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镇:把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做好

    更新时间:2020-12-14 17:52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12月14日讯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既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近年来,大场镇先行先试、稳扎稳打,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步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大场模式”。

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

走在大场镇大楼子村宽敞的柏油路上,主街的墙上画满了生活垃圾分类的各类宣传标语和装饰画,农村街边常见的“大绿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醒目的银色不锈钢分类垃圾站。

“这是我们施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武器!”大场镇环保办工作人员徐英辉告诉记者。这种垃圾桶一组六个,总容积为1440升,分别印有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等字样,为便于群众有效分类,箱体上还分别印有“菜梗菜叶、剩菜剩饭、糖果糕点……”“废充电电池、杀虫剂、过期药品……”等标识。

完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是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大场镇在总结镇域垃圾分类工作特点及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开展垃圾分类标准化“四分类”桶点改造和撤桶并点工作,目前,已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四分类投放点93处,撤桶并点486处,参与户数共计16035户,覆盖率达到100%。

“围着垃圾转”变成“围着人心转”

从11月9日起,大场镇凤墩村多了一道橙色风景线。根据志愿服务日程安排,该村居民志愿者轮流上岗,在投放点及垃圾落地较多的地方蹲点劝导,督促居民养成定时定点投放的习惯。

除了“蹲点劝导”,志愿者们还主动入户推销“环保订单。“大姨,习总书记说了,垃圾分类是新时尚。”12月10日9点多,大场镇凤墩村计生主任任玉秀正挨家挨户“敲门入户”,通过发放《垃圾分类指南》、面对面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和要求、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等形式,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正确率。

“我们动员村干部、党员带头开展投放劝导、入户宣传、源头减量等志愿服务活动,并且以点带面,带动更多村民加入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凤墩村书记丁相伟说,垃圾分类正从“围着垃圾转”变成“围着人心转”。

坚持“日巡查、周调度、月通报”

根据垃圾分类参与主体多、涉及面广、环节多、流程复杂等特点,大场镇建立“镇联系村、村两委联系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联系农户”三级责任体系,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每一条胡同、每一户,指导督促所辖区域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履行生活垃圾分类责任。

同时,大场镇建立垃圾分类日常督查和工作考核奖补机制,严格落实垃圾分类考核管理办法,坚持“日巡查、周调度、月通报”,“线上”通过微信工作群,每日不定时要求督导员发送垃圾分类情况照片,“线下”镇级检查小组不定期对督导员在岗情况、引导居民投放情况、垃圾分类准确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督促整改、奖优罚劣,实现了“查、改、评、考”闭环处理。目前大场镇日均减少生活垃圾处理量近50.4吨,同比减少54%。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李树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