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金地、董瑞丰)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汪筱林团队对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地区的114个翼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这是目前发现的最为丰富的翼龙足迹化石,本次研究也首次为翼龙足迹找到了可靠的造迹者,为早白垩世翼龙的群居生活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Peer J》上。
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化石照片及线条图。(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研究人员介绍,这些足迹化石来自距今约1.35亿年的早白垩世,保存在约0.3平方米的岩石层面,密度高达每平方米365个,包括57个前足足迹和57个后足足迹。“翼龙除了四足行走,也有一部分被认为是两足行走的,比如一些早期的长尾的非翼手龙类,此次足迹的造迹者无疑是四足行走的。”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李阳说。
目前,全世界共发现3科5属15个有效种的翼龙足迹化石。此次研究中,科学家根据这些足迹建立了一个翼龙足迹新种——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同时,通过将后足足迹与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复齿湖翼龙的后足骨骼化石进行比对分析,研究者确认,这些足迹极有可能是复齿湖翼龙所留,其成年个体的翼展约为2米。
乌尔禾翼龙足迹(新种)正型、副型和重叠足迹。(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图)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足迹化石大小不一,这意味着足迹是由不同年龄段的湖翼龙留下的,代表有不同年龄层次的湖翼龙在此地生活,这种高密度性的足迹化石为翼龙的群居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研究者对翼龙足迹的前进方向进行了统计,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相反的主方向上,反映出这些足迹化石可能是造迹者来回往返于这个区域留下的。
“当时乌尔禾地区主要以大型的湖泊为主,翼龙在这里留下大量足迹,最可能是与到湖边取食有关。”李阳说,这些足迹应该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留下的,因为时间长了,最初留下的脚印就会被破坏,只有快速地被沉积物覆盖,才能形成现在的化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