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入选十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快来看看他们的光荣事迹

    更新时间:2021-10-31 07:57  

10月29日,青岛市文明办公布2021年9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11人入选。

根据评选结果,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驾驶员方鹏、城阳区双元路18号卓越蔚蓝群岛居民李勇、李沧区浮山路街道浮山路社区居民张军帅被评为助人为乐“文明市民”;胶州市铺集镇盛家庄村村民赵汉语被评为见义勇为“文明市民”;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邢海英被评为诚实守信“文明市民”;平度市职教中心教师刘国锋、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副部长兼机场运行控制室经理潘超、青岛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教师薛连华、即墨区田横镇高埠希望小学教师张万松和闫德祥、即墨区山师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程木涛、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幼教集团教师马万里、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精神二科护士长李蕊被评为敬业奉献“文明市民”。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是城市生活的幸福底色,文明市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擦亮了青岛的文明名片。

2021年十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

【助人为乐】

01方  鹏  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驾驶员  

02李  勇  城阳区双元路18号卓越蔚蓝群岛居民

03张军帅  李沧区浮山路街道浮山路社区居民

【见义勇为】

04赵汉语  生前系胶州市铺集镇盛家庄村村民

【诚实守信】

05邢海英  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

【敬业奉献】

06刘国锋  平度市职教中心教师

07潘  超  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副部长兼机场运行控制室经理

08薛连华  青岛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教师

09张万松  即墨区田横镇高埠希望小学教师

闫德祥  即墨区田横镇高埠希望小学教师

程木涛  即墨区山师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

马万里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幼教集团教师

10李  蕊  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精神二科护士长

十月份文明市民事迹材料

【助人为乐】

01方鹏

人物简介

方鹏,男,1975年6月生,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李沧巴士有限公司第六分公司313路线驾驶员,青岛市注册志愿者、李沧巴士公司“礼沧乐巴”志愿者、李沧巴士第六分公司“快乐车厢”服务队志愿者。

主要事迹

老人摔伤腰椎,他开公交车送医。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和修养,更是一种精神境界,46岁的公交车司机方鹏就是这样一位热心人。他最近的助人为乐故事,要从刘老太摔伤腰椎的遭遇讲起。

2021年9月18日上午,刘老太外出时,在家附近的东南山公交车站不慎摔倒,腰部疼痛难忍,看到一辆313路公交车进站,老人一瘸一拐地上车,准备到附近的推拿店正骨复位。就在这时,驾驶员方鹏看到刘老太表情痛苦,便关切地上前询问情况,得知老人摔伤了腰,赶忙呼吁前排乘客给老人让座扶她坐下。行驶中,方鹏一直通过后视镜观察老人的情况,发现她额头直冒冷汗,表情愈发痛苦,根据经验判断老人摔伤较重,他决定立即改变行车线路救人。

在跟路队汇报并征得车内乘客的同意后,方鹏引导车内乘客倒乘到下一辆公交车,然后迅速驾驶公交车将老人送往附近医院。到达医院后,老人已无法走动,方鹏跑到医院借来担架,与医护人员一起将老人推到了急诊室。为了不耽误治疗,在老人家属赶到医院之前,方鹏一分钟都没耽搁,跑前跑后帮忙挂号看病,陪老人做检查。当天中午,老人的家属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的老人,起初误以为是方鹏开车失误造成老人受伤,直到老人说明情况后才明白方鹏是热心助人的好心司机,连连向他道谢。

经检查,刘老太被诊断为腰部脊柱粉碎性骨折,立即进行了手术。9月26日下午,经过手术治疗的刘老太顺利出院,委托女儿李女士第一时间来到李沧巴士公司,向方鹏赠送锦旗表达谢意。原来,这些天老人在医院经常提起方鹏的热心救助,感激他的果断出手,才没有耽误伤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热情服务传真情,点滴善举暖人心。其实,这样的暖心事,在方鹏的车厢里不计其数。盲人上下车他暖心搀扶、特需乘客他一路贴心照看……在公交车厢这个城市流动的文明窗口中,方鹏用助人为乐传递着热情的态度、热心的温度。

2021年3月19日早晨,方鹏驾车行至同安路车站时上来一位男性老年乘客,老人上车动作不稳,像是踩了棉花,方鹏便一直留意着。出站没多久,方鹏察觉老人在座位上晃晃悠悠,当机立断靠边停稳车辆,上前询问老人哪里不舒服,老人告诉方鹏,自己感冒吃了点药,有点晕乎没大碍,让方鹏继续行车。

可当行驶至仙霞岭路车站时,方鹏发现老人状况越来越不稳定,便再次上前询问老人的年龄、病史、家人电话号码等,老人颤颤巍巍地说:“我今年60岁了,有帕金森病。”方鹏当即转身向车内其他乘客解释:“这位老人身体不适,我需要联系他家人,请大家坐下一班车,感谢理解和配合。”说完,方鹏拿出手机拨通了老人老伴的电话。很快,老人的家属赶到,方鹏帮忙扶着老人坐上出租车去往医院才继续运行。收车后,方鹏惦记老人的状况,又打去电话询问,确认老人已住院无碍后才放下心来,暖心的他用点滴善举诠释了青岛这座城市的温度。

85次获乘客表扬,安全行车近30万公里。方鹏的乐于助人不仅源自他热心善良的品质,更是他对这份来之不易工作的珍惜。时间回溯到2003年,方鹏以下岗职工的身份进入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重新就业,对这个工作岗位,方鹏格外珍惜。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每天都提前到岗,十几年如一日,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坚持“让每一位乘客满意”的服务标准,真心实意地为乘客做好服务。2005年进入313路线以来,方鹏拾金不昧、帮扶特需乘客、救助突发疾病乘客……几乎每月都会收到乘客的致电、致信或当面表扬,仅统计在册的就有85次。

为提升服务品质,方鹏利用业余时间实地考察,熟记313路线沿途公交车换乘、旅游景点、商业网点等信息,以确保乘客问路时能及时给出有效答复,被乘客称赞为313线路“活地图”。作为313路行车4班的班组长,方鹏驾驶技术过硬,安全行车里程近30万公里。他积极主动付出,遇到恶劣天气时,带头清扫危险地段冰雪、抛洒融雪剂、安装站点草垫、搬运防汛沙袋,只为给乘客出行增添一份安全与便利。疫情期间,他与班组成员逆势而上,对公交车辆逐一消毒,到站点引导乘客扫码实名乘车,走进共建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协助监测体温、登记信息等,坚守在疫情防控前线。

一盘方向,两袖清风,三尺驾区,四季耕耘。身在公交一线岗位上,方鹏将自己的工作热情发挥到极致,传递爱心,播撒文明,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迹。

