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温榆河公园里多了一片“菜园”。别小看这片6000平方米的菜园,这是北京首次尝试在公园里“种菜”。“茼蒿也能开花啊?以前只知它是涮肉的‘必备菜’!”望着园子里一大片金黄色的茼蒿花,不少游客好奇地议论着。北京的第一产业格局始终是“大城市、小农业”,这一片金黄的“茼蒿花”,似乎正在把“农业”和“城市”这两个概念连接起来,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身边的“观光型菜园”的全新涵义。(5月17日《北京青年报》)
在大城市、小农业的产业体系下,城市内种菜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在公园内种菜更具挑战性。这一方面需要观念的改变,才能实现在公园中种菜的创新,否则无法突破传统思维形成的惯性,依然把种植花草树木等作为公园的必备品,而种菜会成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异类,很难被真正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这需要技术层面的跟进和保障,实施难度极大,付出的成本和代价相对较高,面临着菜蔬“成活”“换茬”“防盗”三道坎儿。
因而可以说,如果没有明确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导向,“公园种菜”很难付诸实践。首次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公园种菜”零的破题,让城市公园的整体格局中也有了菜园的一席之地。这种创新具有多重积极意义,其核心要义在于,丰富了城市生态的层级,让城市观光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也让居于城市之中的居民,在逛公园时可以领略到“菜园”的农业之美。
“公园种菜”多了一种可供观赏的风景,让人有了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为久居城市中的人带来更多的新鲜感。老人们可以怀旧,年轻人们则可以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农业知识,认识到一些最常见的菜蔬品种,填补一点知识上的空白,激发他们进行深度探究的兴趣。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菜蔬的生长周期、种植条件等基本知识之后,会由此生发出“来之不易”的感慨,从心底里激发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认同感,从而主动呵护环境,保护生态和崇尚节约。
今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首次推出“一米田园”邻里分享新模式,在社区服务中心里集中展示适合家庭阳台种植的蔬菜品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介绍栽培技巧,带动社区居民开展阳台菜园种植。首次尝试“公园种菜”的做法,为城乡一体的人文景观的打造,拓展了新的路径。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形成8万余亩景观农田,打造出一批“三季有景、四季覆盖”的农业观光好品牌,为市民踏春赏景、休闲放松提供了新选择。显而易见,首次尝试“公园种菜”丰富了农业种植与观光结合的路径,让城市变得更美,让人居环境变得更加和谐。
从意大利罗马到澳大利亚托德莫登,从美国纽约到古巴哈瓦那,从韩国首尔到中国广州,再到北京等地,“城市菜园”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推崇。城市的面貌、生态与景观,越丰富越生动,居于其间才会越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经营、管理和建设城市的一部分,首次“公园种菜”的尝试,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细节之善。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公园种菜”使城市居民能够有机会亲近自然,感受原生态。在葱绿的菜园中行走,这种别样的滋味和体验,让人心情愉悦而舒适,当一个城市绿地和公园,“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层级已经尽括囊中,那注定是令人无限向往之处。“农业”和“城市”的有机契合,也完美诠释了融合发展的内涵。(堂吉伟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