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商量》第十二期之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品质

    更新时间:2022-01-24 14:07  

1月24日讯 1月19日,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青岛日报社、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十二期协商活动举行。本期协商活动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承办。市政协委员、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在活动现场,共同就“唤醒老城区,赋能新经济”主题展开热议,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刘赞松出席活动。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青岛成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划定了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该片区域也被岛城市民亲切地称为老城区。其位于青岛主城区西部,曾经是独一无二的城市中心,配套设施完善,人口密集。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越来越多的市民离开老城区,搬到城市的东部、北部、西部,曾经繁华的老城区逐渐沉寂。

重振老城区,成为近年来越来越强的共识。2019年5月,我市建立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联席会制度,2021年,又整合成立了市级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指挥部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和国际邮轮母港区改造更新的部署要求,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如何让老城区重焕生机,协商活动中,政协委员们各抒己见。有委员指出,老城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房屋老旧破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和生活不便等。

“老城区的精华部分是十几个历史文化街区,这里分布了大量的历史建筑。长期超负荷地使用损害了老建筑的‘肌体’,墙皮脱落、漏雨、违建破坏结构等问题屡见不鲜,一些老建筑甚至成了危楼。”省政协委员、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马波表示,唤醒老城区,吸引更多的人融入老城区,首先要把这些老建筑修好用好。一方面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老建筑保护修缮,在外观上实现修旧如旧;另一方面要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做好标准建设,让老建筑保护修缮有章可循。

“为了指导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我市已编制《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技术指导》《青岛市近现代历史建筑修缮施工导则》《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消防设计指引》等技术文件,同时,成立了由10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库,全面参与项目咨询、评审和论证工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执行主任陈卫华表示,下一步,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将进一步严格审批、强化监管,让更多老建筑焕发新生。

当前,四方路片区正在进行保护更新施工。协商活动现场,来自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的任小强介绍,由不同大小和颜色石子组成的水刷石外墙墙面是四方路片区老建筑的典型特征。为了实现修旧如旧,德才装饰专门邀请科研机构对老建筑的水刷石墙面进行化验,并根据化验结果调配修缮所需石子,尽最大可能还原建筑历史风貌。

蜿蜒的街巷和古朴的石板路是老城区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委员、青岛骥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舜尧表示,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施工单位要拿出绣花的精神,采用精细化手段,最大限度地避免施工损坏原有路面。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区域,可以建设综合管廊,减少道路开挖频次。

“最近几年,市区不少地方都进行了微更新,利用街角空地建设口袋公园,美化了区域环境。相比之下,老城区的微更新项目还比较少。建议有关部门利用拆违地块建设口袋公园,提升老城区品质。”杨舜尧说,

“2019年起,我市启动了城市空间微更新,通过‘生态化、艺术化、便民化’的设计改造,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细化创新设计,完善公共配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滕军红说,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已经在博山路打造了具有文化展示和生活互动功能的公共休闲广场,2022年,还计划在易州路和黄岛路三角地建设两处口袋公园,提升环境品质。

责任编辑:毛小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