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收藏圈的小众之光,他用十八年淘出数千件老青岛文献

1928年的中山路老照片、1949年的《胶东日报》、1984年的自行车“驾照”……在青岛市民邹勇的二居室里,珍藏了数千件青岛本土古籍文献,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九年。近二十年来,这位民间收藏爱好者始终奔走在文献搜集的路上,用承载历史文化、发展变迁的故纸,不断拓宽青岛城市记忆之源。

_MG_9865

用老文献为城市历史提供真实底稿

“西岭山上俗人家,一书一猫一壶茶。莫问余生何所寄,故纸堆里参晚霞。”这是邹勇当下生活的诗意写照。54岁的邹勇是一名退役军人,在2003年之前,他的收藏对象以书画与古籍为主。“地方文献不仅是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了解与研究城市发展的资源宝库。”后来,他在好友的影响下,开始收藏青岛的历史文献。

_MG_9820

从借书证、兵役证到结婚证、计划生育证等,文献收藏的品类繁杂,也平添了一分烟火气。造访藏友,逛文玩市场,借助网络从国外“寻宝”,邹勇的日常大抵如此。别人眼中不起眼的老物件,都是他心尖儿上的稀罕物。如今,他手头已有数千件文献藏品,涉及老照片、老地图等数十个类别。

亲手淘出“青岛首批十大珍贵档案

当记者来到邹勇家时,他拿出了精心装裱的压箱宝——《午山村王氏家族地契》,该文献记录了青岛自清朝至新中国初期200多年土地流转的制度变革,并于2015年被列为青岛首批十大珍贵档案。

_MG_9881

“十年前,我去古玩城寻宝时,偶然间发现了这些民契、官契、地亩册等档案,当时从中挑了几张品相不错的。”邹勇回家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地契均属于午山村王氏家族,一周后他再次到访那家店,统共买回了30件相关文献。为了考证物证,他还专门找到了该氏族的族谱。

_MG_9945

从事地方文献收藏工作,大量的知识储备必不可少。邹勇告诉记者,青岛市所有的县志他都通读过,仅相关工具书就多大数百册,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一步斋”。“当地有什么知名人物,他有什么事迹,我必须有所了解,这样见到相关文献我才能有意识去收藏。”他说。

且收藏且梳理,让故纸堆变“活资源”

“青岛记忆”“契约精神”“信用之宝”……记者在邹勇家中看到数十枚印章,他以此记录自己的收藏历程与心得。“百年无废纸”是他最喜爱的一方印,在他看来,故纸唯有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我们方能知晓与认可它的价值。

_MG_9896

开微博,写公众号,发抖音。尽管整日与老物件打交道,但邹勇的思想却并未落伍,他利用新媒体矩阵与网友分享文献背后的故事为公众提供一个管窥时代的窗口。

_MG_9973

“收藏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回头去梳理,要让这些文献为大众所用。”邹勇认为,展览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文献展现形式,他更希望提取其中的精华,出一本画册或书籍,从而进行系统呈现。(青报全媒体记者 刘琴 图/魏若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