02李勇

人物简介

李勇,男,1981年3月生,城阳区双元路18号卓越蔚蓝群岛居民。

主要事迹

周一到周五早晨7点30分,李勇准时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校门口,他的手臂上带着红色安全员的袖标,站在路口处指挥交通,护导学生们进校园。前来送孩子们上学的家长也都认识他,亲切地和他打招呼,并且放心地让孩子下车,走安全通道入学。从2016年李勇的孩子上小学至今,在校门口护导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近六年。

今年40岁的李勇是和乐蔚蓝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也是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家委会的一员,守护好学校每一个孩子和社区每一位居民,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勇一直将其当做目标而努力奋斗着。“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不管在哪里,都要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都要更好地去奉献。”谈起做志愿服务的初衷,李勇坚定地说道。

孩子们的“守护者”。2016年,李勇的孩子上一年级,他积极加入家委会,每天在学校门口维护秩序。那段时间,李勇发现,从卓越蔚蓝群岛小区到学校要经过两条马路,车辆多,孩子们上学和下学那段时间,正好是卓越蔚蓝群岛小区居民的上下班时间,人车交汇,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我当时觉得应该在学校门口设置一条安全通道,学生们走安全通道进校,这样既解决了校门前道路拥堵问题,还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李勇第一时间将想法告知了学校,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为了能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到街道有关部门去申请,那段时间,李勇跑遍了流亭街道辖区内的所有学校,学习校门口的安全通道该如何设置、如何管理以及上下学时如何组织学生,并且根据北师大青岛附属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方案。“经过几次沟通之后,街道特批了一条学生专用通道,并且很快就建成了。我们还联合小区物业,在小区设置了多条护导路线,加装了隔离护栏。”李勇说。

安全通道建成了,但组织学生们入校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李勇反而收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因为原本家长们是可以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看着他们进校的,现在需要从路口将孩子们放下,由专人组织孩子们通过护导路线入学,有些家长可能不放心或者是觉得不方便,所以很不理解我们。”但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李勇默默承担着这些不理解的声音。慢慢地,看到学生们规范进入校园,校门口的堵车现象也有了改善,这些不理解的声音也烟消云散。“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大家庭,家长们的担心我很能理解,只能用实际行动赢得听他们的信任。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安心,老师省心,家长放心,做好孩子们的守护使者。”李勇说。

社区居民的“服务员”。在李勇的带领下,加入到护导团队的家长们越来越多,空闲时间,李勇还会带着他们参加社区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卓越蔚蓝群岛小区有2万多常住人口,虽然也有很多志愿服务团队以及歌舞健身团队,但大多数团队人数比较少,相对分散,有时组织活动的时候很难将人聚起来。”于是李勇便想将这些分散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更好地服务社区。“我和物业经理商量之后,最终决定将我们的团队取名为和乐蔚蓝志愿服务队,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都住在同一个小区,我们希望在这里的生活充满和谐、温暖和幸福。”

现在和乐蔚蓝志愿服务队的成员已经有三百余人,其中细分了乐跑团、乐舞团、敬老爱老、社区服务等多支队伍,不管哪支队伍有难题,李勇都会积极帮忙协调解决。他还借鉴先进团队的经验,研究队伍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参与到居民服务中。“现在我们还在筹建少年志愿者分队,想让孩子们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社会上的爱与温暖,更好地成长。我们也想将志愿服务细分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成为居民的服务员,为他们解决难题。” 李勇说。

一路走来,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李勇却觉得很值得,志愿服务需要有人去引领,需要有人不断付出,他愿意做这个人。“往前面走,确实荆棘满地;但是回头看,却是满满的收获。只要有时间,有能力,我会一直在志愿服务这条道路上奋斗。”李勇说。

03张军帅

人物简介

张军帅,男,1989年5月生,中共党员,李沧区浮山路街道浮山路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主动请缨,解救受困群众。7月底,河南省多地区遭遇持续大范围极端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发生人员被困、城市内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河南的灾情一时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7月23日晚,青岛世宝特救援队紧急集结,六名队员作为第一梯队前往新乡,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时间赛跑,解救被困同胞,浮山路社区党员张军帅就是其中的一员。

“7月23日上午,我突然看到一则新闻《紧急!新乡卫河决堤,急需救援队伍协助》,本身做过救援工作的我本能地点击进入,一探究竟。内容大体讲的是河南新乡的卫河决堤,洪水泛滥,有群众被困,需要前往救援。紧接着,类似的新闻不断出现,媒体级别越来越高,直到央视新闻和人民日报。看到这些,我就知道,这是到了关键的时刻了。”张军帅说,于是他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在他所在的青岛市世宝特救援群,队长迅速地组织了一批想去的人员,当天晚上,张军帅就与其他五名队员作为第一梯队,前往新乡投入先期的救援。

经过九个小时车程,张军帅和队员们终于在凌晨到达,“我们直接前往当地的应急管理局报到,然后投入战斗。”张军帅说,“当时虽然雨停了,但是水位还是很高,普通车根本开不进去,救援队用皮划艇向外运输群众,我们就坐在铲车上进到灾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建立了当时唯一一个医疗救助点。主要是救治划伤者、中暑以及长时间泡脏水后身上起红疹的人。”张军帅和他的队员带的全部都是医疗药品,用于救助受伤的救生队员和群众,做一些消杀工作。

当天下午,得知卫辉市的情况更为严峻,已经将近19小时没合过眼的他,决定带领队员来到卫辉,“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能早到一分钟,灾区群众就多了一分希望。”张军帅说,到达卫辉后的他们不仅建立了医疗救助点还马上展开救援。“我们在那里成立了临时前线指挥部,我主要负责前线的指挥及现场的消杀工作,主要任务包括收集一线水文信息、确认求救信息、与当地向导一起制定现场救援方案、指挥救援、随时汇报救援情况、现场的消杀工作等。”张军帅说,救援三天期间,他只睡了5个小时,脖子被阳光晒伤破皮,但他忍着疼痛坚持一线救援。

成为军人,使命勇于担当。张军帅今年才32岁,来河南救援之前,他的父母非常反对,“但是我爱人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她也知道我是退伍军人,责任和使命一直都在,最终家人同意我上‘前线’了”。

原来,张军帅因表现优异,于2008年高三期间入党,并于同年考入青岛大学,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张军帅曾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并任年级主任助理。为完成从小一直拥有的从军梦,张军帅用三年的时间修完了四年的学分,提前毕业,从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入伍两年,张军帅工作兢兢业业,充分发挥特长,连续两年荣获优秀士兵,并荣获技术能手、学习标兵、全军业余文艺汇演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尽管在部队呆的时间不长,但这种军旅情结一直时时萦绕着我,我从部队退伍后,利用空闲时间,一直默默做一名志愿者,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2014年加入了世宝特救援队。”张军帅说,这几年他参与过多次例如崂山寻人等救援行动。作为党员他希望能用爱心和力量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和温暖,为这个社会带去更多的正能量。

