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作为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板块之一,国际合作蓝色青年科学家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本届论坛以“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的海洋环境”为主题,来自中国、英国、韩国、泰国等国家的9位青年科学家围绕牵头或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及项目的经验开展专题报告,旨在促进国际青年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公众对联合国“海洋十年”愿景及海洋前沿科学的认知和了解。
本届论坛邀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出,“我们需要掌握更多关于海洋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守护好海洋环境。”“气候变化是当前海洋环境面临的最主要 挑战,造成海平面上升、珊瑚礁退化等问题。”为此,他提出四点呼吁:一是加强绿色科技的研发利用,重点做好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二是停止过度捕捞,尤其要为发展中国家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更多支持;三是推动绿色航运,亚洲是世界航运业的重点区域;四是推进深海勘探开发的国际海事司法合作,避免资源开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国际顶尖科学家共议联合国“海洋十年”
早在2017年,第72届联大就已通过决议,宣布2021年至2030年为“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并授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牵头制定实施计划;到2020年,第75届联大审议通过了“海洋十年”《实施方案》,“海洋十年”于2021年1月正式启动。“海洋十年”的愿景是“构建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打造我们所希望的海洋”,旨在“推动形成变革性的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连接人类和海洋”,这是联合国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议和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全球性海洋科学倡议,将对海洋科学发展和全球海洋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据了解,全球目前共有上百个“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或项目,其中有7个计划或项目派代表参与了本届论坛。作为各自项目的牵头人,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威廉·奥斯汀(William(Bill)Austin),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云涛,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朴英奎(Young-Gyu Park),以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GEF/FAO河口项目办主任丛柏林,在论坛上分别与观众分享了他们所组织的“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或项目——全球海洋蓝碳十年计划(GO-BC)、海洋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健康增值(MoNITOR)、北太平洋周至季节性预测、中国河口保护示范。
此外,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海岸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辛琨;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联合国“海洋十年”COASTAL-SOS海岸带项目科学家王桂芝,以及该项目的青年委员会成员、博士研究生卡尼塔·乌泰潘(Khanittha Uthaipan);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博士后、联合国“海洋十年”科学计划“第二次黑潮及周边海域国际合作研究(CSK-2)”青年科学家代表吴宝兰,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全球河口监测”青年科学家代表陈翀,也分别代表各自所在团队就“海洋十年”科学合作开展研讨。
倡议建立“海洋十年”青年科学家联络机制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与会科学家一致认为,应尽快建立建全青年科学家联络机制,促进蓝色青年科学家跨机构、跨领域、跨专业、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不同计划和项目间的协同与配合,努力实现联合国“海洋十年”愿景。
论坛现场,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院召集青年科学家共同发起“海洋十年”青年科学家联络机制,并计划于“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设立联络办公室。该合作中心于今年2月15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揭牌,由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共建。
为了进一步推动沿海城市构建海洋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打通海洋前沿科学与技术研究到市场化应用间的堵点,让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跟上前沿科技创新的步伐,同时也让新一代的科学家拥有更多研究资源、更无后顾之忧地开展科学创新研究,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院正式发起“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本次征集期为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将面向国内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与科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广泛征集具有代表性、可持续性和市场效益的转化案例。
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总编辑、21世纪经济研究院院长陈晨星在致辞时呼吁各界对海洋领域国内外青年科学家的工作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为他们的研究课题,很可能将是人类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解决方案;而他们的新思路、新理念将引领着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内世界海洋科学浪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