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 :让“智造”赋能“制造”

    更新时间:2020-06-28 10:10  

引进200余个人工智能产业项目,发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青岛高新区:让“智造”赋能“制造”

▲位于高新区的青岛国际机器人中心。

6月上旬,青岛市首批“工业赋能”场景第一次对接会举办,首批清单涵盖500个场景,涉及智能应用、智能软件、工业大数据、系统集成等12类企业需求。活动在青岛高新区举办,功能区内不少企业参与对接,青岛星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星华智能装备可利用自身的智能化系统,帮助工厂实现生产、出库等多模块下的智能互联。通过对接会,公司成功对接食品加工、服装生产、机械制造等领域的50多家企业,并与10余家有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需求的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星华智能装备只是一个代表。以智能赋能传统行业,将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融合,高新区紧扣“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在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据了解,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引进200余个人工智能领域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60亿元,形成了涉及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关键部件等各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树起产业发展“风向标”

加快向“智造”转型

作为科技部批准的国内首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青岛高新区发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如何将这个优势放大,打造“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高新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率先树立起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以“学深圳、赶深圳”为目标,高新区全面对标深圳高新区、上海浦东新区等地区,编制实施《青岛高新区“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行动方案》,加快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做到了提前谋划、率先布局。

高新区明确了坚持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应用导向的发展原则。在发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过程中,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面向市场需求谋划产业发展,实现了有的放矢;向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增强了发展动力;立足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促进了企业发展。

日前,凭借着研发的“硬核技术”数控快锻机,青岛海德马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入选山东精品装备名录,并获得2019年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认定。入驻高新区以来,该企业实现产品结构调整重大突破,已发展为智能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150项国家技术专利,产品遍布50余个合作国家和地区。

在高新区,像海德马克这样的“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逐渐形成规模。而根据其产业目标,高新区计划到2022年形成一批高水平“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应用解决方案,打造一批行业领先、特色鲜明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互联工厂,成为面向全国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园区和先进制造引领区。

吹响企业招引“冲锋号”

搭建全产业链布局

产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为加快搭建全产业链布局,高新区制定了“1+N”产业招商政策,其中“1”为普惠性招商政策,“N”为针对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的个性化招商政策,着力“建链、补链、强链”。

高新区强化平台招商,抢抓与ABB、KUKA、安川、发那科等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的机会,以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抓手,将优质资源嫁接到本地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点对点、专业化招商。抓龙头、引总部、聚相关,目前高新区已累计引进720个机器人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企业的80%以上。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高新区成立智能制造行业协会,创新“管委会+商协会”工作模式,建立“职能部门+产业事业部+商协会+民营企业家”四位一体沟通联络机制,全面激发了企业家的创意创新。

近日,工信部公布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高新区企业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位列其中。悟牛智能改装无人驾驶消毒机器人,将其无偿捐赠到疫情防控一线,成为目前青岛唯一一家进入隔离区部署和调试设备的企业。在悟牛智能抗“疫”过程中,高新区全力帮助扶持,为企业解除了后顾之忧。据悉,高新区与上海长城证券合作成立1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与光大银行合作建立机器人产品融资租赁平台,协助悟牛智能等人工智能领域抗“疫”领军企业贷款1000余万元。

产业发展需要生态。高新区围绕产业布局优化营商环境,在政务服务、金融扶持、配套设施等多领域开展产业生态建设,促进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进一步聚集。目前,高新区已打造出涵盖核心零部件和系统供应商、本体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等的协同发展模式,机器人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加快融合。

用好平台思维“新打法”

引领格局初步显现

对“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来说,产业集聚度越高,越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发展优势。青岛高新区优化引进渠道,以平台思维推进产业集群化,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全链条发展。

创新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驱动力。高新区会同山东大学、海尔集团创建了三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融通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成立“青岛市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包括海尔机器人公司、科捷自动化公司、山东科技大学等24家成员单位,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

创新离不开人才,高新区为此实施“人才+项目”双驱动选拔模式,建设1.4万套“人才公寓”,为人才落户、发展提供充足保障。目前,高新区拥有蔡鹤皋、王天然、封锡盛、卢秉桓等人工智能领域两院院士6名、国外院士1名,高端人才突破70人。

同时,高新区积极构建“种子一幼苗一大树”的全生命周期孵化体系,建设并完善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加快打造“小草葱郁”、“灌木茁壮”、“乔木参天”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目前,已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军企业10家,拥有专利数980余项。

短短几年间,年产值已经从几十万元跃升为2亿元,青岛塔波尔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从“种子”长成“大树”的一个典型。2017年,大学科技园引进塔波尔之后,即在产业政策支持、科技服务、高校资源对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8年,大学科技园帮助企业申请规模以上企业,承担准备申请的一揽子工作,并开始积极引导企业筹备上市。2019年4月,塔波尔成功上市新三板,成为大学科技园第一家自己培育孵化的上市公司。

目前,高新区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呈阶梯式分布,既有新松、软控、星华、德系智能等上市企业,科捷机器人、科捷智能装备、宝佳自动化、高测股份多家拟上市企业,也有元启智能、里奥、力鼎等一批潜力企业,引领格局初步显现。“青岛高新区将继续加强‘双招双引’力度,不断扩充产业链条,持续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注入新生活力,打造产业集聚高地。”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说。(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