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乐活 > 正文

委员支招产教融合 让高校与企业“真握手”“握紧手”

【编者按】按照“提得准、说得对、办得好”提案工作要求,青岛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联合信网传媒推出“优秀提案背后的故事”系列策划,旨在深入挖掘优秀提案背后的精彩故事,树立典型,凝聚力量,引导广大政协委员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精品提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提起在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的提案,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巩湘红回忆道,她与校企合作项目打交道已有六年时间,自从学院两个校企项目停止招生后,她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与企业之间的创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但目前青岛在产教融合办学机制、企业参与动力等方面尚存不足。为此,巩湘红委员围绕加快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展,从强化战略意识、明确财政投入政策、加强教师职业能力以及加强驻青高校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强联合。

青岛重点建设的“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建成多个中德指教合作平台。

青岛产教融合尚存不足

“现在很多产教融合办学形式不规范,多是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低层次的短期合作,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巩湘红认为,缺少“资源共建、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的“市场化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办学机制,导致产教融合办学很难成为来自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

巩湘红调研发现,目前产教融合办学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企业更需要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而在实际操作中,“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内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办学项目企业付出的成本较高,财政性补贴过低,企业经济收益得不到保证,这就导致产教融合办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此外,学校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高校,缺少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经历和经验,对企业岗位需求了解少,致使校企合作办学项目还不能实现深度融合。

政协委员多角度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强联合

加快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展,巩湘红建议首先从顶层设计入手,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产教融合办学,建立政府主导、职业学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并且地方立法形式明确产教融合财政投入政策,为产教融合办学提供稳定的经费来源。

巩湘红告诉记者,目前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不了解企业,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跟企业的资源很好的结合,是合作过程中明显存在的问题。为此,巩湘红建议,加强职业学校校长领导力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建立学校行政人员及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工作实践制度。加强驻青高校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生产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质性联合”。

职业学校的学生积累实操经验。

相关部门积极落实行动 利好政策落地开花

巩湘红的提案受到了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并会同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行了研读办理。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等五项试点改革举措逐步落地,确定十项支持政策。青岛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遴选培育2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文/信网记者 赵彦阅

关于加快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发展的提案

提案人:巩湘红

一、基本情况

2019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我市需进一步放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优势。2020年,我市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了《青岛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提出了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等五项试点改革举措,确定了拟突破重大问题、拟出台重点改革举措、拟建设重大建设项目三个清单和鼓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十项支持政策。青岛市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海尔集团公司和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围绕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六个城市”建设,需要重点聚焦完善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等任务,统筹开展试点,落实支持政策,加强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实现试点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一)产教融合办学机制亟待完善。

由于缺少“资源共建、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的“市场化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办学机制,不能使产教融合办学成为来自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在产教融合办学的初级阶段,很多产教融合办学形式不规范,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低层次的短期合作,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协调沟通交流的平台不健全,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职业学校传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

目前产教融合办学“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尚未完全落地,企业更需要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实际操作中,“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内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企业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等产教融合办学项目企业付出的成本较高,财政性补贴过低,企业经济收益得不到保证,产教融合办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如,青岛市规定,对建在企业的实训实习基地按照现代学徒制标准开展人才培养的,按生均不超过5000元标准补助企业。但是从实际运行过程来看,企业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负担过重,致使企业不愿接收学生,现代学徒制举步维艰。2018-2021年,青岛明月海藻有限公司承担的20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洋化工技术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企业实际支出52万元,财政性补贴仅10万元,企业承担的经济压力较大。

(三)校企合作办学项目还不能实现深度融合。

一是学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弱。学校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高校,缺少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经历和经验,对企业岗位需求了解少,尽管也要求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但大多是寒暑假短期到企业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二是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低。很多企业仅考虑从自己本身用工出发,主要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接收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岗位工作,企业支付一定实习报酬。企业没有精力,也很少从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定位、课程及教材开发、实训实习基地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与学校进行深层次合作。目前,青岛市区域头部企业产教融合办学做的相对好一些,而接收大量毕业生的其它企业的校企合作类型单一。

三、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推动产教融合的战略意识。

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统筹产教融合办学,合理规划职业学校的发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导、职业学校和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为中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新机制。

(二)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产教融合财政投入政策。

切实落实产教融合办学“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建立各级财政产教融合办学专项经费长效补贴制度,把“市场化共建共享”产教融合办学与政府购买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产教融合办学稳定的经费来源。

(三)加强职业学校校长领导力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建立学校行政人员及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工作实践制度,加大督查、奖惩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学校领导、教师不了解企业的问题。实现学校行政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的融合,专业教师与岗位技术人员的融合,专业与产业的融合,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岗位群需求的融合,专业及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融合,学校实训实习场所与企业生产现场的融合,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技术资料的融合,实训实习与生产过程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四)加强驻青高校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要明确校企合作协调机构和运行机制,统筹规划和有序推进校企合作,推动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生产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合作办学专业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依托高水平学科,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纳入统一平台,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实质性联合”。

[来源:信网 编辑:戴慧慧]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