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
2020年7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人民警察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和平时期,人民警察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面对不法分子,他们不怕牺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面对重大任务,他们担当作为,连续奋战;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无私奉献,用心用情回应群众诉求……广大人民警察用汗水乃至生命,为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近岛城公安民警,听他们讲述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向他们无私的奉献致敬。
警务在身 把女儿“放养”派出所
王德厚和张红岩是一对警察“夫妻档”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用默默付出守护城市安全
有一种浪漫叫“并肩战斗”,有一种默契叫身穿“情侣装”。那些“夫妻档”警察家庭,虽然有让人羡慕的职业荣耀,但生活中也有酸甜苦辣。工作间隙互相在微信中道一声“注意安全”是夫妻间最浪漫的细节。王德厚和张红岩是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的一对“夫妻档”警察,他们是同事,是战友,更是最亲密的爱人。夫妻二人忙碌起来不顾家,却更能彼此理解,互相关心。“守护这美好的家园,有你也有我,只有大家都平安,我们的小家才更温馨。”王德厚说。
王德厚和同事在安保执勤现场。
讲述1
夫妻俩身有距离“心”相牵
“警察,就是要默默奉献的,我们忙碌点没什么,大家都能幸福最重要。”1月5日,早报记者采访王德厚时,这是他的第一句话。王德厚今年46岁,2012年转业到小港派出所从事治安民警工作,他的妻子张红岩,今年45岁,2008年转业到兴隆路派出所,目前担任社区民警。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两人分别获得过三等功、优秀公务员、嘉奖等各项荣誉,是同事们羡慕的“模范夫妻”。
两人各自承担着派出所里不同的职责,繁忙的工作让他俩在家中团聚的温馨时刻少之又少。“我们夫妻经常会有两三天见不着面的时候,和局里多数做警察的夫妻同事都差不多。”王德厚说,别看小港派出所和兴隆路派出所的辖区离得不太远,但他们在工作中很少能碰上,只能是抽空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互相道一声平安。
“早晨一起出门,不知道晚上他能不能回来,其实有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家,这种生活就是苦了孩子,好在现在孩子长大了,能自己放学回家了。”张红岩说,丈夫王德厚每4天有一个夜班,并且经常因为办案子通宵加班,而她虽然没有固定的夜班,但偶尔派出所有女嫌疑人需要看守,也要和女同事一起24小时轮岗值班。
他们的女儿媛媛已经12岁了,上小学六年级,已经是可以放学自己回家,自己做些简单饭菜吃了。“孩子很懂事,很多时候我回家她已经做完作业,自己睡了。”王德厚说,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夫妻俩都忙着在一线执勤,孩子只能自己在家上网课。
张红岩工作现场。
讲述2
女儿成了两个派出所“常客”
