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三伏天里一天最凉爽的时间。迎着熹微的晨光,采摘蔬菜的当地农民,熟练地将地里的芹菜割下,并整齐码好。
这里是山东德州禹城,全国最大的芹菜种植地之一。今年3月底,禹城芹菜基地对接盒马集市以来,订单暴增,收割工人每天的收入,直接从过去的100元左右翻了一倍多,增加到280元/天。这里的农民从没想过,他们种了几十年的芹菜,会出现在社区电商,通过盒马集市,24小时就能送到全国老百姓的餐桌上。
七八月份的山东,炎热的不亚于南方,最高温能达到40度以上。这样的天气,蔬菜放不了半天就会失鲜甚至腐烂。生菜的存储、运输,极大的考验了本地供应商的供配能力,以及辛苦采摘的农民。
人不能被天气难住。一把芹菜,盒马集市要让采的人挣钱,买的人得实惠,吃起来新鲜。
“刚开始做芹菜的时候,损耗能到16%。没办法,芹菜容易损坏,现在天气又热”。如果按照以前的芹菜采销模式走下去,要从采摘到农贸市场,再到档口,几经辗转送到平台,蔬菜肯定不新鲜,客诉率居高难下。”说起以前的情况,干了多年芹菜采销的魏志强,难掩激动。他是盒马集市山东蔬菜供应商奎文区的广文维瑞果蔬的负责人,他给盒马集市供货的这一年,让他想起以前的经历,对比更强烈。“再像以前做下去,大家都完蛋。”魏志强话语中难掩激动。
从大环境来看,农民供给与市场需求因农产品本身的延宕性而难以有效匹配。农产品具有极强的周期性,市场反馈信息往往是滞后的。当很多农民根据当前的农产品价格决定一个季度甚至数年的作物品种后,等作物长出成熟再运到集市上,市场往往早就“换了天地”。农产品供应无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便陷入“菜贱伤农”的怪圈。
农产品层层流转产生的信息误差,是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当务之急就是帮助农民打通信息渠道,比如像芹菜这种叶类菜,如果不妥善解决传统的“靠天吃饭”的问题,农民干一个赔一个,并非奇谈谬论。
“我们是从结果倒推,让芹菜即时进仓,更早冷藏,确保送到消费者手里就更新鲜。”魏志强说,“从产地到盒马集市中心仓,车程1小时,工人分拣加工1小时,我们把加工仓建在了离基地只有20分钟车程的地方,剩下的就是采摘的时间了。清晨四五点钟,天刚亮,温度不高,阳光不烈,这时候把芹菜割好不容易蔫。”
盒马集市不仅要做社区购物的集市,还要做产地端的农鲜“即时”。
(图说:清晨五点,农民开始在地里收割芹菜)
这种清晨采摘的“晨采模式”,是把生鲜的时效操作做了极大的前置化。魏志强表示,盒马集市以销定产的模式,可以提前预估一天的订单量,通知产地采摘,当地的农民一早下地开工。芹菜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操作动作,都是精确有计划的。
“现在我们给平台供应的芹菜,损耗率一降再降,我们都没想到,芹菜的客诉率,其实也能做到3%以下。当然,我的工作,是保证当天最新鲜的蔬菜尽快送到中心仓。我的使命完成之后,剩下的就要看盒马集市。不过他们做的确实挺好。”说到这里,魏志强不免骄傲的笑了起来。
(图说:上午9点,产地司机正准备将收割好的芹菜装车运往加工仓)
盒马集市属于阿里社区电商(MMC)事业群旗下平台,社区居民通过登陆盒马集市。头一天下单,第二天家门口小店提货。盒马集市山东地区业务负责人介绍,MMC通过培育社区小店为流通终端的消费者感知和服务能力,构建确定性物流供应链体系,反哺产业带工厂和农产品基地,实现以销优产。
为了能够让消费者尽快拿到更新鲜的果蔬生鲜,盒马集市的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完善供应链。晨采模式,是解决采购“最先一公里”的有效方法。同时,盒马集市也在投入完善“最后一公里”的冷链式运输。今年4月份,盒马集市山东站开始启动中心仓冷库,及时将容易腐烂的蔬菜水果等生鲜放进冷藏库中,并通过24小时恒温等“黑科技”手段,确保蔬菜供配一路保鲜。
“这把芹菜从田间到餐桌,不到24小时,这是我吃过最新鲜的蔬菜了。”有济南居民特别强调到。
一件事情,让顾客得到实惠,让农民增加收入,让传统农业得到进步,让粮食蔬菜得到节约。这种利国利民的事情,才是互联网企业大力发挥科技实力的正能量体现。阿里社区电商,正在很多地方,包括山东禹城芹菜基地,做着这样的好事情。(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李莎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