紧急施救,帮助受困驴友。退伍回青的张军帅不忘初心,乐于奉献,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中来,成为了一名救援队员。加入救援队以来,曾多次参与救援工作及赛事的保障工作,包括山地巡逻、驴友搜救、搬运伤员等,并于2016年1月8日荣获由青岛半岛都市报、半岛客户端联合阿里公益发起了“志愿者关爱行动”颁发的证书。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年前的一次救援。”张军帅说,那天正在参加救生救援技能比赛的张军帅和队友携带着装备在山中行进,行进过程中突然听到附近传来呼救的声音。张军帅和队友赶紧暂停比赛,循着呼救的声音前去查看情况。“当我们靠近一处山脊时,看到下面的山坡上躺着一名男子,据附近的游客介绍,男子刚刚在爬山过程中不小心踩空,从山坡上滚落10多米,幸亏被一棵树挡住才停了下来。”张军帅说。

见状,张军帅和队友赶紧慢慢沿着山脊下去,靠近受伤倒地的驴友。“当我们靠近男子时,才发现男子满脸是血,经过初步检查,他的头部受到开放性的外伤,脸部有严重划伤,身上也有多处擦伤,好在他的意识清醒,也没有骨折或者内出血的情况。”张军帅介绍。随后,他赶紧给男子采取了初步的消毒、止血和包扎等急救措施,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稍作休息后,张军帅和队员们将受伤男子慢慢搀扶下山,经过40多分钟的营救,一行人终于来到山脚下,将男子送上早已等候在此的120救护车,将其送往医院救治。“看到他终于躺在救护车上,我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也更让我认识到志愿者的重要性。”张军帅说。

从此,张军帅始终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时,张军帅再次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与模范性,投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负责所在小区的进出登记等工作,并获得了团区委的志愿服务证书。张军帅说:“我是年轻人,还是党员,就应该为守护我们群众的健康做贡献。”

沙盘党课学党史忆初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为弘扬长征精神,增强党员党史学习教育热情,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军帅作为浮山路街道浮山路社区的一名党员,在党组织活动中,为党员们带来百年党史“红星照耀中国”体验式沙盘模拟活动,带领党员们重温那段艰苦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岁月。

将党员分为5个小组后,张军帅给每个组确定了队名、口号和队歌,并逐一进行团队展示。紧接着,张军帅便对长征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介绍了沙盘模拟的操作规则及操作流程。随后通过红军长征路线地图、战术卡、物资卡等沙盘道具,结合长征党史课件,模拟中央红军最高领导层的群策群力,布置战术对抗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体验长征过程中经历的25个重要节点,带领中央红军闯过重重险关,感受革命先辈一路走来的艰辛,展现革命的艰难曲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党员群众、深入人心。

获得荣誉

2011至2012年连续两年荣获优秀士兵,并荣获技术能手、全军业余文艺汇演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获得2015年度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半岛都市报第三届“志愿者关爱行动”、“优秀志愿者”称号。

【见义勇为】

04赵汉语

人物简介

赵汉语,男,2002年3月出生,生前系胶州市铺集镇盛家庄村村民。

主要事迹

2021年9月21日下午3时许,胶州市铺集镇逄家沟村3名初中生沿着盛家庄村东的胶河游玩,其中,两名少年开始下水游玩,14岁的刘强(化名)突然滑入深水区,并被急湍水流冲进河道中央。正在旁边钓鱼的19岁小伙赵汉语来不及多想,扔掉手里的鱼竿,边跑边脱衣服跳入河中游向落水少年。而此时的胶河,经过几天的雨水,不仅水位高,水流更是特别湍急,河道中众多的水草也让救援变得特别困难。

就在赵汉语游到刘强旁边,拖着他从深水区向浅水区移动时,一股水流涌来,伴随着水花两人被再次冲到了深水急流区。“当时我带着孩子就在岸堤上。”赵汉语姐夫李玉杰介绍道,由于怀里还抱着孩子,无法下水救援,他赶紧打电话给妻子喊人帮忙。接到电话后,赵汉语的姐姐赵欣和赵汉语的父亲赵桂山赶紧往落水点跑去。

事发时,盛家庄村王传友等3位正在离落水点约100米的院子里施工的村民,在接到赵欣的求助后马上向落水地点跑去。“我们到河边的时候,就看到落水少年刘强在水里沉沉浮浮、不停地挣扎。”但由于刚下过雨水流湍急,更加上水草缠人,3人体力不支,即使已经抓住了刘强,却怎么也上不了岸,甚至随着时间的拖延,大家体力开始透支,都有溺水的危险。

关键时刻,赵汉语的父亲赵桂山赶到现场。赵桂山下水后和众人一起将已经沉入水底的刘强拖出水面,拼力向岸上拖拉,在靠近河岸三四米远时,招呼岸上的众人用鱼竿、树枝等把刘强拉上岸来。刘强上岸后已奄奄一息,众人急拨110、120、119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到达后,医护人员立刻进行抢救并迅速转往胶州市医院作进一步治疗,目前被救孩子恢复良好。

当大家将刘强救上岸,再次准备下水找赵汉语时,却发现水面上已经没有了他的踪影。湍流的河水、密布的水草,早早地耗尽了下水村民的体力,大家都已经力不从心。心急如焚的赵桂山不顾已经严重透支的体力,再次下水搜寻,但怎么也找不到赵汉语。“这里的河水最深处大约有3米,而且水草特别多。”同时下水救人的管延友回忆道,刚下完雨,河水特别湍急,他们在水里很快就体力透支了。幸运的是,村民王新华拿来了橡皮艇,才将体力透支的村民救上岸。但先下水救人的赵汉语却始终没有消息。大家驾驶着王新华的橡皮艇也在水里来回搜索,赵桂山等人又下水去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赵汉语的身影。

下午4时许,胶州市蓝天救援队携带装备赶到现场展开救援。“救援现场水域情况复杂,给救援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胶州市蓝天救援队负责人介绍道,河道水流湍急,加上这附近河流的地形复杂,有急流的深水区,也有相对缓流的区域,特别是密布的水草,都极大地造成救援困难。下午5时许,经过紧张的救援,赵汉语被找到,救援人员将他拖上岸后,现场急救人员马上进行急救,但不幸的是,由于溺水时间过长,赵汉语最终没能救回,生命定格在了19岁。

今年19岁的赵汉语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姐弟俩还没工作前,家中的经济来源全靠父母干农活养家。为了照顾姐弟俩,赵汉语的父亲在常年患病的情况下还在工厂上班,母亲更是兼职两份工作补贴家用。“我弟弟特别懂事,很少和家里要什么,有什么事都是自己解决。”赵汉语的姐姐赵欣回忆道,高中毕业后的赵汉语考上了青岛四方技师学院,从2019年开始就到工厂实习,下班后为了补贴家用,还去注册了外卖骑手,就为了能多赚点钱,2020年7月拿到毕业证的赵汉语也顺利地与工厂签约,成为了一名正式工人。工作定下了,日子马上就要好起来了,赵汉语母亲也辞掉了兼职的工作,本想好好享受即将到来的幸福日子,赵汉语的离去却让这个家塌了。提起儿子,以泪洗面的父亲赵桂山说:“儿子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救了一条命,我这个当爸爸的为儿子骄傲,儿子是好样的……”