小港派出所的同事们都记得,2018年5月份,上合峰会安保决战决胜阶段,每到周末休息日,小港派出所治安民警办公室里就会有一个小女孩的身影闪动,稚嫩的童音在派出所繁忙的背景里分外动听,她就是被王德厚“放养”在派出所的女儿。“那段时间算是我们家庭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两人的安保勤务繁忙,孩子年龄还小,休息日不放心她自己在家,所以每到周末,就只能带着孩子到所里上班。”王德厚说,好在孩子从小就比较乖,能很安静地在办公桌上学习,所里办公室也有值班的同事,有事也能照应一下。
“单位领导也比较照顾我们,特别是排夜班的时候,特地帮我们协调开时间,让我们有一个人能抽空照顾孩子。”张红岩说,那段时间真感谢同事们的帮助,女儿成了两个派出所的“常客”,经常自己在所里学习、画画。同事们说,媛媛甚为乖巧,总是瞪着大大的眼睛安静地注视着周围,或者是安静地看书画画,很让人心疼。
讲述3
“18小时工作制”的父亲
提起王德厚,很多同事都对他竖起大拇指,说他不仅是个好警察,还是个好父亲、好丈夫,这源于安保任务最紧的一段时间。“有一天刚下勤务,看到趴在桌上已经睡着的女儿,心中一时百感交集。”王德厚说,因为那段时间同事们的任务都非常重,双方所里也很难再帮他们夫妻协调开值班时间,如何才能调整好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孩子这样下去,身体会受不了,学习也会受影响。看着女儿日渐消瘦的面庞,看着因为接连勤务得不到休息的妻子已经肿胀的双脚,熬红了眼睛的王德厚终于有了自己的决断。
王德厚的女儿终于能在放学后看到自己的妈妈了。那一刻的喜悦,就像一束暖暖的光萦绕在心头,让小姑娘一时忘记了爸爸怎么没回家,而只顾着围着妈妈开心地笑个不停。原来,为了照顾女儿,王德厚在征得妻子所在派出所领导同意后,由他一人担负起夫妻二人的勤务任务,让妻子有空照料女儿。张红岩说,那段时间里,王德厚变成了“陀螺”,凌晨5点起床,准备好早餐,马不停蹄赶到单位上岗。6点到岗,12点下岗,单位里随意吃几口饭,开始处理案头堆积的卷宗材料,下午下班后,立刻赶到张红岩所在的派出所替换她上班,从18点开始勤务到24点后才能回家。每天只有5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其他18小时,王德厚都在工作,这也是同事们说的“18小时工作制”。
长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王德厚眼里的血丝始终没有退过,眼角的皱纹似乎也更深了一些。有一天,严重缺觉的王德厚在做早饭的时候不小心被锅里的蒸汽烫伤了,半边胳膊火辣辣地疼,瞬间让梦游状态的王德厚清醒了过来,他火速跑到水龙头旁用凉水冲洗,哗哗的水溅在皮肤上,皮肤以可见的速度变红、变紫,眼看上岗就要晚了,来不及处理伤口,王德厚咬咬牙穿上执勤服赶到了岗上。单位领导和同事在一张王德厚的执勤照中发现,王德厚一条胳膊经常挽着袖子,原因正是烫伤的伤口需要透气才能尽快愈合。
讲述4
夫妻两人从没因工作红脸
尽管两人的工作都很忙,但夫妻二人从来没有因为工作忙碌而红脸。“生活中我们夫妻也难免吵架,但都不是因为工作,在工作上我们都能相互理解,每次吵架都是孩子的教育。”王德厚说,他对孩子要求比较严厉,而张红岩疼爱孩子,所以有时候会因为孩子的作业等吵几句嘴,但回过头两人就很默契过去了。
“妻子对我的工作很支持,更多的是因为理解。从2019年开始,我和同事们办理一起案件,嫌疑人涉及成都、天津等全国多个地方,近8个月时间里,我几乎不在家,经常要到外地调查、蹲守、抓捕嫌疑人。”王德厚说,因为案件很多内容需要保密,他只跟妻子说去办案,妻子一句怨言也没有。一直到去年6月份,整个案件办完移交,妻子知道其中还有些危险,才担心地说,“以后一定多注意安全”。
而张红岩的工作,多数时候是要在社区做居民纠纷调解工作,难免会因为接触各种琐事有些负面情绪,但她从来没把这些不快带回家。
对话:任务面前 没有后退理由
记者:你觉得工作和家庭是什么关系?
王德厚:我和妻子都是普通的民警,有家,有娃,但是在任务面前,这些都不是后退的理由。
记者:你们夫妻对做警察这个工作怎么看?
王德厚:从部队到公安,我们无悔从警路,警察的生活很有意思。曾经的那种深入骨子里的军魂化为了今天的铮铮警魂,我们无愧警徽。
记者:你们对孩子有什么要说的?
