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2345 82863300 82933327
邮箱 qdrbyljdb@163.com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客户端与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联动
花钱也引不来人
我在美国有专门招引人才的公司,但很多海外人才可能选择到国内其他城市工作,青岛给的奖补政策够好的了,为什么这些人没来,就是在于整个产业链环境。青岛有大量本地大学毕业生,也有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即使他们愿意回来,第一目的地往往不是青岛,金融、互联网、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年轻人都会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去。我们要反思新经济新产业布局,思考90后、00后向往的到底是什么,可以就此展开一场大讨论。
——青岛金前程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黛婕
同一件事,程序大不同
去年年底我回到青岛成立公司,感觉到青岛总体营商环境确实很好,对我们企业家的帮助很大,但也存在一些行政方面不必要的流程,既浪费了公共资源,也给企业增加了麻烦。对标深圳、上海、香港、澳门等城市,青岛可以再简化流程,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承受不起这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成本。我自己的体会就很深,比如青岛往返港澳需要做核酸检测,之前我已经做过很多次,扫码付款检测就可以了,6小时后出结果。这次时间比较紧,我去了另一家医院,那里规定港澳人士必须专门去4楼,还要挂号测血压,程序繁琐,但这个环节在其他医院是没有的。类似这些不合理的流程,令人很不开心。
——澳门青岛商会会长 张连庆
待不住的人才
我们是一家青岛市“双招双引”的科技企业,90%的高级人才都来自外省市,他们在原先的城市也享受特殊的人才待遇。然而,我们公司成立一年多,许多人来青后却迟迟不愿把老婆孩子接过来,宁可定期“飞”回老家。说到其中原因,他们也是基于现实的生活需求考虑。青岛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都集中在沿海一线,我们公司不在核心位置,大家怕孩子来了上不了好学校,给人才分配的住房太偏远,他们老家虽有些是小城市,但住在城市核心位置。大家都是高层次人才,在不同城市间的职位选择多,不能在青岛全家团聚就意味着可能随时要“跳槽”,作为企业主,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希望有关部门在大力推进“双招双引”过程中,也要加快人才住房和配套的教育、医疗设施建设。眼下,各城市之间的人才暗战十分激烈,希望青岛能把握机遇,在留住高层次人才上出奇招。
——观海网友 G2xeNg
利用好本地场景优势
新客户开拓是机器人企业最大的烦恼。尤其是想要进入一个新行业时,经常因为没有在这个行业的项目经验而被拒之门外。
成功案例是机器人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背书”,但也是限制小企业做大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困境——没有经验找不到客户,没有客户就没法积累经验。这也是青岛机器人产业规模仍然较小的重要原因。
希望能在本地获得更多“首单”机会。青岛制造业场景丰富,在家电、啤酒饮料、轮胎橡胶等领域,更是有行业龙头企业。但事实上,本地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企业并没有因此而享受到太多“红利”。因为大企业出于体制和风险管控等因素,通常更愿意选择知名大企业合作。
我们希望能在政府的引导下,与大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标杆项目和应用样板,然后我们在开拓其他市场时更具竞争力。
——青岛某机器人企业负责人
为了半层楼要等半年
要真正尊重本土企业,让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得到扶持。不能让传统思维限制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连发票申领的张数都限制。另外,我们出于扩展业务需要,在园区内找半层楼的办公空间,到处求人,结果得到的回复是等半年再看看。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的关键是速度,等上半年黄花菜都凉了。
现在各区市都很重视“双招双引”,但存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现象,外来企业给的政策那么好,本土企业的办公空间问题都解决不好。这不太应该。
——青岛某互联网企业创始人
难领的补贴
我是一个民营科技园区的负责人,今年年初疫情期间,有关部门号召我们民营的创新创业载体为园区内的企业减免房租。
其实我们也是小微企业,没有房租收入我们也很艰难,我们主动响应,减免了几十万元的房租。当时在一些行业群里,相关部门的一些人都表示不会让我们自己承担这部分损失,到时候会给补助。
但直到现在,有的部门是一直没有任何行动,有的倒是发过一次补贴,但需要的证明材料太多了,而且算下来像我们园区可能只有几万块钱,太不值当了,我们就没申请。
当然,当初给园区的企业减免房租,并不完全因为补贴。但对我们来说,当时的表态,也是促成我们行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希望以后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承诺,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
——观海网友 海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