盛家庄网格党支部书记赵爱宝望着胶河水面发呆,“这孩子,那天中午在村里遇到我,老远就喊我‘大爷好’,没想到下午就阴阳两隔了。”赵爱宝说,他是看着赵汉语长大的,这孩子从小就老实懂事,是村里出了名的好孩子。“孝顺、懂事,村里的长辈经常拿他给自家孩子做榜样……”与赵汉语的父亲一同下水救人的邻居管延友说,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的赵汉语能提着跟自己差不多高的水桶帮父母干农活。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忙没人照顾,他就一个人安静学习,学完还会做好饭等父母回来。

赵汉语勇救落水少年的事迹经各大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青岛籍演员黄晓明了解到赵汉语救人遇难的详细过程后,难过地说:“赵汉语不仅是我们山东的骄傲,也是年轻人的榜样,希望大家都能记住他,学习他的精神。”据黄晓明真心英雄公益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赵汉语一家颁发了10万元善款,奖励赵汉语的见义勇为行为,为赵汉语一家送去温暖与慰藉。

【诚实守信】

05邢海英

人物简介

邢海英,女,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

主要事迹

十年守护,帮助残疾儿童向阳成长。作为一名公交驾驶员,邢海英在每天的迎来送往中会接触不同的乘客。2011年9月,细心的邢海英发现经常会遇到一位母亲拖抱着比自己还高的残疾女孩,坐公交往返于西于家河和第四中学。当时的公交车车型比较老旧,需要迈上两个台阶,邢海英每次遇到女孩都会主动下车帮助女孩妈妈把女孩抱上车。在交谈之中,邢海英了解到,女孩名叫馨馨,自小患有脑瘫,无法站立和行走,上肢也仅有几个手指可以自由活动,家里花光了积蓄也没有治好,馨馨妈妈也为此全职在家照顾她。就在馨馨11岁时,她提出要上学,父母禁不住她的哀求最终同意了。上小学时社区有校车比较方便。而当她升上中学,则需要坐公交25路车,妈妈就成了她的双腿。每天上学、放学都是妈妈拖抱着她,从家里到站点本来不到十分钟的步行时间,可她们却要走上半个多小时。

一开始接触时,馨馨话很少,而馨馨的妈妈说起馨馨的情况就掉眼泪,母女俩情绪都比较低沉。善良的邢海英一边跟着馨馨妈妈掉眼泪,一边握着她的手说:“大姐,别发愁,我会帮你和馨馨!”当时,馨馨妈妈认为邢海英是在安慰她,并没有把邢海英的话当回事儿。没想到邢海英看似随口的一句话,却是一句坚守十年的承诺。

跟馨馨妈妈谈完的第二天,邢海英就和同事张天翼等驾驶员班长商量向25路线路全体驾驶员发起爱心助残倡议,他们组织25路全体驾驶员召开“如何帮助馨馨母女”的专题班会,大家约定把馨馨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鼓励和支持馨馨家庭。从此以后,邢海英就带领25路驾驶员将对馨馨的帮助从公交车厢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邢海英和同事们每月至少两次来到馨馨家,给馨馨按摩,为馨馨买衣服买文具买,带来各种小礼物,鼓励馨馨乐观面对生活。每逢周末或放假时,邢海英和同事们带着她外出玩耍,逛公园、去海边、逛街、拍照……2017年,馨馨20岁的生日,恰逢25路更换新车型,邢海英和同事们为馨馨在新公交车里办了一场特别的生日派对,这也是馨馨最难忘的事情。初中三年,每逢刮风雨雪天气,休班的驾驶员会轮流开私家车接送馨馨上下学,从不间断。渐渐地,馨馨与邢海英等驾驶员们之间的情谊越来越浓厚,性格也越来越开朗。馨馨有一本属于自己的通讯录,上面写着每一位25路驾驶员们的车号和电话号码,邢海英的电话则排在第一位,一旁是馨馨认真地写上的三个字“邢妈妈”。

初中毕业后,馨馨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继续学业,邢海英就帮忙琢磨孩子能干点什么,最终决定帮助馨馨开微信网店。在25路师傅们的号召下,短短几日就有近一千名真情巴士职工加入了馨馨的水果群。馨馨的水果店很快就运营的不错,每月也能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一笔小小的收入。

2020年5月20日是全国公交驾驶员关爱日,馨馨让妈妈推着轮椅来到公交站,为每一位路过的25路的师傅们送水果。当邢海英来到公交站上,馨馨用不算流利的话语深情的对她说“谢谢你,邢妈妈,就是你们这群公交爸爸妈妈的爱,让我感觉我活着就有人爱我,我的生命还有意义和价值。”听着这番话,看到馨馨的进步,邢海英泪流满面,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志愿奉献,助残路上播撒爱与希望。自从遇到馨馨,邢海英便格外关注残疾儿童这个群体。“我也为人父母,将心比心,就希望能帮一把这些残疾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2015年10月,邢海英在行车中偶遇13岁的特殊儿童壮壮和他的妈妈,进而了解到壮壮的情况。壮壮有先天性的智力障碍,与妈妈二人相依为命。因为壮壮没有任何安全意识,壮壮妈妈平时就近打零工就只能把孩子关在家里。壮壮妈妈告诉邢海英,虽然在政府的帮助下,母子生活可以维持,但一想到未来自己老去,壮壮无人照料,她无数次想带着孩子一起自杀。当时,已经帮助馨馨4年有了经验的邢海英坚定的告诉壮壮妈妈:“我帮你!”

