伴式服务。开展“青创四季”创业服务活动,提升创业政策服务覆盖面和知晓度。举办青岛市2024“创业节”系列活动和“创·在青岛”创新创业大赛。

聚力在人才引进服务系统化上提质增效

着力创优青岛特色招才引智新模式。创新产业引才、项目引才、以才引才、定制引才、品牌引才相结合引才模式,构筑多元引才路径,吸引集聚15万青年人才来青就业创业。对接全国100所高校,开展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活动。举办第11届“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组织2万名青岛籍学生参加“高校学子看家乡”“青雁归巢”等系列活动,提升青年人才聚青意愿。

统筹青岛市招才引智活动,建立省、市、区联动工作机制。搭建“校企通”数智化引才直通车平台和“青聚英才”微信小程序,提升人才招引服务信息化水平。出台新一轮“招才引智工作站”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才积极性。全面落实顶尖人才奖励、产才融合项目奖补、中介和个人引才奖励、研究生实习生活补贴等政策,提升政策落实质效。

聚焦高层次人才服务需求,通过考核激励、定期调度、系统培训等,统筹提升高层次人才服务水平。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街区”,拓展个性化、市场化服务事项。推广“高层次人才服务码”“菁英之家”高层次人才服务系统,推动高层次人才服务上“云”。全市联动开展“唯才唯青岛·服务有约”系列高层次人才服务活动。

健全留学人才来青服务体系,完善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出台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法,鼓励留学人才来青就业创业。开展“智引全球”蓝色招聘活动,搭建留学人才精准就业供需对接平台。举办第24届“蓝洽会”和“2024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助力海外优质人才项目落地。聘任第三批海外引才特派员,推动海外引才关口前移。鼓励引导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示范区和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利用区域人才政策优势和人才流动便利化优势,在国际人才集聚方面“打头阵、当先锋”。

建设启用青岛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中心,搭设“一点存档、多点服务、互联互通、全域共享”的综合性智能化服务平台,打造全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旗舰店”。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打造全市流动人员“电子档案库”,推行档案业务“全市通办”。取消市域范围内实体档案流转,推行档案“首存负责制”,降低纸质档案流转成本。

聚力在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上提质增效

拓展“一链一招”用工保障服务,建立完善全市“1+3”企业用工服务专员队伍,通过“敲门式”服务,靶向开展招聘供需对接。开展“链条式”招聘,“一企一策”为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等产业链重点企业组织专场招聘。上线“人力资源互联中心”。打造重点企业用工服务对接平台。做强“海纳英才”人才市场品牌,开通“中国海洋人才市场(山东)”抖音平台,打造青岛赋能堂、青游记、青年招聘资讯、青年说政策、青年榜样力、热点事件播报等板块,扩大中国海洋人才市场辐射带动力。联通“职等你来”融媒体直播等活动,广泛投送优质岗位。举办第三届中国山东海洋高端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

做精“青定山海、青陇一家亲”等东西劳务协作服务。开展新就业形态等专项招聘会,满足务工群体多样化就业需求。提供“点对点”包车、“青定山海”专列等出行服务,降低务工人员外出就业成本。设立乡村经纪人,通过“进社区”“进村庄”信息收集,提升供需对接效率。拓宽区域间劳务合作渠道,建立黄河流域市际、县际间区域劳务协作联盟,设立输出地劳务工作站,形成常态化、广覆盖的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

进一步优化“零工之家”灵活务工服务。全面落实人社部最新建设要求和省人社厅《零工市场设备设施配置与服务指南》,建设启动崂山区、西海岸新区等新一批零工市场,优化全市“零工之家”功能布局,提升全市“零工之家”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水平。

开展“人力资源+”赋能服务,举办“百企联百校职引向未来”青岛市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活动。组织青岛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大赛,为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颁发技能等级认定证书。组织推荐第二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领军机构和领军人才。

做好“职海无忧”职业指导服务。组建职业指导队伍,着力培育我市品牌职业指导师,开展职业问诊、岗位推介、素质测评等服务,帮助求职者做好职业定位,促进快速就业、稳定就业。开展“就业助跑”等职业指导沙龙活动。

聚力在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化上提质增效

实施“强链”工程。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园区,加大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力度。健全精准化、长效化服务企业机制,开展送政策入企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培训中心、职业院校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提质扩面增效。精准对接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培训需求,实施就业技能培训赋能行动。

实施“强基”工程。推广实施山东省地方标准《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规范》,提升培训机构规范化办学水平。完善培训业务信息系统,落实培训标准化工作规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经办人员作风能力。

实施“强网”工程。落实职业培训资金常态化风险防控要求,健全随机抽查、重点核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相结合“四查”工作机制。拓展数据稽核比对领域,探索推广“风险地图”监管法,筑牢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安全网。

聚力在党建引领就业人才服务现代化上提质增效

打造就业人才服务党建品牌。立足就业人才重点工作,厚植党建沃土,树起“红擎惠业 青悦丰才”党建“风向标”,育强模范机关、党建示范点“领头雁”,发挥“刘爱荣”党代表工作室“连心桥”引领作用,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赋能保障就业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服务标准化,开展就业服务质量标杆机构评定。

提升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水平。深入推进“智慧人社”一体化建设,推进“系统一体经办、服务一口提供、数据一库管理”“三个一”信息化支撑。依托“青岛人才”微信公众号和青岛人才网等,提升信息发布、活动预告、事项经办等效能。规范化开展就业人才重点业务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组织评选就业人才信息系统创新应用场景案例。

推动就业人才服务风险防控现代化。围绕失业风险、就业资金、就业数据、业务经办、市场招聘、舆情管控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完善分领域应急预案,强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协同。注重抓早、抓小、抓常,常态化开展资金支出现场核查,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构建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