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公布了最新版的城市中心城区范围。随后,《青岛市中心城区地名方案(2021—2035年)》(以下简称《方案》)经青岛市政府正式批准。本方案编制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及即墨区。
《方案》确立了中心城区地名区块划分原则、指引及地名命名基本规则,并对地名标志、地名调整与优化、地名文化保护、实施保障措施等进行了阐述和说明。《方案》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题报告、图集五部分。
方案编制区域共划分为 31 个地名区块,分为拓展型区块和传承型区块。其 中拓展型区块共计 12 个,传承型区块共计 19 个。
传承型区块为现状较成熟的已建成区,没有或仅有少量规划新增建设的区块,地名命名工作量较少。区块内地名具有一定的历史沿承及文化积淀。
拓展型区块为建设尚未成熟,存在较大量的规划新增建设的区块,地名命名工作量较大,需要建立一定的命名规则与采词指引。
黄岛区划分为 5 个地名区块,分别是黄岛东部区块、王台区块、灵山湾区块、古镇口区块、董家口区块
(1)黄岛东部区块: 地名区块类型为传承型。该区块是前湾港所在的港区域,也是老黄岛中心区,应突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色及文化特色。延续现有命名规律,或参照周边区域已有名称,形成派生地名等系列化采词命名方式
(2)王台区块: 地名区块类型为拓展型。该区块是胶州湾西侧的新建区域应突出其自然地理特色或产业特色。在延续现有命名规律的同时,采用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实体、历史名称、居民点和标志性地点等作为采词词源,形成主题词等系列化采词命名方式
(3)灵山湾区块: 地名区块类型为拓展型。该区块是山海资源丰富的居住科研、文化集聚区域,应突出其自然地理特色及文化特色。在延续现有命名规律的同时,采用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实体、历史名称、居民点和标志性地点等作为采词词源,形成主题词等系列化采词命名方式
(4) 古镇口区块: 地名区块类型为拓展型。该区块是军民融合发展区,应突出地域特色。在延续现有命名规律的同时,采用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实体、历史名称、居民点和标志性地点等作为采词词源,形成主题词等系列化采词命名方式
(5)董家口区块: 地名区块类型为拓展型。该区块是琅那台湾北侧的新建港门区,应突出其自然地理特色、琅环文化或港口功能特色。在延续现有命名规律的同时,采用区域内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实体、历史名称、居民点和标志性地点等作为采词词源,形成主题词等系列化采词命名方式
另外,《方案》还提到了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等其他交通设施命名指引。
一是深掘历史、传承文化,系统总结地名现状空间分布特征
首次全面总结青岛市地名历史演变特征,通过大量历史资料整理,理清青岛城市格局及行政区划变更的历史进程,系统展示青岛市建制以来各阶段地名的发展演变历史及特征。走访各区地名管理部门、城建档案馆等,系统梳理存量地名、民间沿用地名等内容,以及各区自身命名特点及空间分布。
城市格局形成历程图二是构建框架、形成体系,分层衔接地名管理与区块管控。
结合编制范围内各街道辖区范围、控规片区界线及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兼顾规划管理、行政管理与功能发展趋势,在方案编制范围内划分了31个地名区块。根据地名区块所在区域的建设空间新增情况以及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文化等特点,划分为两大类地名区块,进行分类别、差异化控制,并整合所在区域的采词词源,制定不同方式图则引导。
三是规范有序、突出特色,创立全域各要素地名命名规则。
结合《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制定了中心城区地名命名的基本规则,为青岛市地名命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依据。对编制范围内的自然地理实体、道路、其他交通设施、公共开放空间、住宅区及楼宇制定了详细的通名与专名的命名指引。同时强化采词本土特色,制定彰显历史文化的地名命名指引。
地名命名基本规则图四是流程管理、动态可控,制定系列地名配套实施管控措施。
在技术指引方面,注重优化实施保障路径,明确调整优化措施。分别对地名调整优化、地名保护及地名标志管理等提出对策和方法,保证具体工作推进的可操作性。通过研究综合交通规划、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对规划新增城市跨区主干路、隧道、标志性公共空间提出了指导性命名方案,切实解决了跨区市地名命名协调问题。
骨干地名示意图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