又一句简单的承诺,邢海英带领班组同事开启了风雨无阻的守护。“对待残疾儿童最重要的是有耐心,正常的孩子也许你告诉他一遍就记得住,但残疾儿童需要讲千遍万遍才可能记得住。”就这样,邢海英和同事们轮流来到壮壮家,陪壮壮聊天,给他讲生活常识。渐渐地,壮壮知道了避让车辆,看见沟渠懂得靠边走,语言功能也有很大的进步。2020年8月,壮壮18岁的生日,邢海英与同事们精心准备生日蛋糕和成人礼,一起来到壮壮家为他过生日。看着5年来照顾他的“爸爸妈妈”们,壮壮虽然口齿不清,但是眼神却很坚定。“男儿当自强,我一定努力,不让爸妈们担心!”听着壮壮的话,邢海英不禁泪目,摸着壮壮的脸颊,为他加油打气。壮壮妈妈拉住邢海英的手,一边哭一边说,“邢姐,这么多年幸亏有你们,要么我们娘俩都没有活着的希望……”

邢海英帮助的残疾儿童不仅仅只有馨馨、壮壮。从2016年起,邢海英会定期带领同事们到东方聋儿语训中心,探望聋哑儿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正在邢海英和同事们的关爱和呵护下成长起来。同时,为了更好的帮助残疾儿童,邢海英在25路线内部发起爱心助残基金,班组赢得荣誉的奖金、驾驶员主动捐款都汇入爱心基金,32位驾驶员共捐赠6万余元,其中邢海英个人捐出2万余元。

邢海英自2008年进入真情巴士,一直在25路线从事公交驾驶员工作。13年来,她敬业爱岗,从未发生一起事故、出现一起投诉,安全行驶里程超50万公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她奉献大爱,对素不相识的残疾乘客,以一句承诺坚守十年。3千6百多个日子,邢海英用爱心抚慰,以大爱关怀,带领同事为残疾儿童撑起了一片天,让原本不幸的孩子们成长为有尊严、有价值的人;让原本消沉的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找到生活的希望。

【敬业奉献】

06刘国锋

人物简介

刘国锋,女,1974年1月生,平度市职教中心教师。

主要事迹

“在我眼里,学生就是那星星,他们升级和灿烂需要热和光明,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给予他们需要的一切能量。” 任职班主任20年的光阴里,刘国锋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我不管了。”话里包含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失策和无奈。相比父母的失望,学生自己更是自暴自弃:“老师,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没救了,您别管我了。”“我一直都是老师手里的弃子,从来没有人喜欢过我。”于是,打架、抽烟、上课睡觉、不交作业、顶撞老师成了一些职校孩子的日常。

面对家长的失望和孩子们的自轻自贱,刘国锋从没想过放弃。可是正如治病救人,需要对症下药。于是,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成了她每天必修的功课。周三晚自习值班,她会隔三差五带三两个班委或者家境贫困的学生去学校附近的餐馆,边吃边聊。简单的一碗面或一盘水饺,让学生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爱意,纷纷敞开心扉倾诉困惑,刘国锋用诚恳的劝告和贴心的建议为学生的心海营造了一片蔚蓝的晴空。

学生的成长需要爱的润泽,特别是那些承受着生活磨难的孩子。在刘老师的班里有一个叫小梦的学生,父母遇车祸双亡,和妹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寒假里,刘老师去小梦家家访,两位老人紧握着她的手痛哭不已。返校后,刘老师主动承担了她所有的书费,还时不时地给她买衣服。一次周末,小梦手机欠费关机,爷爷打电话找不到她,刘老师又马上给她充上了话费。下午一到教室,学生就跟她说:“老师,小梦今天发财了,不知道哪个傻瓜把钱充到她手机里了。”她笑了笑,虽然被冠以“傻瓜”的称号,但看着小梦开心的笑容,她就知足了。高三那年,小平分到刘国锋的班,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又因为反对她上学很少给她钱,所以常常靠干啃馒头度日。刘国锋得知情况后感到很心酸。小平自尊心很强,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刘国锋就偷偷把钱交给她好朋友,让她平常多买份菜、多买盒奶,分给小平。小恩母亲是名聋哑人,姐姐读大学,家里条件非常艰苦,刘国锋又承包了她的书费。任班主任的20年间,刘国锋已经记不清资助过多少位学生了。她还把这种无私的爱延伸出班级、校园。云山镇一位幼儿教师,家中接连遭受不幸,丈夫遭遇车祸欠下近20万债务后又离世,家境刚见起色,她又遭遇车祸,至今留有残疾。刘老师从经济上和精神上帮扶了她八年,经常嘘寒问暖,不定期地给她三五百块钱,给她精神上的激励和鼓舞,一直坚持到今天。刘老师的大爱为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和示范,2020年疫情期间,她班同学踊跃捐款,成为全校人均捐款钱数最多的班。虽然生活不够完美,但在刘老师眼里,只要大家都尽己所能献出一点爱,苦难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

“妈,过年好!”“老妈,对不起,我迟到了。”“妈,想你,好想好想。”刘国锋已记不清从何时开始,孩子们开始喊她“妈”,她也记不清从何时开始,她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们的“妈”。学校实行寄宿制,班里至少有80%的学生需要住宿的,班主任是既当爹又当娘,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学生都戏谑她为“最操心的家长”。

在职业学校当班主任,确实会比较“操心”。因为每个班总有几个比较叛逆的学生让人头痛。小璇来自胶州,刚来学校那会非常霸道,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到处炫耀她的威风:“在初中因为打架,班主任打了我一巴掌,我随手也回了他两耳光。”来到刘国锋班里,也俨然一派大姐大的作风,不到一周,任课老师纷纷来告状,还有好几个家长也打电话反映她欺凌同学。从她报到的第一天,刘国锋的工作就围着她转,她几乎没有一天不惹事,不到两周,就因为打架违反学校规定被劝退,她妈得知后一边哭一边要下跪。面对家长的哀求,刘老师决定再给小璇一个机会。她给小璇提出要求:“改变你做事做人的方式,今后我怎么做,你怎么做。譬如我不迟到,你就不能迟到。”就这样,刘国锋每天都跟她一起找她俩之间的差距,表扬她的点滴进步。面对老师的良苦用心,小璇终于幡然醒悟,最后成功考上了大学。她妈妈热泪盈眶地说:“谢谢您对孩子的不离不弃,你救了孩子,也救了我们一家。”小璇给刘国锋深深鞠了一躬:“老师,我让您操心了,对不起!谢谢您!”那一刻,刘国锋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了。

职业学校问题孩子多,但刘国锋对所有的孩子不放弃不放手,曾经使三个学生的父母破镜重圆,使一对准备私奔的孩子回到家长的身边,使三个多年的网虫告别了网吧,使两个准备自杀的学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让26个辍学的学生重新回到了校园。

很多学生最初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就读职业学校,纪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新生开学之初,刘国锋就跟学生们约法三章,让他们自己商拟班规,犯了错误依照规定自行处罚,他负责监督执行,这种严厉又不过激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收敛了很多。接下来,刘国锋又实施了“连环治班策略”,对学生进行责任、谦让、合作、礼貌等方面的教育,不到一个学期,班级的整体风貌发生质的改变,成为同专业最优秀的班级。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班风正,学风也正。由此刘国锋还创造了一个青岛市职业教育的奇迹:班级共34人参加高考,该专业全省过600分的共40余人,她的班就占了六人,班里最后一名在全省排251名,五门课程四门位居全省第一。

生活中的刘国锋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但在学生面前,她却一反常态的“高调”,经常会拿出一大摞获奖证书跟学生“炫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很多学生和家长打心眼里瞧不起职业教育。学生瞧不起老师,便会不尊重老师,不服从管教。但是证书证明了老师的实力,可以让学生消除偏见,重构对职校老师的认知。当然,她也并非单纯地“炫耀”,她会把每个证书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知道收获的背后有付出,优秀的背后有汗水。曾经有个学生非常羡慕地说:“老师,我好想活成您的样子。”刘国锋说:“我当时一怔,原来我已经在学生心中播下“奋斗”的种子,它们已经生根发芽!”