王德厚:很多次爸爸妈妈答应的假期旅游总是因为工作未能兑现,对不起,但作为警察的孩子,你要学会坚强,学会奉献。人生的道路很漫长,我们以后会给你更多的爱,我们一家人永远爱彼此。(观海新闻/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 通讯员 武峰 王斌 )
更多新闻:
徐德胜:多想按下事故暂停键
晚报记者走进交警支队李沧大队事故处理科,听民警讲述交通事故带来的警示
提到交警,很多人会想到迎着烈日或雨雪路口疏导交通、在夜色中设卡检查酒驾的形象。在这群头戴白色警帽的警察当中,有一个特殊的岗位,他们经常要和交通事故打交道,从现场和监控里找到细节,还原事故发生时那一幕。全国首个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青岛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李沧大队事故处理科,听民警讲述了事故背后的感慨:每次调查交通事故时播放事故视频,真想按下暂停……
“三步工作法”助推调处事故
1月5日下午,记者在李沧交警大队事故科见到民警徐德胜时,他刚为一起交通事故中的当事人做完二次笔录。“两份笔录如有不同地方,以哪一份为主?”当事人确认以第二次为准后,徐德胜让他在笔录的每一页签名确认。这名当事人刚离开,徐德胜又将一名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当事人请进办公室,送达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并提示当事人仔细阅读,同时核对身份证号等信息。
在徐德胜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徐德胜工作室”的牌子:徐德胜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发现,双方当事人总是互相指责抱怨。在调解的过程中,徐德胜摸索出“稳定情绪求理智”“程序透明求换位”“达成协议求和解”的“三步工作法”。2018年,“徐德胜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和同事们遵照“三步工作法”,通过对交通事故当事人进行法律法规宣讲、答疑解惑、换位思考等调解方式,使当事人全面了解赔偿标准及赔偿流程,消除对立情绪,最终解决问题。
把细节拼成完整链条
身为事故处理科民警,大大小小的事故现场见得多,但让徐德胜最不能忘怀的,是2011年处理过的一次事故:一辆摩托车撞向路边一棵树,男子连人带车摔出数米远,不幸当场身亡。“我们给男子抽血化验,发现他血液内含有酒精,和他亲友的证词相符。”徐德胜称,处理这起事故时,他刚调到事故处理科不久。“都知道酒驾醉驾危险,但很多人还是要以身试法,最终付出了自由甚至生命的代价。”徐德胜说,人应该对规则、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对于交警来说,那份敬畏之心还要体现在每一起事故的处理中,哪怕再辛苦,也要把视频监控、车辙印迹、车身细节拼成完整的链条,最大程度还原发生事故时的一幕。2014年,徐德胜接到一起报警,一辆货车刮倒了一名刚满20岁的女孩,女孩脑部重伤成了“植物人”。由于现场没有监控,车身也没有明显的碰撞痕迹,调查陷入了僵局。“当时是夏天,很快要下雨了,如果司机不承认,车身的证据也会很快消失。”徐德胜回忆,他和同事们从多个角度查看货车车头,终于发现从一个角度上看,车身表面的灰尘被刮掉了一小块。根据这个关键证据,女孩和家人找回了公道。
“人的生命没有回放和暂停”
徐德胜的办公桌抽屉里装着好几个移动硬盘,每个硬盘里都有以年份命名的母文件夹,里面划分着月份、名字的子文件夹。徐德胜感叹,这些文件夹上的名字,都是交通事故的肇事者和伤者、逝者的名字。
徐德胜点开了一个文件夹:里面记载着2020年秋天的一起事故:一名步行女子闯红灯横穿马路时,被一辆越野车撞飞数米远。“这种行人和车辆之间发生碰撞的事故,特别容易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徐德胜感叹,每当看见逝者的家属悲痛欲绝时,他都想打开电脑,把监控视频倒回到事故发生前按下暂停。但遗憾的是,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重来。身为交警,必须学会面对现实,要勇敢地从逝者生命的最后几十秒、几秒钟内找出细节。
“我们要把每一起案子办成铁案,经得起检察院、法院的推敲,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徐德胜感叹,正因如此,这些视频和材料都被悉心地保留着。
一个小错,可能让人悔恨终身
“每个人都是交通的参与者。”徐德胜感叹,在事故处理科民警看来,无论是驾驶汽车、摩托车还是骑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是步行,人出门上路的时候,要学会避险。危险很可能就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出现,这个瞬间可能是开车低头看手机,或是扭头和朋友打招呼,或是一时心急作出闯红灯过马路的决定……一个小错,可能让人悔恨终身。
“刚当交警那会儿,他们让我去讲课,我自己都觉得枯燥。”徐德胜称,自从成为事故处理科民警后,他开始“以案说法”,将事故成因、现场处置、责任认定、紧急避险措施及法律援助、价格鉴定、保险理赔融入到普法课中去。这些年,徐德胜加入李沧交警“交通安全宣讲团”,到出租车公司、公交公司、银行、国企等单位,宣讲交通安全知识,剖析典型交通事故案例,倡导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刘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