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上不了台面”的地摊,被推到了舞台中央。
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烟台考察时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这是最近的5天里,李克强总理第二次点赞“地摊经济”。上一次是在5月28日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肯定成都发展“地摊经济”解决就业的做法。
一直以来,城市对地摊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它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因为产品质量、信誉、占道经营等问题遭到诟病。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摊只能游走在灰色地带,“躲躲藏藏”。政府严格管控乃至取缔,几乎成为“通行做法”。
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意识到,那些街边的“烟火气”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多么重要,它们让城市更加生机勃勃,给人们带去美好的希望。
5月27日,中央文明办发文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一直以来争议不断的“地摊经济”这次终于得到了“官方盖章”。
有了总理的点赞和官方的“绿灯”,那些撩人的“烟火气”将慢慢升腾起来,让城市更加温情与妖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沉醉、流连。
发展“地摊经济”是对城市现代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鼓励“地摊经济”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该管的还得管好,否则就是懒政,就会“一放就乱”。
1
爆红
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地摊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总理在记者会上的“点赞”发言,“地摊经济”的引爆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恐怕是经过这场疫情的人们最深刻的体会。当一座城市被按下“暂停键”后,那些曾经司空见惯的“人间烟火”变得弥足珍贵。“地摊经济”正是这些人间烟火气最直观的体现。那些街边的叫卖声,那些小吃摊散发的香味,那些与商贩激烈的讨价还价,都是那么的鲜活而美好。
“地摊经济”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城市的人文关怀之中,小小的地摊中更蕴藏着推动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
“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一些独特优势。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无论是对于创业者还是消费者,当疫情对生活、工作带来影响还会完全散去,地摊都是经济实惠且风险较小的选择。当“高大上”的消费还不具备完全恢复的可能,通过“地摊经济”慢慢过渡,既让更多人有了就业的新途径,也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消费。
正是因为看到了小小的“地摊经济”在国民经济这个大蛋糕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杨宝玲建议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的合法地位。
“地摊经济”在经济复苏中的拉动作用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成都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临时投放点位6103个, 增加就业岗位 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2
争议
在疫情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的当下,地摊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价值毋庸置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就此消失。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摊在城市中都是颇具争议的存在。由于摆地摊而带来的占道经营、无证经营、市场混乱、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隐患和风险,使其一度成为各地政府着力祛除的城市病。地摊主与城管不得不玩起猫和老鼠的游戏,时常能在闹市中看到小商贩为了躲避城管而奔跑的身影。城管与摊主的矛盾激化也每每酿成悲剧。
在商贩与城管之间,似乎谁都没有错。小小的地摊是商贩们养家糊口唯一的工具,寄托了全家人的希望。而对于城管来说,维护城市的市容市貌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也一度成为地摊经营的一大痛点。对于任何形式的商业来说,有固定的经营地点不仅意味着能获得消费者更多的信任,更可以纳入工商、质检等部门的监管范围之内。当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一道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而对于马路边的蔬菜商贩来说,由于经营场所的不固定,无法对它们销售的商品进行食品安全检测。这成为发展“地摊经济”的一大难点。
与此同时,地摊的存在也引来了众多“正规军”的不满。以农贸市场为例,相比于缴纳了摊位费、在农贸市场经营的蔬菜商贩,地摊显然成本更低,因此价格更有吸引力。
在不少城市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农贸市场外的马路市场因为低廉的价格生意红火,而农贸市场则因为价格较高而人气相对马路市场逊色很多。
在青岛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案例,曾经有一段时间,团岛农贸市场外的团岛早市生意兴隆,而作为正规军的团岛农贸市场生意却受到影响,市场内的商户对此颇有微词。但伴随着团岛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如今的团岛农贸市场凭借着舒适的购物环境和过硬的食品安全赢得了消费者的心。
3
呼唤
“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但发展“地摊经济”已成为大势所趋,不能因为复杂而回避问题,而应该直面矛盾、解决问题。
看似一个小小的“地摊经济”,涉及到的是城管、商业、质监、市场监管等多方面,更关系到不同商业形态之间的利益分配。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监管地摊的难度不亚于大型商场。规模化的商业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形成制度监管,但对地摊的管理碎片化、机动化,这无疑增加了管理难度。
但不能因为有难度就简单粗暴的“一刀切”,这是对城市发展的不负责任,是“懒政”的表现。如何引导“地摊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更彰显出城市治理的温度。
眼下,已经有城市探索出了“地摊经济”的科学发展之道。成都市城管委3月发布新规,“允许临时占道、允许店铺临时越门、允许商贩流动贩卖、允许商场占道促销”“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能不处罚就不处罚”。4月,成都继续出台《关于推行柔性执法的实施意见》,把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5月28日,成都制定了《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八项机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务助力“六保”任务落实落地的意见》,对摊区安全卫生、摊主容错纠错、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等都有了进一步规范,柔性管理再次升级。可以想见,这样具有包容性的举措将进一步刺激成都“地摊经济”的发展。
青岛在“地摊经济”方面也有着颇有成效的探索。位于老城区的沂水路早市就是一个限时经营的马路市场,每天早上五点半到八点左右,沂水路人行道上人潮涌动,商贩们带来新鲜的农副产品,为周边居民买菜带来便利。经营时间结束后,几乎所有商贩都会自觉地收摊,环卫工人迅速清扫现场,一切恢复如初。既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方便,又不会因占道造成对行人和交通的影响。
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宜疏不宜堵,针对不同的难点出台具体的解决方案,才是解决“地摊经济”存在问题的正确之道。
越是处于城市末端的小而微的组织和商业存在,越是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期待青岛能出台更多有温度、有力度的举措,推动经济的复苏。我们更期待青岛的街头弥漫越来越多的“烟火气”,让这座城市早日恢复生机勃勃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