2016年学校准备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刘国锋被选为研究团队核心成员。这个项目被青岛市教育局寄予厚望,团队压力很大,整整两年时间,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团队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学校申报的国家教学成果获得了特等奖,这是中职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每个成员因此获得了一枚奖章。刘国锋把这枚奖章拿给学生看,并告诉学生:“这枚奖章是我一生中最高的荣耀,我为曾经付出的汗水深感自豪。”奖章点燃了学生的斗志,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前方。

仰望星空,繁星闪烁,熠熠生辉。每个学生都是苍穹里中一颗不凡的星星,只是年幼的他们积蓄的能量还不足以耀眼。作为班主任,刘国锋表示,她会一如既往地用智慧去激励学生,用人格去感化学生,帮助他们蓄积蜕变的能量,陪伴他们在人生旅程中厚积薄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空中最亮最美的星。

07潘超

人物简介

潘超,男,1977年7月生,中共党员,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副部长兼机场运行控制室经理。

主要事迹

“白+黑”现场指挥,拒疫情于城门之外守护市民健康。潘超是青岛机场运行指挥中心运行控制室经理,在疫情防控中,他所在的运控室负责疫情相关航班信息的接收、处置和发布工作,是机场接收疫情防控航班信息的第一站。作为运控室负责人,潘超主动放弃休假,开启“白+黑”式工作模式,实行24小时部门值守和正常科室值班双班制,连续奋战在防疫一线,经常一上岗就是三十多个小时,累了、困了就在运控室席位旁眯会眼,同时监听着现场防疫相关航班和特殊情况的处置工作,随时准备着处置特情。就算是少有的休息时间,他也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便于随时解答和指挥航班疫情防控工作和处置流程,他在哪儿办公室就在哪儿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潘超始终把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记在心中、抓在手里、扛在肩上,在吃透疫情航班防控处置程序后,他制定并反复修改多个处置单卡,使指挥员有条不紊,快速高效地实现端口对接,确保疫情防控航班信息精准到达每个保障单位手中。为做好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工作,潘超认真研究国际进港航班机位调配事宜,将国际进港航班与其他航班隔离,开辟单独进港通道,全力做好入境防控工作,面对各单位对机场生产运输数据及相关航班信息大量增加的需求,他主动联系A-CDM系统开发单位,新增各类数据报表,实现数据自动生成、实时查询,大大提高数据统计准确率和效率。潘超带领团队全力做好特殊航班管控、航班信息统计、航班运行保障等工作,守护百万青岛市民生命安全健康。

恪尽职守,过硬本领保障“一夜转场”调机顺利完成。从入职那天开始,潘超就将精准把控航班起降时间、严格执行岗位流程操作做为他恪守的信条。他上岗时随身携带着机场统一配发的,16开、60页一本的工作记录本,19年来竟已用完70余本,可在其它部门,这样一本工作日志基本够用半年之久。细翻他的工作记录,所有的大小事项,都有时间节点、有数据记录、有处置经过,事无巨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这一本本被字迹填满的工作记录揭示着潘超过硬本领是如何练就的。

在胶东机场转场运营中,潘超全程参与了胶东机场试飞、日演练、周演练、专项演练、综合演练、航空器转场及转场投运的运行组织工作,参与制定胶东机场运行模式,勾勒胶东机场运行框架。他带领团队制定转场调机方案,建立双场协同的指挥体系,制订进离港保障流程及各类特情处置预案,并在转场调机当日值守运行现场,保障转场调机的顺利完成,实现青岛机场一夜转场。新机场投运后,他每日坚守在新机场航班运行现场,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根据新机场运行情况及时调整保障策略,确保机场安全、平稳、顺畅运行。目前,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已正式转场投运,潘超作为运行指挥中心负责人,仍肩负着全要素、全流程转场演练的重要任务,护航更多的航班安全降落青岛,让更多的市民安心,让青岛的形象更靓。

保障飞行工作,担重要任务助力青岛形象再提升。潘超带领科室高效顺畅的保障了2018上合峰会、2019年海军节、2020援鄂医疗队等各项重大活动,负责运行保障、协助组织综合演练、制作航班削减计划、编制汇总重保工作单卡等,并通过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切实提升了实战能力。在上合峰会保障中,潘超独立承担指挥任务,处置了两架专机落地时间极近、大型飞机长距离拖拽等特殊情况,共保障V1任务30架次,V2任务18架次,圆满完成了上合峰会的保障任务,创造了机场专机保障的新历史,让青岛开放包容、专业高效的形象在国际舞台上更加亮眼,他也因此获得了民航局授予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民航运输安全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青岛机场推行“智慧管理”,潘超全程参与并顺利组建了青岛机场运行管理委员会,加强了机场各运行保障单位在资源能力、信息畅通、协同联动和快速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统筹。他协调制定并修订地空协同放行细则、航班运行品质评价办法、航班计划动态调整工作程序、航班运行保障细则等实施细则,为运管委运行建章立制,着力推进了协同指挥中心机制建设,完善协同指挥中心席位。另外,他主动协调青岛空管站在机场AOC设置空管协调席、气象会商席,协调航空公司增设地面协调席,并在流亭机场先试先行,完成运管委协同指挥中心组建工作,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强化运管委职能,凝聚运行合力。这一机制的建立,极大地减小航班延误可能性,提高航班正常率,为提升运行品质奠定了有力基础。

作为单位的先进典型,潘超在统筹协调、调度指挥中的迅速反应、娴熟处置,为机场的智慧管理、质量提升付出大量心血与努力,在各类重要任务中积极作为,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提高了旅客的满意度,擦亮青岛城市形象的“文明窗口”,让八方来客在青岛机场即领略青岛第一眼的美。在潘超与团队的通力协作下,2020年,机场的航班正常率创历史新高,青岛机场获得在全国两千万机场排名中第六的好成绩,同比提升10名,为青岛机场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东北亚国际航空枢纽机场贡献着市南人的力量。

主要荣誉

荣获“青岛工匠”“青岛市劳模”“青岛机场奥运保障先进个人”“山东省春运先进个人和青岛机场优秀党员”“上合峰会民航局运输保障工作先进个人”“青岛国际机场抗击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华东局、民航局授予“民航服务质量重点攻坚”专项行动先进个人称号。

