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1年6月16日5版
激发旅游业活力 加快旅游强市建设
深化文旅融合 打造 “海上画廊”
——市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热议推动青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挖掘文旅资源要“挖出故事”,突出创新创意,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为景区景点注入“文化灵魂”。
●城市和人一样,不仅需要美丽的皮囊,更需要有趣的灵魂。希望青岛对标其他先进旅游城市,打造一个能起到聚合作用的清晰城市IP,凸显城市品牌和“灵魂”。
●让匆忙赶景点的游客放缓脚步,在青岛找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晒晒阳光,吹吹海风,喝杯崂山茶,泡个海温泉,走进博物馆,品读这座城。让“慢”旅游成为青岛旅游新特色。
●“打卡”不能变“打扰”,“网红打卡地”不能野蛮生长,职能部门要在配套服务上下功夫,强化内涵建设,探究“网红打卡地”背后的“生成密码”。
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开放包容的人文特色,缔造了青岛这座世界闻名的滨海旅游城市。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拉动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的着力点之一。
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青岛正以“活力之城,时尚青岛”为引领,积极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全力塑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形象。
作为一座资源突出的旅游城市,青岛期待的是更高层级的文旅融合布局和更深层次的全域旅游发展,旅游行业亟须打破现状。
6月8日,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青岛日报社、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八期协商活动举行。本期协商活动由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承办。市政协委员、职能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在活动现场,共同就“激发青岛旅游业活力,加快旅游强市建设”主题展开热议,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
活动现场,市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和专家学者畅谈如何推动青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点线面”结合
创新人文旅游名片
山在海中,海在城边,城在山上,山海城紧密相连,再加上美丽的海岸线和舒适宜人的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青岛这座世界闻名的滨海旅游城市。
然而,在积极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的过程中,青岛旅游依然有难以回避的“短板”。前期,市政协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旅游产品开发过度依赖山海资源,以自然观光型产品居多,缺少游乐型、体验型、复合型地标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不够深入,景区开发文化资源提质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制约了旅游跨越式发展。
“我从事旅游行业26年,青岛的旅行社从50多家增长到了2000余家,但大众旅游产品仍是栈桥到崂山的前海一线景区。”市政协委员、山东省青年文旅集团董事长孙学峰对此颇感无奈。
孙学峰
尽快开发新的人文旅游产品,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海军博物馆、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平度大泽山抗日战争纪念馆、莱西市姜山镇前保驾山党支部旧址等一批优秀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委员们的讨论中“浮出水面”。特别是近期对公众开放的市政协文史馆作为市民了解青岛红色历史的重要窗口之一,成为委员们调研中发现的典型。但同时他们也发现,这些红色旅游资源虽然潜力巨大,但在我市长期名声不显,究其根本,多是因为我市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意愿不强、发掘力度不够。
市政协委员、青岛国家版权交易中心主任安波调研发现,我市红色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景区各自为战,没有连点成线,更没有汇线成面。部分红色资源尚未被开发为景点,游客远道而来所见只是一片陵园、一座纪念馆和一堆土枪土炮。长此以往,红色旅游景点难免会“叫好不叫座”。
安波
就此,孙学峰建议,青岛应借鉴临沂市打造红色景区的经验,把红色景区开发和旅游风景区开发结合起来,深度融合民俗游、乡村游、研学游和生态游,打造红色旅游融合综合体。市政协委员、胶东半岛影视行业联盟主席贺志宝则建议,参照“沂蒙红嫂”和“胶东乳娘”,发掘青岛红色经典形象,创作相关影视作品,讲好青岛的红色故事,拉动青岛红色旅游发展。
