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山东给青岛开了长长的“任务清单”!

来源:青报观象山    更新时间:2022-01-10 08:40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山东16市正“抱团”干大事。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35年,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的远大目标。

16市都领到了任务,青岛作为山东发展的龙头,责任大,领到的任务也最重。《规划》直接“点名”青岛78次,间接提到青岛20余处,赋予了青岛一系列新定位、新任务、新机遇——

提升青岛发展能级,增强青岛引领力,2035年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支持青岛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

以青岛为龙头共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

支持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推动青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推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向5000亿级迈进;

持续完善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

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的港航体系;

支持青岛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提升青岛机场国际枢纽功能;

建设青岛海洋科学城;

支持青岛争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在青岛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支持青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如此“浓墨重彩”,足见山东对青岛的重视和重托。

这是“任务清单”,也是“机遇清单”,完成好了,青岛的城市能级就可以再上一个大的台阶,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就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就能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

01

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怎样的?未来的青岛,应该是一个怎样的青岛?

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给出了清晰的指引,国家层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城市层面自然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可见,以目前发展阶段而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经成为第二个百年前排城市努力的共同目标。

纵观青岛各个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目标,“现代化”和“国际”都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摄影:王华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当然,“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非是短期内、甚至是中长期内所有城市都能够得着的目标。山东把仅有的两个“指标”给了济南和青岛。

山东“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支持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此番,《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提法是,到2025年,济南、青岛加快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节点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青岛都作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努力,下一步还应当建立更为精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让每一项工作可量化、可评估。

无论是基于禀赋,还是实力考量,青岛都应当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走在前、作表率,以此牵引城市向更高处攀登。

02

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这不是一个新提法。

山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此番《规划》中的提法略有不同,为“支持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将“建设”调整为“创建”。

一字之差,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表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经有了创建的路径。

其实2017年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最近,在国家部委层面又给出了新的信号。国家发改委网站2021年12月20日发布的《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438号建议的答复》两次“点名”青岛,把青岛列入“沿海基本具备建设海洋特色现代化城市基础条件的城市”之一。明确提出,下一步,国家将依托有条件的沿海城市,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

这表明,我国将在建设海洋城市上发力。

海洋是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青岛在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山东屡次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更加坚定了青岛打好“海洋牌”的决心和信心。

03

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强大的消费实现、引领和带动作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

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眼下,各地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积极性空前。

虽然未能“尝鲜”,但没必要焦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扩容是迟早的事。

商务部印发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带动辐射作用突出的城市开展对标创建。

青岛区位优势显著、内外贸基础良好,很早便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作出部署和探索,可以说已经做好了入列的准备。

从外贸看,2021年前10个月,青岛实现货物进出口6975.6亿元,总量已超2020年全年,在副省级城市中跃升一个位次,有望首次实现一年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的突破,达到8000亿元规模。

从内贸看,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00.3亿元、增长18%,增幅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居计划单列市第一位,预计全年实现5600亿元。

《青岛市“十四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更是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总目标和总牵引,定位是“加快建设立足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东北亚、特色鲜明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做出相应部署。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了的青岛,机会很大。

04

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

科技创新历来是青岛的一块“长板”,尤其是2021年以来,青岛在“科技圈”表现突出: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1》榜单,青岛前进16位,升至全球第53、全国第10,连续两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城市;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青岛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城市第10、较上年前进5位;青岛还作为全国仅有3个创新型城市代表参展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但青岛还缺少一个顶级的科技创新载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金字塔”,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对高层次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具有虹吸效应,可以打造集原创思想、成果研发、产品中试、市场推广于一体的全链条式创新体系。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目前,杭州、武汉、南京、成都、西安等科教资源较集中的城市纷纷提出在“十四五”期间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竞争异常激烈。

为增强竞争力,山东的思路是将济南、青岛“打包”。此次《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支持济南、青岛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完善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布局,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对此,青岛已有部署——《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建设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成为创建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在全省统筹下,相信济南和青岛能够实现“1+1>2”的效果,创建工作将更有胜算。

05

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产业是城市的根基,未来产业蓄积城市的未来。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而形成的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当前未来产业处于爆发式增长前期或孕育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可以说谁把握了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构筑了国际战略竞争优势,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青岛正紧抓产业结构重塑机遇,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学,改造、提升、储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产业升级版。

《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海洋和生物等9类战新产业。这些产业将重塑青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城市进阶。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并把未来产业聚焦于空天信息、深海极地、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尖端材料、前沿信息、氢能及储能、智能制造等领域,支持青岛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青岛在上述领域,有不少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弱项,甚至是空白,还需补短板,锻长板,发挥科技创新的优势,走“深水区”,闯“无人区”,增强用未来科技、未来产业引领城市未来的能力。

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未来五年,甚至十五年发展的顶层设计,《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时也为青岛未来发展“划了重点”,“布置了作业”。遵循这一部署安排,增强与兄弟城市之间的协同,善于借势、借力,青岛的发展就将赢得更多可能,打开更大的空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