08薛连华

人物简介

薛连华,女,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青岛西海岸新区香江路第二小学高级教师。

主要事迹

三尺讲台,真情孕育桃李芬芳。1989年,怀揣着对三尺讲台的向往和对中国伟大教育事业的追求,薛连华来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最偏远的村镇上的柳花泊中学,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教师生涯。走上讲台那一刻,薛连华便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面前的每一个孩子对她来说,都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让每个孩子成才成为她毕生追求。为此,她把每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成为每个孩子最细微的“观察者”、每位家长最信赖的“贴心人”。

课上,她细致观察每位孩子的形态眼神,用表扬激励培育孩子们的自我专注力;课下,她细心观察孩子们参加活动、日常相处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特征,及时给予肯定与指正,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正确观念,培养他们的良好性格和优秀品质。

作为班主任,薛连华既要教学成绩,更要教育效果。为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薛连华自费从网上购买了7本魏红霞编著的小学生励志书籍《每天进步一点点》,在班级内开启“进步漂流”活动。7本《每天进步一点点》在班级无限“漂流”,此书成为学生自我肯定的直接认证,极大激发了班级群体的自我约束管理。获取此书的孩子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书中100个励志故事成为激发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要“营养剂”,无形中引导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为老师、作为一位母亲,薛连华深知一个孩子在家庭中位置,也深知家庭对一个孩子成长的深刻影响。为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校环境,薛连华通过电话、班级微信群、家长培训会等线上、线下形式,不断加强与家长的互动,真诚沟通,及时收集整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做成美篇发给家长,让每位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假期发起“阅读经典”读书活动,找高年级学生录制朗读视频,给孩子提供示范,亲自写读书笔记,给孩子们做参考。班级微信群里,每位孩子发送的语文、英语朗读语音,不管早晚,薛连华都亲自点评指导,家长们深受感动。

千里支教,不畏艰苦推动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发展,教育为先。2012年,薛连华老师主动申请去柳花泊小学支教。2013年,44岁的薛连华响应国家号召,只身前往位于千里之外的菏泽市鄄城县西城小学支教。这次支教经历,也让她看到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

面对落后的生活环境、艰苦的住宿条件,薛连华咬牙坚持,一一克服。自己搬运建筑垃圾、打扫卫生,把“宿舍”收拾干净;无论严寒酷暑,一桶一桶去学校西北角提水;冬天,跺着脚、搓着手,给孩子们讲解一门门课程,夏天,拍打着苍蝇、捉着蚊子,为孩子们解答一道道难题。面对学校师资匮乏的问题,薛连华坦然接受学校安排,放下一直从事的英语课教学,改教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对待数学教学这个“新挑战”,薛连华丝毫不敢马虎,通宵达旦通教材、研究教参、认真备课,在不断自我学习和向其他数学教师请教中,很快掌握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教学有条有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薛连华又承担了三四年级英语教学的任务。

没有电脑、电视、录音机,6个班级,328个学生,每周近20节课程,简陋的教学环境、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浇灭薛连华的教学热情。英语课上,薛连华自制360多张英语单词卡片,让学生充分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多次为受教学校开设公开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看到学校简陋的教学环境,薛连华和两位支教同事为学校购买排球网、足球架等体育设施;联系香二领导组织“放飞爱心,书送希望”捐书活动,为西城小学捐赠图书五千二百余册;开展为西城小学送课、经验交流讲座等活动,拓宽西城小学教师的教育视野,激发大家对教育教学更深层次的思索。

无论教学任务多么繁重,薛连华都积极参加支教学校的教研活动,在实践中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尽自己所能提升西城小学教学水平。而这,只是薛连华支教生涯的“一隅”。从2012年至2013年,薛连华两次前往柳花泊小学、鄄城县西城小学从事支教工作,服务学生584人次,累计课程1400多课时。薛连华个人也被评为青岛市农村支教先进个人。同时在支教地区开设区级公开课,以此扩大受益面。

创新经验,打造全国教育引领样板。作为“莲花心语”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薛连华积极主动外出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工作室的工作思路以及工作方法,努力选取合适的工作角度,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带领工作室成员广泛阅读,讲究团队学习、成员研讨、个体实践,以“发展学生,成就自己”为目标,充分发挥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提升班主任的职业崇高感,切实推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在薛连华老师带动下,工作室成员,人人努力做有温度的教育,在同级部中起到了模范榜样的作用,带动了全校班主任队伍质的提升,薛连华也因此被评为学校十佳师德标兵、西海岸新区优秀班主任。

好成绩来之不易,好经验更具价值。2017年11月,在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与学校德育创新高峰论坛上,薛连华做了《砥砺前行,心语成真》的成果分享,其所主持的“莲花心语”班主任工作室获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高峰论坛突出贡献奖。2018年5月,莲花心语班主任工作室获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同年8月,薛连华在“全国中小学德育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修班”会议上做了《踏实成长,看一路芬芳》的经验交流;2021年4月,在全国第十届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幸福创造论坛上做了《班级管理,从小事做起》的经验分享。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薛连华先后两次在区级班主任工作室会议上做典型发言,二十余次深入到各个兄弟学校进行分享交流,薛连华成为班主任工作会议经验分享常客。为促进东西部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20年成为青葵花公益项目的志愿者,并为西部阳光农村教育做公益志愿服务,2021年为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江北小学进行线上班主任培训。

教育是条没有尽头的路,在薛连华的人生路途中,这条路还在继续……

主要荣誉

2004年9月年被青岛市教育局评为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

2008年5月年被青岛市教育局评为青岛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2014年8月被青岛市教育局评为青岛市优秀教师;

2019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师”;

