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讯 今年以来,胶西街道以乡村振兴为突破口,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通过以技助人、以业富人、以文化人,助推乡村振兴,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办学宗旨,创新“订单式”办学模式,群众“点单”,组织“接单”,真正将群众所需送学上门,为乡村振兴增“智”添“质”。
紧扣生产生活需求,破解群众组织难题
9月24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夜校——法律知识小课堂正在孝源店子村热闹的进行,能容纳50人的教室里座无虚席,过道里也坐满了人。此次讲座共设置了三个情景剧,涉及赡养父母、遗产继承、违建认定等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每个情景剧都编排了剧本,由村民进行表演。观众分为正反方发表看法、进行辩论。最后再由山东诚功律师事务所的赵长城律师针对案例,结合实际进行答疑解惑、拓展分析。“不专业”的表演加上“专业”的点评分析,“接地气”的表现方式和“沉浸式”的课堂体验,让村民在寓教于乐中加深了对民法典的认知与感悟。
针对群众集中学习组织难、参学兴趣不高等问题,胶西街道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注重激活主体、激活要素。广泛开展需求调研活动,逐户逐人收集、梳理群众实际需求,共发放有效问卷430份,梳理出民法典常识、广场舞培训、农业种植技术等13个课程需求。根据群众需求“接单”,开发精品“菜单”,实现定制化培训。
紧扣实用技能提升,破解持续办学难题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却使很多老人感到一筹莫展。在前期摸排调研过程中,胶西街道发现村庄绝大部分老年人存在手机通讯录找不到联系人、健康码不知道如何使用等问题。9月25日晚,胶西街道尹家店一村村委,一堂关于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培训课正式上线了。村庄年轻党员自己设计印制了《智能手机使用手册》,现场与二十余名老年人一起交流互动,一对一解答智能手机使用疑惑,教给老人调大文字、视频聊天、出示健康码等技巧,真正让老年人用得上、愿意用、用得好智能手机。
为真正把乡村夜校的人气聚起来,实现长期参学、持续办学的目的。今年以来,胶西街道结合群众所需所想,先后开设花样馒头制作、多肉植物种植、防电信诈骗等多门技术课程,选择知农民、懂农民、会说农民话的老师进行授课,说的是“土话”,冒的是“热气”,让群众愿意说、敢于说,堂堂有所学、期期有收获。
紧扣群众增收致富,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胶西街道墨河新村是远近闻名的马铃薯种植大村,受疫情影响,出口受阻,如何将马铃薯卖出去成了摆在老百姓面前的一大难题。胶西街道将乡村夜校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训,帮助群众把本地特色农产品放到网络销售,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今年以来,先后在墨河新村、鲁戈庄新村、小刘家疃新村开办“乡村夜校+电子商务”5次,指导带动群众开办淘宝店、微店等网店120余个,推动胶西马铃薯、鲁戈庄劳保手套、李家村粉扑等本地特色产品走上网络,走出一条“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乡村夜校不仅是一个党性教育、政策宣讲的课堂,更是一个党群、干群互动交流的平台。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突出群众在乡村夜校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订单式’服务实现夜校的供给思维与农民需求无缝衔接,进一步创新课程形式、内容、传播手段,不断增强夜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点亮乡村振兴明灯。”胶西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孙宏表示。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马丙政 通讯员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