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冲刺!青岛产业加速动能转换脱胎换骨

来源:青岛日报    更新时间:2021-06-11 09:09  

继成功走完“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前两步后,当前正全力冲刺“五年取得突破”目标任务

动能转换:青岛产业脱胎换骨

鸟瞰青岛蓝谷。

5月31日,青岛市第二季度重点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等领域计划总投资873亿元的65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个,中国500强企业4个,行业领军企业24个。这些能级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项目落地,是青岛产业加速动能转换,全力提档升级的最真实写照。

变革往往是竞争格局重塑的最佳机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受困于工业发展新动能不足的青岛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和“凤凰涅槃”的决心,抢抓“窗口期”机遇,谋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能级再上新台阶。

上下同欲者胜。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肩负引领重任的青岛,根据山东省“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总体部署,已经成功走完“前两步”,正在“五年取得突破”的第三步进程中全力奔跑。

制造业找到“第二曲线”

制造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某种意义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败,直接决定着青岛新旧动能转换的成败。

近年来,青岛一边直面产业发展短板,一边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大计,在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上双管齐下,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制造业面貌正在脱胎换骨。

位于即墨区的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奇瑞项目现场,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作为奇瑞在青岛落子的首个项目,该乘用车基地建成后可年产瑞虎9X平台系列乘用车整车30万辆,进一步丰富“青岛造”汽车家谱的同时,也将壮大青岛汽车产业规模,助力青岛汽车产业链向万亿目标加快迈进。

短短几年时间便迅速成长为青岛“第一产业”的汽车产业,是青岛若干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一个缩影。面向未来,青岛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等新产业,加大招商和政策扶持力度,惠科半导体、富士康封测、美锦氢能科技园、空客直升机、歌尔智能传感器、库尔新材料车体、一汽解放商用车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填补了青岛多个产业空白。

新项目、新产业建设和培育周期长,既有存量是否能积极主动拥抱变化、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

依托工业互联网,青岛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速,走向纵深。全市已认定智能(互联)工厂、数字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等相关项目462个,累计获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2个、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1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9个,中央财政给予2.4亿元资金支持。

产业降本增效显著。采样分析显示,改造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8.8%,产品不良率总体下降27.5%,运营成本平均下降27%,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6%,库存率下降35.2%。远程运维、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协同制造等依托工业互联网涌现出的一批新模式新业态催生出产业全新增长点,特锐德、宏大纺机、酷特智能、宝佳自动化等一批企业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

创新是产业迭代升级的关键动力。先后建成山东船舶海工装备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占全省的42%;累计创建4家国家级、17家省级和48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170余件作品荣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德国红点奖等国内外工业设计大奖;累计创建1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7家、省级单项冠军31家。

经历了转型“阵痛”的青岛,如今终于迎来了一条全新上扬曲线的开端。

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持续增强发展后劲,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其中,装备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增长9.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2.5%;规上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增长4.2%,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7.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1.3%。

数字经济打开新空间

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新科技革命所驱动的制造业产业变革,让产业间不再泾渭分明,而是越来越表现出跨界融合属性。加速蝶变的青岛制造业,也在向其他产业输出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助力更多产业领域转型升级。

今年3月,在济南举行的深化山东与港澳台合作推进会上,极视角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项目签约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内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领域首个算法平台的开发者,极视角已完成由北高峰资本与天奇创投合投的C1轮融资,它的落户对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无疑是一大利好。

不只极视角,近年来,越来越多新经济企业纷纷与青岛开展日益紧密的合作。既有创新奇智、高重科技这样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和新锐企业,也有华为、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东华软件这些行业绝对头部。理顺这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青岛越来越活跃的制造业变革和创新以及工业互联网探路实践是促成它们成为青岛合伙人的重要推动力。而它们的到来,也为数字经济时代青岛服务业转型升级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0年初,青岛立足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工业互联网为优势特色,成为继福州、厦门、苏州、武汉后,全国第5个摘得“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的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0.3%和11.2%,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31.8和2.7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内容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6.0%和22.8%,合计拉动行业增长5个百分点。

事实上,企业内部的改变更为剧烈。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青岛制造的优秀代表,也早已不能单纯地用工业来定义。截至目前,青岛已累计培育10个国家级、28个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附加值更高的专业服务成为它们重要的利润点。2020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首批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遴选名单,共涵盖40个企业和20个地区。海尔集团、青特集团、特锐德3家企业和城阳区入选,青岛获评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

释放更大溢出效应

产业动能的加快转换,也在不断推高青岛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三核”之一,青岛引领能力日益增强,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力。

今年3月,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名单公示,青岛智能家电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入选,成为全省“唯二”上榜的产业集群。这个广泛受到各省市关注和谈论,被视为先进制造业“国家队”的名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通过竞赛方式“赛马论英雄”,从不同行业领域内的领先者中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遴选而出。

未来,在承担国家使命、打造具备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代表我国冲击“世界冠军”的进程中,青岛两大产业集群势必将释放更大溢出效应,带动更多产业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依托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青岛地铁协会,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地铁集团等发起成立的山东省轨道交通产业协会,助力打通省内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汇聚平台,加快全省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历经超过5年探索“编织”的工业互联网,也在助力加速整个山东的产业重构和新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时期,防疫物资紧缺。海尔卡奥斯充分发挥出对产业链资源强大的重构和配置能力,48小时上线了国内首个医用物资供需对接平台,三天时间推出了工业企业疫情防控复工达产服务平台。在山东,助力淄博海思堡、青岛环球等服装企业火速转产口罩、防护服。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关键在产业一体化,最难也在产业一体化。而工业互联网的青岛实践和打法正在推动五市产业一体化加速破题。

目前,海尔卡奥斯已与胶东五市若干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绿色化工、石材、钢铁、渔具等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助力胶东经济圈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推动企业深度协同,形成高效的生产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场景开放为依托,胶东五市工业互联网合作日趋紧密,更多企业间合作正在展开。2020年9月举行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上,胶东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场景赋能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将供胶东五市工信部门、工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进行对接交流,延展特色产业链条,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新生态。此外,胶东五市还共同发起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倡议,约定将定期发布五市工业赋能场景,促进五市企业之间协作配套。

毋庸置疑,青岛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先行先试和大力探索,在山东依托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引擎作用。以青岛的实践为基础,2020年11月山东与广东同批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创建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山东将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数据要素活力、加强融合创新应用、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风已起,势不止。铆足全力、加速奔跑的青岛,距离全面重塑产业新优势的目标已经不远。(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孙丽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