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用一个比较负面的词汇形容购房者,个人感觉“卑微”一词可以上榜。
最近一段时间,青岛的购房者可以说是相当“卑微”了。
进入四季度“约定俗成”的交房季,各种新房质量问题见诸报端:墙裂、漏水、精装变简装等等,购房者在维权和维修之间,疲于奔命。
然后,市北秀X项目,疑似房企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的新闻开始“铺天盖地”,让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人都吃了一惊,2020年了,居然还有主城的项目会烂尾?!
当然,这两天最大的热门,无疑是“即墨城西某项目,降价六七十万,前期业主怒砸售楼处”的新闻。
一路看下来,前面遭遇质量问题的购房者,反而是损失最小的,真的是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2.
按照新房拿地到交付36个月工期的常规计算,今年底交付的项目,最早的开售日期可以追溯到17年末。
2017年青岛楼市是个什么年景?
整体来说,从2016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开始普涨。
所谓的普涨,就是一线城市涨完,二线涨;南方涨完,北方涨;中心城市涨完,周边开始涨。
这种涨价没有啥逻辑,完全没有城市之间的等级、经济发展的差距,用一些业内的话说,这是“涨价传染”。
青岛在楼市方面的反应,历来要比其他城市“慢半拍”。2016年结束的时候,全市均价同比上涨不到8%,涨幅最高的高新区,房价较前一年上涨27.22%。
这个情况到了总结2017年的时候,完全变了样,全市均价同比上涨18.88%,全市划分的十四个统计区域里,除了平度莱西两个远郊区,其他十二个区域,上涨幅度最小的,都达到了16.11%。主城区内,市南上涨70.15%,李沧上涨63.70%;近郊区域,城阳上涨45.58%。
在经历了最严调控之后,18年青岛全市均价涨幅再创新高,达到了24.93%。除了市南和莱西两区域之外,其他各片区在前一年不低的房价基础上,仍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
可以说自2016年起到2018年,是青岛房价近十年来上涨最“疯狂”的一个阶段,价格“日新月异”,还经常供不应求。
也是在那段时间,青岛主城区小户型开始“稀缺”,毛坯交付近乎“绝迹”,飞、购房者的选择只有“大”和“精”。
3.
花无百日红,很多人可以预料到,大涨之后会有大跌。
但是在青岛,大跌是不存在的。
普通人比较直观的感觉是,电话卖房的又多了,新房市场又有毛坯房源了,主城区又开始有小户型供应了,各种名目的优惠打折促销又回来了。
因为各种“约定俗成”,开发商们极少明着降价,但明眼人都知道,有些片区,有的项目,价格确实下来了。
在拿地成本、建筑成本、人工成本都没有下降空间的时候,开发商为什么会“暗着”降价?
为了活下去。
今年以来,因为疫情、调控、市场等各种因素,近开年的前两个月就有百余家中小型房企申请破产,如今年尾将至,这一数字会有怎样的变化可想而知。
撇开中小房企不谈,大型房企的日子也未必好过。“三条红线”监管制度的正式出台,让不少品牌房企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
活下去成了房企最迫切的要求。
开源节流。于“节流”各个企业或有不同,但“开源”,还有什么比把房子卖掉把资金收回来更快的方式吗?
想明白这一点,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小”“毛”“惠”又回来了。
4.
印象中,青岛范围内,比较有名的售楼处被砸的案例,导火索都是降价。
无论刚需还是改善,任何阶层的购房者恐怕都不能接受,一夕之间,房子贬值几十万的冲击。暴怒之下,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可以理解。
但这种“将心比心”的理解,不代表对这类过激行为的支持。诚如有些理智人士所言,房价上涨的时期,也没有人给开发商返点分成,为何开发商要给购房者持续“保本”呢?
市场化之下,楼市和股市一样,“入市有风险”,只不过,多年房价上涨的惯性,让普通人把这个“风险”忽略了而已。
其实,购房者想要尽可能的降低房价下降的风险,还是需要自己“入市”前多做功课。
比如以房价的坚挺程度而言,中心城区要好过周边区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惯例。
再比如,房企扎堆、价格趋同的片区,定价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项目都要警惕。
这些买房前需要注意的小细节,都是避免买房后踩坑的关键。
5.
随着金九银十的结束,各大房企又进入了年末最后冲刺的阶段。
可以预想到的是,未来的五十多天里,会有更多的项目,或明或暗的加入降价的大军里。
对于开发商来说,任何促销都属于企业自身的行为,无可厚非。
对于购房者来说,这无疑是场不大不小的考验。是否入市,何时入市,都将成为个人资产能否保值增值的关键。更不用说,或许还有房屋质量、配套缩水这些不算大但闹心的问题。
但无论怎样,房屋买卖作为一种市场行为,交易的双方,都应该履行契约,风险自负。
毕竟,国家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