“为将我市55处红色旅游景点连点成线,今年4月,市文旅局推出9条红色旅游线路,其中,青岛的‘工业旅游、扬帆远航’主题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二级巡视员蔡全记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在市区、平度、莱西、西海岸新区、胶州、即墨等地打造不同主题的区域性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景区提质升级,开发红色旅游+党史教育、红色旅游+生态观光、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等“红色旅游+”系列线路产品,并利用胶东文旅合作联盟平台,推进五市联动,共同打造红色胶东旅游品牌。
蔡全记
除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我市其他人文旅游资源同样底蕴深厚。青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仅有琅琊文化、崂山道教文化,还拥有“齐长城”“莱夷古国遗址”“天柱山魏碑”,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战“宋金海战”等众多历史遗迹。近代,康有为、老舍、闻一多、萧军、萧红等历史名人都在青岛生活过,这些都是有待开采的人文旅游“富矿”。
“深度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先要讲好故事,一个好故事往往能带‘火’一个旅游景点,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旅游品牌。”贺志宝建议。近期,他正在筹备拍摄一部反映战国时期“火牛阵”的电影,希望电影上映后,能在外景地平度古岘镇“即墨古城”旧址留下一个影视旅游景点。田横五百义士、秦始皇东巡、徐福东渡、法显取经登陆崂山等发生在青岛的历史故事都有待开发。
贺志宝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入融合是我市旅游发展的根本遵循。”蔡全记说,我市将进一步梳理文化资源和历史遗迹,构建我市人文旅游资源库,并突出创新创意,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为景区景点注入“文化灵魂”。
“山海城”发力
打造网红城市IP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正在完成从资源依赖型产业向创新创意产业的蝶变,大量网红景点、网红城市的出现对拉动旅游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贺志宝调研发现,我市大学路红墙转角、石老人海蚀柱、五四广场灯光秀等网红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但这些网红景点大多处于野蛮生长状态,缺乏配套的餐饮、住宿、停车等服务,也没有进行整体策划和科学管理,“流量”没有形成“留量”,“打卡”甚至成了“打扰”。
“大学路上的商户告诉我,游客数量的激增并没有有效带动消费,进店喝咖啡的游客有限。”贺志宝建议,“职能部门在配套服务上下功夫,强化内涵建设,只有‘有特色、聚人气、可推广、可持续’的‘网红打卡地’才能长红不衰,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值得关注的还有“网红打卡地”背后的“生成密码”。
“城市和人一样,不仅需要美丽的皮囊,更需要有趣的灵魂。”安波提出。对标其他网红城市会发现,西安深度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大唐不夜城网红群像;重庆借助洪崖洞夜景和“轻轨钻楼房”神奇场景,塑造“魔幻城市”特质。青岛同样需要一个清晰的、能起到聚合作用的城市IP。
“打造网红城市IP,需要讲述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故事,策划过程强调精致、极致的创意,必须由专业的文创团队完成。”安波建议,“创建青岛时尚IP平台,让更多青岛人参与到网红城市的打造和传播推广上来。”
“一部《你好,李焕英》,让湖北古城襄阳一跃成为网红城市,这种依托影视剧爆红网络地模式也值得青岛借鉴。”贺志宝说,青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九个世界“电影之都”,是《流浪地球》《长城》等经典电影的拍摄地。但遗憾的是,因为工厂化的拍摄模式,前期很多电影的拍摄基地没有保留。这些网红景点与青岛遗憾地擦肩而过。
贺志宝今年提交了《拍摄一部影视作品,打造一处旅游景点》的提案,建议职能部门搭建影视拍摄与旅游景点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影视剧中出现的海滨、山脉、农村自然景观及具有旅游价值的拍摄基地开发为景点,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影视旅游体系。
青岛籍知名演员赵保乐、王静、张磊、刘晓晔也通过网络视频为家乡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他们表达了回家乡演戏、为家乡演戏的意愿,建议发挥青岛海洋旅游优势,保留青岛的民俗特色,打造里院文化,形成一条有老青岛特色的网红街区,让游客感受青岛的城市“烟火气”。
“青岛是一座‘星’光璀璨的城市,活跃在影视领域的青岛籍演员有500多人,其中一线明星有50多人,青岛旅游业发展同样可以搞‘明星经济’。”贺志宝建议,“在中山路打造‘青岛影视明星大院’,邀请青岛籍名演员回家乡成立工作室,投资拍摄青岛故事,同时将其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带动中山路成为网红街区。”
