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新员工不喝敬酒被打耳光#一事火了,还上了热搜。
原来,近日一张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扇巴掌”辱骂的截图在网上疯传↓↓↓
截图显示,在名为“2020年校园招聘新员工”的微信群聊中,杨某表示其来自某银行中关村支行,因个人原因无法喝酒,未来也没有打算喝酒。
在第一次聚餐时,因为没喝“A角”敬的酒,某领导走到杨某面前,扇其巴掌并用粗口指责;后续还有部分同事追骂至电梯处。
杨某表示,“我对昨天的场面保持震惊和失望……这对于新入职场的我来说,覆灭了我对金融行业的一切美好想象。”
“我想请问HR老师,我不喝酒是否不符合公司要求?我遭遇的经历,是否超越了我的职责范围应该承受的压力?我暂时保留一切我应有的权利。”
这条信息发在“2020年校园招聘新员工(114)”群内。有网友跟帖披露,此事发生在厦门国际银行北京某支行。
对比发现,爆料截图中杨某某头像,与某职场网站中杨某某的实名头像一致。该网站显示,杨某某的状态是“在职中”,单位是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
银行凌晨回应
确系失当,对责任人扣罚工资
今天(24日)凌晨0时,涉事的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发布“说明”表示,确系存在领导酒后失态,而对员工杨某做出言语及行为失当等举动,“对此我们深表歉意”。
银行决定对该领导董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扣罚二个季度绩效工资,对支行负责人罗某给予警告处分,扣罚一个季度绩效工资。
对此,不少网友表示:惩罚力度太轻!还有网友表示,应该共同抵制酒桌文化。也有网友关注到网曝截图中“对女同事动手动脚”。
吃死神辣条、被迫转发朋友圈.....
职场霸凌现象屡见不鲜
上述事件只是揭开了职场霸凌行为的冰山一角。
什么是职场霸凌?即受到职位高者无端指责谩骂、同事的排挤与孤立、言语上的威胁、当众侮辱、恶意中伤、性骚扰、上级利用职权对属下员工进行报复性的调岗(跨地区)、降职降薪、惩罚性罚款、扣发工资奖金、打压施压劝退、不公平对打等行为。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职场霸凌事件数见不鲜。
员工业绩不佳被逼吃死神辣条——
据封面新闻7月报道,因业绩不佳,成都某公司业务部7名员工接受了吃辣条的惩罚。结果,两名女员工吃进了医院。
据悉,这种辣条为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的“三无产品”。
当天一名女员工吃完“死神辣条”后不久就开始冒虚汗,医院诊断为“小肠炎性激惹表现”。另一名情况相对严重的女员工当日也被送医,检查结果为胃绞痛,并且打了止痛针。
杭州一员工被领导要求朋友圈发广告,不发扣奖金——
杭州一银行员工王女士告诉记者,从今年年初开始居家办公以来,所在单位硬性要求员工每日必须转发银行信息到朋友圈,作为“云日报”。每天的“云日报”必须要转发到朋友圈,并纳入绩效考核。
王女士介绍,领导还会突然搞检查,要求查看大家的手机,一旦发现朋友圈设置为分组发送的,一律视为没有发,个人当月绩效考核都要扣分。
这些职场霸凌行为,违法!
“我想请问群里的HR老师,我不喝酒是否不符合公司要求?我遭遇的经历,是否超越了我的职责范围应该承受的压力?我暂时保留一切我应有的权利。”杨某层在公司微信群里向HR发问。
员工不喝领导敬酒,遭扇耳光辱骂、因业绩不佳被逼吃死神辣条、被强制要求朋友圈发广告,不发扣奖金......中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执行主任夏孙明认为,这些看似奇葩的职场潜规则或规定,其实正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劳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二)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而完不成业绩就要被花式处罚、强迫转发朋友圈不然扣奖金等奇葩职场规定,亦不具备法律效应。
“未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公示,仅单方面告知的职场规定,不具备法律效应。”夏孙明提醒,类似职场上的 “体罚”或称为之“变相体罚”、“恶搞”行为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劳动者可以提起侵权诉讼。
“职场霸凌行为或多或少伴随着暴力及言语侮辱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人格权。”夏孙明认为,2021年1月1日即将实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为此类霸凌行为划清了法律红线。
《民法典》规定,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遇到职场霸凌怎么办?
“职场霸凌行为频出,一方面反映了一些用人单位的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劳动者的一味忍让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此类行为的发生。”夏孙明认为,面对职场霸凌,劳动者要勇敢说“不”。
包头铁路运输法院微信公众号“包头铁路运输法院”近日刊文向网友“安利”了遭遇职场霸凌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方法。
1、收集证据,证据包括:书面材料、电子邮件、微信QQ等对话记录(截图)、电话录音、现场录像、证人证言等。
2、申诉,到用人单位的工会或者当地的总工会申诉,寻求帮助。
3、进行法律咨询,向专业人士咨询获得专业的意见。如果遭遇民事侵权行为(健康权、自由权、名誉权等被侵害),可以直接到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果身体受到轻伤以上伤害,遭遇猥亵、诽谤等行为,对方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可以直接到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存在无故降薪、辞退等行为,则需要走劳动仲裁程序解决。
4、申请劳动仲裁,面对用人单位的劝退、逼迫离职等行为,可以通过《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清楚自己的权利,同时到劳动部门申诉协商处理;准备好相关材料,到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保护好自己作为劳动者的权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