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阿占小说印象:知识、美学与日常

微信图片_20210304102805

阿占陶艺小品《青岛蓝调》

《制琴记》是作为小说家阿占的处女作。小说发表不久,《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等纷纷进行了转载,可以说阿占创造了一个文学“奇迹”。之后,阿占的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接连推出了《人间流水》《满载的故事》《不辞而别》《石斑》等风格迥异的中短篇小说,给文坛带来了阵阵惊喜。包括中篇《满载的故事》入选《小说月报2020年精品集》,短篇《人间流水》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转发等等。

其实,熟悉阿占的人都知道,此前她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但是,阿占更属于小说,她的艺术天赋在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微信图片_20210304102808

阿占陶艺小品《枯荷之一》

与当下流行的小说相比,阿占的创作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境界和美学追求。中国小说素有“博物传统”,在小说艺术的诸多规约中,知识性是其原生性特征,也是小说可读性、趣味性的基本前提,阿占的小说承续了的这一古老传统。无论是《制琴记》中木匠胡三、琴行老板韩五对乐器以及制琴技艺的精妙领悟,还是《人间流水》关于啤酒酿制工艺的叙述,以及《满载的故事》中关于鱼类、海流、鱼汛,《石斑》中各种玩海故事等,可以说知识构成了阿占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质素和审美维度。阿占这类颇富知识含量的小说,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美学边界和艺术境界,并对知识、美学、日常生活等命题进行了重新思考。阿占就像一个逆飞的精灵,她的小说完成了向中国小说正典传统的回望和致意。

桑塔格认为,“严肃的小说作家是实实在在地思考道德问题的。”阿占的小说,讲述的大多是社会“边缘人”的故事,她似乎有意与宏大叙事保持着足够距离,她害怕被胁裹、被淹没,哪怕是纯粹的小说技巧层面。她长期生活在青岛老城,二十年的记者生涯,使她有机会走进了生活的皱褶深处,阿占不但写出了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更写出了这座城市活的灵魂。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琴痴”胡三、韩五(《制琴记》),还是啤酒屋老板小五哥、喜着异装的拾荒者喜子(《人间流水》),“海猛子”满载(《满载的故事》),他们都默默地生活在暗处,不大众,不主流,但他们本分,善良,“用力地活着”,因而活得认真,踏实,浑身散发着鲜活的生命热度。阿占的小说,写出了这类社会“边缘人”的坚实和热力,通达和超脱,更写出了蕴藏在他们身上的某种理想人格和人性之光。

微信图片_20210304102811

阿占陶艺小品《谜语》

阿占并未读过多少文艺理论之类,但她对小说有一种天然的领悟,这源于她的艺术禀赋和绘画经历。一方面,阿占的小说可读性很强,她笔下的故事好像是从日常生活中流淌而来,自然,生动,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但另一方面,所有的故事又皆超越了对现实层面的指涉,直抵人性之最幽深处。与小说的故事性相比,阿占无疑对生存、人性等共通性命题更感兴趣,她的小说,从日常出发,抵达的却是灵魂的深处,蕴藉在字里行间的,是对生命本相的凝视和勘探,因而具有某种普遍的抽象性。简约的艺术形式和某种抽象性的完美共契,构成了阿占小说的魅力所在。

微信图片_20210304102855

阿占陶艺小品《少女》

阿占的小说以抒情的笔致、简洁的叙述,完成了一个个生命的隐喻。一般而言,阿占的小说大都引人入胜、不落窠臼,然而,她并不刻意追求小说的“传奇性”,而是把她笔下的“匠人”变成了一个个精神“寓言”。阿占自觉淡化了小说的技术和叙述策略,她总是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所在,发现并展示生活的诗性光辉,因而,那些看似庸常的琐物、琐事,在阿占的笔下重新变得鲜活、丰盈,且洋溢着特有的诗意和生命情趣,她的小说重建了日常的诗性存在,并通过与现实世界的对话,完成了关于生命、存在的哲性思考,在这个意义上,阿占笔下的“边缘人”,其实是某种生命的符号和象征。阿占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个灵魂的故事,而不是传奇故事,对人性的叩问构成了阿占小说最重要的精神向度。

微信图片_20210304102857

阿占陶艺小品《枯荷之二》

阿占对绘画和音乐都有独到的体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美学风貌和审美品格。阿占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领悟了小说之道。与那些过于强调小说技巧性不同,阿占擅用散淡之笔,写“传奇”故事,无论是《制琴记》的古意淋漓,还是《人间流水》的烟火蒸腾,皆始于她对小说之道的领悟,臻于她对小说艺术境界的追求。就艺术品位而言,与浓烈、繁复相比,阿占更喜欢的也许是无味之味。

如果说,阿占从绘画中领悟了小说的“留白”艺术——对于小说而言,空白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更是作家的一种艺术修养,那么,她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熟悉,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调性和语感。对于小说而言,调性和语感都不是容易说得清的问题,然而又都是真切的审美存在。小说调性之于阿占,既是一种个体性的话语方式,更是一种精神性特质,调性决定了阿占小说的叙述节奏,语感则决定了其诗性特质,“胡三在做琴。韩五也在做琴。木屑纷纷飞扬,如鼓般的敲击声声不断”(《制琴记》),“夜开始变浅。墨色中泛着深蓝。……女人在尖声哭泣,剪开了阔大的沉寂。”(《人间流水》),不仅语言灵动雅致,语调平缓抒情,而且讲究氛围和韵味,这一切都显示了作家极好的语感和叙述控制能力。在《制琴记》和《人间流水》中,阿占都找到了最适合的叙述方式,因而,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魅力和浓郁的诗学意味。在更本质的意义上,无论调性还是语感,则是小说家阿占对世界的一种独特性体验方式。

微信图片_20210304102900

阿占陶艺小品《青岛蓝调》

 

微信图片_20210304102903

作者简介

温奉桥,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出版《王蒙文艺思想论稿》《王蒙十五讲》《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等学术著作20余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山东省等科研项目1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等学术奖励10余次。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刘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