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i人还是e人?”“我是i人,但在工作中常常做e人”“我是istp,你呢?”……近来,人格类型测试在网络走红,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日常交往话题。还有人将测试结果作为人生参考,指导生活。在MBTI人格类型理论中,“i”代表内向、内倾型,“e”代表外向、外倾型。人格测试可信吗?怎样正确看待自己的人格类型?记者采访了精神心理领域的专家,以获取对人格测试的见解,并寻求解决职场心理问题的建议。
资料图
“i”人“e”人测试火爆 帮助认识自我(标)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两个新的热梗“i人”和“e人”,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这两个热梗来源于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人格类型理论中的“i”和“e”,代表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的性格特征,网友们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
在MBTI人格类型理论中,“i”代表内向,是introverted的缩写,这类人通常喜欢独处、思考和内省,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集中精力完成任务。“e”则代表外向,是extroverted的缩写,这类人更喜欢与他人交往、积极投入外部环境,享受与他人共享经历和交流的机会。
在网络热梗中,“i人”被形容为更注重内心世界、喜欢独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而“e人”则被形容为更善于与他人交流、充满活力并喜欢与他人分享的人。这两个热梗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征,也方便了人们在社交网络上更好地进行交流。
据一位网友介绍,他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性格测试结果,结果显示他是“i人”。他表示:“我很喜欢独自思考问题,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工作。虽然我也喜欢与人交往,但相比之下,我更享受独处的时间。”另一位网友则表示她是“e人”,她喜欢与人交往、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同时也喜欢在充满活力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她表示:“我很喜欢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我认为与他人交流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这两个热梗的流行,不仅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征,也提供了一种有趣的社交方式。许多网友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i人”或“e人”身份,并与其他网友展开有趣的互动。
职场“i”人变“e”人需自我和谐(标)
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私下社交,与人交流都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害怕社交的“i”人告诉记者,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会戴上“e”人的面具,强迫自己“营业”。在MBTI测试话题中,人们经常讨论“为I变E”这个词,指的是一个内向者为了社交时不显得冷漠或不合群,会尽力表现得外向。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任峰在《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i”人应该首先学会自我了解和接纳,认识自己的长处,如善于独处、深入思考和情感丰富等。他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而不是强迫自己变得过于外向或社交能力很强。不过,“i”人应该选择适当拓展人际范围、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两个热梗的流行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思考。一些网友认为,内向和外向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应该被简单地归类。同时,也有一些网友呼吁大家不要过分依赖网络热梗来定义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征,而是应该通过更全面的了解和沟通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人格测试无优劣 慎重贴标签(标)
人格测试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然而,这些测试只能提供有限的参考信息,并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优劣。事实上,人格无优劣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优点。任峰指出,人格测试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我,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比如认为某种人格类型比其他类型更好或者更差。通过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人们可以更加自信地坚持自己的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纠结。他强调,人格测试并不是为了质疑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职场和生活中的挑战。
我们应该意识到人格测试和标签并非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在面对职场挑战时,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并给予平等的机会和待遇。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标签化可能带来的偏见和歧视。(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记者 璩骊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