2021年8月获评青岛市教书育人楷模。

09张万松、闫德祥、程木涛、马万里

人物简介

张万松,男,199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即墨区田横镇高埠希望小学教师。

闫德祥,男,1983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即墨区田横镇高埠希望小学教师。

程木涛,男,1974年5月生,中共党员,即墨区山师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师。

马万里,男,1995年8月生,共青团员,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幼教集团教师。

主要事迹

一个“特殊”的孩子。2015年8月,刚参加工作的张万松接手了从教生涯中的第一个班级,并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刚开学,一个走路“异样”的孩子映入他的眼帘。“煜康,你这是怎么了?腿受伤了吗?”张万松焦急的问。“老师,我没有受伤,我从小走路就这样”,煜康回答道。“从小走路就这样?”张万松担心孩子的身体,放学后立即联系到了孩子的家长,经过沟通,张万松得知了煜康的真实情况:在煜康四五岁时,家人发现他的平衡力有些差,走路经常摔倒,于是就带他辗转青岛、北京等众多医院求医,最后确诊小煜康患的是先天性基因突变导致的四肢肌肉无力。医生说,这种病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只能通过药物进行保守治疗。父母离异,父亲又常年打工在外,煜康只能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家人们为了让煜康快乐自信的生活,一直没敢把他患病的事实告诉他。了解了情况的张万松心头为之一颤,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同嬉戏追逐、享受愉快童年生活的他,却因为生病,只能整日坐在教室里,真是令人痛心!他暗下决心要帮助煜康,至少,要让他在校园中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成立“送教上门爱心小组”。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孩子们停课不停学,都在家上起了网课。由于长期在家缺少活动,煜康的病情更加严重了,原本可以自己勉强走路的他已经根本无法行走。在收到“复课”通知的当天,张万松第一时间来到煜康家进行了探望。当看到倚在墙上,无法活动的煜康之后,他的眼眶瞬间泛起了泪花。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这样一个自信乐观的孩子,难道就真的只能放弃学业、听天由命了吗?不是的!张万松再次将煜康的情况反映到了学校,校长戴守川高度重视,立即召集煜康的所有任课老师针对煜康的情况展开了研究,领导和老师们一致认为:鉴于煜康的身体状况,他已经无法到学校学习,但是不能因此就放弃他,剥夺他学习的权力。“无法到学校上课,那就在家上网课”,张万松说,“上课期间,由各任课老师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为煜康进行线上同步直播授课”。“但是上网课时如果有疑问怎么解决?”有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就到他家里给他面对面讲解”。老师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四位老师当机立断,组成了“送教上门爱心小组”,每周进行两到三次的登门送教,面对面为煜康答疑解惑,对其进行心理和学习双层面的支持和帮助,这样一做就是一年多。

送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与希望。英语老师闫德祥担心煜康在视频中看不清楚知识要点,每当下课后都会细心地把板书内容拍下来发给煜康。正因如此,煜康的英语笔记做得格外认真和精美,并作为优秀笔记在年级中进行传阅学习。在得知煜康只能用三根手指写字时,大家都感到十分感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煜康自身的努力和各任课老师的辛勤付出。实习老师马万里也自告奋勇地加入到送教的行列,在给煜康辅导功课之余,还教他唱歌、与他谈心、教给他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式方法、与他一起规划未来。由于年纪相差相对较小,马万里就像大哥哥一样与煜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激励着煜康克服困难,不断向前。2020年冬天,有一天雪下得特别大,数学老师程木涛到学校上完第一节课后,又驱车近两小时匆匆赶往煜康家送教。程木涛说,风雪交加的时候也想过打退堂鼓,但是一想到路的那端,有一双明亮的渴求知识的眼睛在期盼着,便毫不犹豫地迈向风雪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煜康自身惊人的毅力和对学习的热爱,以及老师们的用心付出,他的每门功课成绩都非常优异,这令煜康的家人和送教老师们倍感欣慰。四百多个日子里,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情同父子,去煜康家送教就如同回自己的家,送教老师们不单单是给他送去了知识,更送去了爱和希望!

你永远是班级的一份子。2021年5月25日,是班级拍毕业照的日子。一大早,张万松和闫德祥两位老师就带着学校为煜康准备的轮椅来到煜康家,为他穿好校服,系上崭新的红领巾,把他接到学校来。张万松推着煜康来到了阔别已久的校园,来到教室,当发现自己的桌椅依旧摆放在原来的位置时,煜康抚摸着自己的课桌掉下了眼泪,原来,老师和同学们一直没有忘记他,都在等着他回来。此时此刻,张万松的心里也酸酸的,他红着眼眶握住煜康的手告诉他:“你一直是我们班不可缺少的一员,毕业照上绝对不能少了你的身影。”现在,带着老师们的嘱托与祝福,煜康已经顺利毕业,升入了初中。每每提及煜康,四位老师的眼中总是眼含泪花、充满了不舍。时光不会停留,但是那段送教上门的日子却必将成为煜康和老师们终生难忘的回忆。

四位老师的爱心行为获得了社会慈善机构颁发的万元正能量奖金及即墨区月度“好人之星”慰问金,面对万元奖金,他们四人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把奖金捐献给了煜康,帮他治病,助他成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一句话,也是四位老师的座右铭,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也践行着身为一名教育者的初心。

10李蕊

人物简介

李蕊,女,1975年10月生,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精神二科护士长。

主要事迹

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精神二科为全封闭、无陪护病房,收治的对象均为男性重型精神疾病患者,开放床位146张,共有护理人员24名。针对科室危重病人多、冲动暴力病人多、长期住院患者多的情况,李蕊制定了多项工作制度,使病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病房管理体系和责任明晰、岗位互补、全员创先争优的工作机制,将护理管理工作延伸至细微之处,实现了24小时的全员、全程覆盖,构建起医护、护患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优质服务落实到每名患者的每时每刻。她还不断完善集专业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三位一体”的精神科护理体系,使精神科临床护理更加地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亲情化。众所周知,大多数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都伴有自理能力缺陷、意识障碍、易怒、偏瘫、吞咽障碍、大小便失禁、咳嗽排痰困难......因此,护理工作量很大,护士总是超负荷工作。在如此繁忙的工作环境中,她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用精湛的护理技术、超乎寻常的耐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自入职以来,她累计护理各类精神病人数千人,长期住院病人衰退控制率达90%,为出院患者开展延伸护理服务累计达4000多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连续多年名列医院护理质量考评前茅,所带团队先后2次荣获胶州市“优秀护理团队”。

工作中,她不畏艰难,冲锋在前。医院里有位姓郭的患者,患有被害妄想症,将自己的父亲杀害了。刚入院时,他狂暴躁动,污衣垢面,浑身散发着刺鼻的恶臭味。为防止其再次出现伤人的行为,需要立即注射镇静剂,此时好多医护人员都望而却步,李蕊却主动上前,“我经验多,我来!”在送诊干警的帮助下,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只见李蕊沉着冷静、快速麻利地完成了消毒和药物的注射。事后半天,她还能感到脊背发凉,心脏怦怦地直跳。由于郭某的家人将他弃之医院而不顾,李蕊见病人的生活无以为继,就带头捐献衣服、鞋袜等日常用品,10年来,郭某的所有生活用品全部来自于他们的爱心捐助。病情逐渐地稳定后,患者又陷入无限地追悔自责中,加上家人长时间没来看望,而茶饭不思,常常独自落泪。李蕊有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同时反复耐心地做其家人思想工作,在她的坚持努力下,时隔3年,郭某的女儿终于来到医院看望父亲了。相见之际,父女激动万分,涕泪相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后,她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第一时间报名参与到医院的疫情防控应急队。从除夕夜开始,连续值班4个月无休,在病房全封闭值班46天。同时,她还在科室严格树立“疫情防控无小事”的理念,从预检分诊、病区消杀处理、各项记录交接、新冠防治知识培训到职工体温监测和行动轨迹管控,严格把控每一个关口,把各项防控要求落到实处,确保了病区零隐患。

主要荣誉

荣获青岛市“最美白衣天使”、青岛市卫生系统优质服务明星、胶州市“最美护士长”、 胶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责任编辑:胡乐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