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鲜活党史,他们的每一帧红色记忆,都值得永远铭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地区各部门精心组织,积极筹备,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2021年3月起,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中共青岛市委网信办在青岛市启动“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活动,对全市所有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逐一进行面对面访谈,听他们讲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望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让弥足珍贵的红色精神世代传承。
百年风华,为2321位老党员留声留影
总书记曾说过,“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而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正是当初“走过的过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老党员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据青岛市委组织部统计,截至2021年2月10日,青岛市共有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2321人,其中参加过战争的1309人,占比近六成,且均已是耄耋之年,记录他们为革命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挖掘他们经历的感人故事,传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
青岛市此次对全市所有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逐一走访拍摄,耗时4个月,预计6月底结束,现场拍摄记录的影像资料,也将作为一份特殊的政治礼物,交与老党员们留存。
三个人阻击一个团:“打仗,我不怕!”
“我们三个人,打敌人一个团!”“打仗,我不怕!”今年96岁、党龄76年的老党员徐法佑虽然年事已高,听力减退,但一提起当年打仗的事,思路清晰,话也多了起来。
据徐法佑老人介绍,他是青岛市即墨区徐家沟人,从十四、五岁起,就跟着村里的民兵闹革命。1945年入党后,先是被派往海南学习培训了几个月,回到即墨后,即担任即墨区太祉庄村武装部长,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直到青岛解放。
老人前半生经历了大小战役无数,很多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淡去了。但唯独有一场发生在74年前的阻击战,老人记忆犹新。那是在1947年的春天,上级领导命令徐法佑带领两个民兵,去牵制住途径太祉庄村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团,为解放军大部队的到来争取时间。
接到命令后,徐法佑三人带好武器,趁着夜色,埋伏在敌军必经之地——太祉庄南流浩河北岸的一处山地上。徐法佑命令两个民兵分别藏在自己的左右两侧,与自己间距大约两里。次日凌晨,国民党地方武装部队出现了,徐法佑率先开枪,等他停下来后,左右两个民兵接续开枪。如此反复,制造声势。“敌人只要一动,我们三个就轮流开枪、丢手榴弹,他们一动,我们就打;他们不动,我们也不动,节省弹药。”此时恰好下起了大雾,严重影响了敌军的视线,国民党部队以为遭遇了解放军的大部队,不敢轻举妄动,就用随军大炮打,炮弹在徐法佑三人附近爆炸,掀起的土石将被震晕的徐法佑埋住……徐法佑苏醒过来后,顾不上查看伤势,赶紧扒开土,继续打!
就这样,徐法佑三人凭着三杆枪和数枚手榴弹,成功牵制敌人一天一夜,一直坚持到解放军大部队的到来。
“打仗,我不怕!”徐法佑说,当时年轻胆大,没想过害怕,就是想跟着共产党走,“共产党真心为老百姓好,我要一辈子跟着党走!”
腰被打穿,能忍;一床被子,却哭了……
“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在寻访老党员的过程中,像徐法佑这样舍生忘死、壮怀激烈的战斗事迹,还有很多。
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94岁高龄的平度明村镇董家德老人就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那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董家德所在部队与敌军正面交火,“战斗中,我和战友抬担架运送伤员,来来回回从敌人的碉堡附近经过了三次,走的次数多了,被敌人看到了,一枪打穿了我的腰。”
董家德老人回忆,他的腰部自右后至左前贯穿,伤势很重。随后,他被送回国内治疗,凭借坚强的精神意志,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
事隔经年,如今回忆起来,董家德老人说,令他永生难忘的,不是受的伤,而是一床棉被:“受伤后我们几个伤员处理了伤口躺在地上,来了辆卡车把我们接送回国治疗。有个战地女护士怕我们在路上冻伤,把自己的一床棉被盖在我们身上。我说朝鲜这么冷,你留着晚上取暖吧,她说她能想办法克服,先让给伤员用。”听到这句话,流血哼都没哼一声的董家德,却哭了……
伤好后,董家德重返前线。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右胳膊挂彩,二度负伤……他说,支撑他的精神动力,正是这床被子。
新郎缺席的婚礼,我愿意!
一百年,党旗鲜艳飘扬。不同的时代,给每一位党员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依靠坚不可摧的信仰,用青春和生命抒写对党的忠诚,用初心诠释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顾大家。平度市明村镇韩家屋子村的老党员韩在花即是如此。
从古至今,结婚都是人生头等大事,一场美好的婚礼则是每一个女孩子最为憧憬的。但对于韩在花来说,70多年前的那场婚礼,却是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
“俺老伴也是一个干革命不计付出的人,结婚都没回来。”韩在花老人回忆说,当年她和老伴结婚前,两家早早就选定了日子,但由于丈夫刘京德在公安局还有任务要执行,就没请假回来。结婚当天,韩在花的叔叔把她送到婆婆家,就算结了婚。“很理解他,因为俺俩都干革命,有这个觉悟,知道党组织和部队上的事是大事,家里的事是小事。”提起当年的遗憾,韩在花老人说,她一辈子都没有埋怨过老伴。而作为村里的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韩在花说,入党73年来,她一心向党,一辈子知党恩。
“这是一堂生动感人的好党课!”
“这是一堂生动感人的好党课,向老一辈革命家致敬!”一幕幕激荡人心的画面,一段段鲜活生动的事迹,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让共产党员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鲜活而饱满,也引发了岛城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报道甫一推出,立即引发青岛各界热议——
网友“蓝廷”说,“和老一辈革命家相比,我们今天所谓的‘苦’,什么都不是”。
网友“雨夜孤云”说,“曾经他们的年少青春,是在枪林弹雨里度过的,向这些老人致敬!”
网友“我心依旧”说:“你用你们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如今祖国的繁荣昌盛。”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平度市明村镇的青年党员肖青在听完老党员的口述后感慨,正是一位又一位像他们一样的老党员,铸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扛起身上的重担,要对标先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精神需要传承,信念始终坚定。青岛市委党校党史党建与党性教育教研部副教授牛月永说,开展“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活动,是以典型示范的方法加强党的建设的创新性探索,通过走访、拍摄、记录、宣传,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我们共产党人要以老党员为榜样,深入学习老党员崇高的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的力量”。(刘依佳 徐杰 摄影:刘依佳 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