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题 > 正文

农业里的致富经:“大脑”进大棚 让果蔬"智慧"生长

核心提示: 未来,整个链条都会变成由数据驱动的精细种植,消费端与生产端实现链接,消费端大数据不仅会用来指导农户生产,也会直接用来做育种参考。

天猫旗舰店粉丝一年翻两番、全年蔬菜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6倍,因为国内肯德基提供超过60%生菜而被业界称为“生菜大王”的马铁民,2020年在终端消费者中也打出了名堂,其绿行者品牌西红柿、黄瓜、南瓜等蔬菜成为品牌农产品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疫情倒逼下,线上成为农产品角逐“主战场”。商务部的数据显示,疫情较严重的2020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9.7%,较2019年上半年增速高6个百分点。马铁民创办的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能在这波浪潮中跑赢“大盘”,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加持。

依托与阿里联合开发的农业大脑,凯盛浩丰旗下所有种植温室摇身一变,成为一座座能够标准化生产的“智能工厂”,轻而易举实现了产品“质量上上乘、价格中上乘”的定位。同时,在这个智慧大脑的指挥下,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也更加高效,消费端订单与产能实时匹配,以盒马鲜生为例,客户满意度高达98%。

2020年底,凯盛浩丰的农业大脑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三批产业互联网平台示范项目,一系列创新实践获得认可。

res07_attpic_brief

何时浇水,不再是人说了算

莱西经济开发区胡家疃村,坐落着凯盛浩丰农业大脑管理下的青岛首个智慧温室。

换上“白大褂”、双手和鞋底酒精消毒,记者进入了这个“一眼望不到头”的超大温室。长600余米、宽200余米,总占地面积超过200余亩的温室内种植了超过36万株番茄。虽然仍有100余人在温室内忙碌,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与传统温室大棚内的大相径庭,不再是依赖自己经验打理作物的农民,而是根据统一“生产计划”完成指定“作业工序”的“产业工人”。

“何时该盘藤、何时打枝、何时采摘,都由我们的农业大脑决定,而像浇水、施肥等已经能够直接用自动化手段解决,‘大脑’会告诉他们浇多少水、施多少肥。”技术工程师徐阳介绍,温室内遍布着的近200个温、光、水、气、肥的相关传感器会将温室内的实时情况“告诉大脑”,依据内部已输入的植物模型,“大脑”自动作出最优决策。全程不再依靠参差不齐的人工经验是保证番茄品质稳定的关键因素,“不会这批甜,下批酸”。

说来简单的流程,开发过程却并不容易。

“智慧大脑能不能指挥好生产,关键依靠植物模型,需要将生物科学知识与计算机算法进行结合。”马铁民介绍,2018年起,凯盛浩丰便与阿里联手开发,经过近两年时间方才建立起水肥和产量两个较为成熟的模型并投入使用。其间,种植人员、农业技术人员、数字技术人员、环境控制人员全部参与,将影响植物生长的温、光、水、气、肥等要素与产量建立直接计算关系,结合配肥规律,抽象出模型。为了提高开发效率,企业甚至将负责系统开发的分公司搬到杭州办公,提升与阿里的沟通效率。下一步,除了开发更多种植物种植模型外,凯盛浩丰还将进一步提升智能化算法准确率。

目前,凯盛浩丰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6个大型智慧温室。农业大脑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稳定的产品品质,生产效率也大幅提升。据悉,原本需要10位农民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3人就能完成,智慧温室亩均产量至少是传统大棚的10倍。

家庭农场也能快速“标准化”

未来,被“农业大脑”改变的将不只是规模化的智慧温室,两三个人经营的家庭农场也可以通过平台受益。

“农业大脑其实分为左右两个半脑,指导种植的是左半脑,而右半脑则是集成供应链资源,种植、农资、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和金融等产业要素都汇聚在平台上,使用我们平台的用户可以享受种植和供应链双重服务。”马铁民介绍,目前农业大脑正在研发AI识图种植等更加“轻量化”的功能,手机拍拍图片上传,便能得到系统的智能化指导,无须高额投入加装传感器等硬件设施。

在马铁民看来,疫情加速了市场对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的需求。比如,过去不论在农贸市场还是超市, 消费者对蔬菜的消费都以散货为主,但在线销售方式让包装型蔬菜为更多消费者接受。农民可以通过加入平台,来分享这种消费升级的“红利”,而像凯盛浩丰一样的企业,也能够有更多货源稳定的供应商。整个产业链将逐渐向工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未来,整个链条都会变成由数据驱动的精细种植,消费端与生产端实现链接,消费端大数据不仅会用来指导农户生产,也会直接用来做育种参考。”马铁民介绍,平台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上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李莎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