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启动6艘养殖工船设计建造、推动90个海洋重点项目……海洋发展攻坚突破,青岛这样干

2022年,青岛海洋经济继续稳居沿海同类城市首位,预计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总量将超过5000亿元;今年,青岛将围绕养殖工船等方面继续发力,同时,突出大统筹推进、大项目招引、大平台支撑、大海洋治理——

海洋发展攻坚突破:青岛擘画“四大”蓝图

今年是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攻坚突破年”。推动海洋发展攻坚突破,青岛擘画“四大”蓝图。

9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海洋发展局围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主题,回顾了2022年的工作成绩,并对今年的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进行了阐述分析。

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青岛海洋经济继续稳居沿海同类城市首位,预计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总量将超过5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30%。

今年,青岛将围绕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海洋15条”政策落地见效等方面继续发力,同时,突出大统筹推进、大项目招引、大平台支撑、大海洋治理“四大”蓝图,进一步完善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打法和实施路径,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速突破。

2022年青岛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53个,总投资额1696.7亿元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优势。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以来,青岛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海洋发展取得新突破。

海洋发展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印发实施青岛市加快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在全国率先出台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海洋15条”,构建起海洋高质量发展“四个一”规划政策体系。

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预计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总量将超过5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30%,继续稳居沿海同类城市首位。组织实施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88个海洋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6.7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59.9%;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53个,总投资额1696.7亿元,其中投资过100亿元的项目4个。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正式运营,累计收鱼1000吨。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深蓝1号”网箱首次实现低纬度规模化养殖大西洋鲑。国际上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水平最高、设计理念最先进的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建成交付。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发布全国首个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智慧管理平台。

海洋科创能力显著增强。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国家深海三大平台”纳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清单。“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正式揭牌。亚洲唯一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时启用。出台《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总规模30亿元的山东省首支海洋人才发展基金落户青岛。

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完成国家海域使用金非税划转试点任务,灵山岛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国家评审、争取中央资金4亿元。完成全域1530余公顷互花米草治理任务。在部省领导下构筑浒苔前置打捞防线,我市累计出动船只1.34万艘次,打捞浒苔30余万吨,处置效果历年最好。

今年启动6艘养殖工船设计建造,抢占深远海养殖新高地

发展养殖工船产业是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发展养殖工船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而青岛打造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养殖工船已经率先进行了积极探索。发布会上介绍,青岛将通过强化总体规划、政策支持、科技支撑,继续抢占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新高地。

“国信1号”。资料图

2022年5月20日,“国信1号”在青岛交付运营,截至目前已累计航行5200余海里,产出高品质大黄鱼1000余吨,产值约1亿元。成功注册发布工船大黄鱼品牌“裕鲜舫”,完成国际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ASC国际水产品认证等6项高标准体系认证,成为唯一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的大黄鱼。“国信1号”的船载舱养模式,推动了养殖区域由近岸迈向深远海,为我国高品质水产蛋白供给开辟了新空间。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戚永战说,下一步,青岛将紧紧把握国家战略发展机遇,不断推进养殖工船产业迭代升级,完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强化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我市推进深远海养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着力解决养殖生产、装备制造、产业监管、服务体系等领域堵点问题,不断强化保障措施,推进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支持。落实《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重点支持大型养殖工船建造,今年将陆续启动“国信2-1号”“国信2-2号”等6艘养殖工船设计及建造工作,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我市海洋渔业科研优势,推动科企战略性合作,以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领域病害防控、营养饲料、装备科技、新品种选育等方向为重点,实施深远海绿色养殖关键技术研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渔业专利体系,抢占全球深远海养殖技术发展新高地。

按照规划,青岛将积极稳妥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陆续布局50艘养殖工船及配套船只的深远海养殖船队,实现年产海水鱼35万吨,努力争当行业引领者和标准制定者,打造国家海上“蓝色粮仓”。

今年着力推动90个海洋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031.08亿元

项目建设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青岛按照“涉海元素多、产业前景好、经济拉动强”的原则,经反复研究筛选,确定了90个海洋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031.0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0.61亿元。