“网红城市都有独特的夜间网红景观,如大唐不夜城、宋城千古情、洪崖洞等,对拉动旅游消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孙学峰讲述,繁荣夜经济、开发夜旅游、促进夜消费、丰富夜生活是打造网红城市的重要一环。他建议,我市应打造成规模的夜经济聚集区和大型夜间旅游项目,扶持酒吧街、文青会馆、特色夜市等网红街区,打造青岛的“后海”“大唐不夜城”。
打造网红城市最不能忽视的是人。泰安的网红“娟姐”建议,职能部门鼓励资深导游、旅游达人转型成为青岛人文历史故事的讲述者和青岛旅游的推荐者。青岛“网红天团”成员、市十佳导游王云峰认为,青岛的老街小巷和名人故居群完全具备成为网红景点的潜质。这些景点看似散落,其实有历史的脉络可循,一旦形成故事链,不仅可以一时网红,更能一路“长红”。我市打造网红景点时要升级格调、降低维度,吸引游客为故事消费,为情怀买单。
王云峰
青岛金石旅游规划景区设计研究院院长丁健也建议,我市可发挥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色,在老城区打造一条欧陆风情漫游道,将青岛打造成为文艺青年的漫游天堂。
丁健
蔡全记认为,打造网红城市需要政府搭台、民众唱戏。职能部门要统筹引导、顶层设计,协调多方力量深挖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特色和底蕴,培育一系列文化IP,逐步构建起青岛独有的网红矩阵,进而联合企业、媒体、市民等多方力量,共同传播青岛美好的城市愿景。
近年来,我市依托文化产品、节会活动以及青岛丰富的影视名人资源,已经打造了一批网红打卡地或网红事件,比如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温暖的味道》的外景地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后石沟村,已然成为网红乡村影视基地。下一步,我市将系统梳理现有网红景点,着力突破旅游配套设施的短板,真正把最具青岛特质的网红打卡地打造提升为“长红”景点,形成独具青岛特色的网红品牌,夯实“网红城市”的坚实基础。
“海陆空”并进
推进海洋旅游高质量发展
海洋旅游是青岛旅游独具魅力的重要部分,海上看青岛是很多游客的“必选项”。
近日,市政协主席杨军带领政协委员们从栈桥浮码头到奥帆基地码头乘船调研,协商督办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提案。调研过程中,有委员提出,青岛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利用,高端海洋旅游项目开发不够,并且存在“九龙治海”的现象,多家监管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在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投诉的数据中,关于海洋旅游的投诉堪称“重灾区”。
孙学峰调研发现,青岛海洋旅游存在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产品单一、价格不透明、品质不高、服务不到位、体验度不高、黄牛拉客等诸多问题。
“目前,全市30个旅游码头站点分散在26家企业手中,难以统一开发运营,普遍存在规模小、环境乱、设施简陋等问题,而且多年来没有改善。”贺志宝认为。
孙学峰建议,完善海洋旅游的地方立法,制定海洋旅游经营准入船型标准,同时整合旅游码头资源,将环胶州湾旅游码头和环湾海上旅游线串联起来,打造真正的青岛海洋旅游巴士。
“海洋旅游要做出特色,不能光靠‘观光’,要让游客在海上能‘玩’起来。”作为青岛市体育产业联合会的副会长,安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体育+旅游”的模式。他建议,借鉴国外先进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定制一批普惠的海上休闲运动体验套餐,推广帆船、潜水、海钓、尾波冲浪等项目,变海上观光为海上交通,让海上休闲运动成为大部分游客的选择。他还建议,我市应发展滑翔翼、直升机等“空中游青岛”项目,真正实现海、陆、空齐头并进。
就如何把海上休闲游的思路扩展到全域旅游,孙学峰则建议,要让匆匆忙忙赶景点的游客慢下脚步,找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晒晒太阳,吹吹海风,喝杯崂山茶,还可以泡海温泉、看演出、逛博物馆。通过这种“慢”旅游,更好地拉动旅游经济。
“近年来,我市海洋旅游向多元化、休闲化发展,游艇租赁市场初具规模,但由于法规体系不完善,游艇休闲经营处于自发、无序发展的状态,存在管理空白。”市交通运输局水运处副处长田渤说。他建议,要加快地方立法工作,为新兴业态的经营、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各相关部门完善配套管理制度,落实职责分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为我市海洋旅游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田渤
蔡全记还介绍,根据我市近期正在组织编制的“十四五”期间旅游业发展规划,我市要着力构建“一湾、三线、四区、多岛”的海洋旅游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海上画廊”青岛海洋旅游品牌。具体来说,我市将进一步丰富海上旅游线路,开发海上夜游产品,有效串联我市滨海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海洋潜水、帆船、皮划艇、滑水、拖伞、香蕉船、飞鱼船等旅游新业态,还将围绕竹岔岛、大公岛、灵山岛、大小管岛、田横岛、斋堂岛等大力发展海岛旅游,进一步发展海上演艺。此外,我市还将整合码头站点、游船设施等海上旅游资源,出台《青岛市海上旅游船经营站点设备设施配备要求》等地方标准,全面推动海上旅游地方立法工作,保障未来海洋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文 赵健鹏/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