发布会上介绍,青岛今年的海洋重点项目特点显著。一是质量高。总投资30亿元以上的海洋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1520.43亿元,占到项目总投资比重的74.86%;4个项目纳入省重大项目,38个项目纳入市重点项目。二是结构优。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青岛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抓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上,90个海洋项目中,制造业项目53个(含基础设施项目5个),占比近六成,计划投资989.07亿元。三是覆盖面广。聚焦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海洋渔业、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航运服务、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逐条梳理引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将有力支撑和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戚永战说,下一步,青岛将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完善项目管理、调度、服务、考评“四项机制”,多措并举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重点推动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金能沐官岛海上光伏等项目建设,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产。

“海洋15条”实施一年,累计评定奖补资金4170余万元

2022年1月,青岛出台第一部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简称“海洋15条”)。发布会上介绍,政策实施一年来,已累计评定奖补资金4170余万元。

“海洋15条”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开创性和引领性。在15条29款政策中,新制定政策21条款,占比达到72%。政策出台后,青岛于2022年6月出台了《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实施细则》,并于7月正式施行。

戚永战介绍,“海洋15条”出台以来,青岛先后开展了船舶海工产品船级社认证、远洋渔业、水产种业、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等奖补政策评定工作,发布了“2022年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名单”,2022年累计评定奖补资金4170余万元,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海洋装备提质增效、海洋人才招引集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涉海市场主体、海洋科研人才的一致好评,为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打造了一块具有影响力的“金字招牌”。

“今年是“海洋15条”全面落地见效的关键一年,各类政策申报工作都会相继启动。”戚永战表示,比如,春节后青岛立即启动了青岛市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引导和支持优秀涉海企业做大做强,营造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浓厚氛围。目前,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已经全面展开。下步将按照企业申报、初审推荐、复审评定等程序,最终评选出20家年度高成长性海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创新性强、成长性高、发展潜力大的海洋企业,树立一批海洋经济的生力军,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青岛海洋发展突出“四大”:大统筹推进、大项目招引、大平台支撑、大海洋治理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攻坚突破年”。发布会上介绍,2023年,青岛将突出大统筹推进、大项目招引、大平台支撑、大海洋治理,进一步完善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打法和实施路径,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速突破,努力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海洋贡献。

突出大统筹推进,推出海洋发展新打法。充分发挥青岛市委海洋委举旗定向、统筹协调作用,聚焦全市海洋发展重点、难点工作,在统筹谋划、顶格推进、要素支撑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强海洋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突出大项目招引,增强海洋经济新动能。招商引资是海洋经济的生命线,是推动海洋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的重中之重。今年青岛将瞄准全球产业链前沿领域、技术链主流方向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在海洋大项目和外资项目招引落地上集中发力,力争实现海洋领域新签约过50亿元项目5个、过30亿元项目10个、过10亿元项目20个。

突出大平台支撑,创新海洋生态新模式。平台是聚合资源、链接要素、突破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搭建海洋平台,能够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让优质资源要素发生互动耦合,加快实现海洋发展提升跨越。

突出大海洋治理,牢树海洋和谐新理念。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按照“优生态、保需求、守底线”的思路,持续推进各类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海洋发展空间布局,促进“蓝色经济”绿色发展。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大平台方面,青岛今年将重点建好六大平台:

一是“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将加快完善中心“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专业执行团队”运行构架,吸引海洋国际组织来青设立相关机构,打造海洋事务交流先进样板。

二是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将加快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在水下定位导航、水下能源动力等领域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加快项目工程化和产业化进程,不断提升迭代研发和自主造血能力。

三是国家三大深海平台,落实部、省、市共建协议和建设路径,逐步开展深海基因资源样本采集和信息处理,争取尽快实现部分业务平台的试运行,为后期全面建设提供有益尝试和探索。

四是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共建,将加快蓝研院总部、蓝色种业园区、专项基金和投资发展公司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水产种质研发创制高地和水产种业产业化应用基地。

五是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目前交易中心的各项筹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将加大对上争取,理顺碳汇交易审批路径,并引导其在近实时碳量检测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发挥技术优势服务地方低碳发展。

六是青岛蓝色金融研究院,这是全国首家以蓝色金融为特色的公益性研究机构,聚焦蓝色投融资相关标准和政策研究、海洋融资产品和担保模式创新、海洋新兴产业保险和航运价格衍生产品研发、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支持路径等领域。下一步,青岛将对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其他有关方面,加快推动团队组建和实体化运行等工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王凤一

(作者:李勋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