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行政划分以“郡”来设定,山东东部当时就设置为“胶东郡”。此后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胶东抗日根据地”,胶东的称呼也被人们广泛使用直至今天。如今,风从海上来,潮涌胶东圈。青岛所带领的胶东经济圈作为山东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各市高新区渐渐成为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的领头羊。盘点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的高新区建设,助力山东科技创新“加速跑”。
青岛高新区:改革的“排头兵”
作为青岛市培育新型产业经济的集聚地,青岛高新区以创新为核,瞄准蓝色经济方向,培育出了软件信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医疗医药、互联网产业、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等6大主导产业,打造青岛市新经济的增长极。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这也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在胶州湾北部扩大高新区面积9.95平方公里。
2017年,青岛高新区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建设园区;高新区全面启动了“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工作;新产业团地被确定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国首家数字化园区建设试点单位”;新材料团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科园被认定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通讯产业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科技街被认定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市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青岛高新区对于青岛的意义不只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在青岛这座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青岛高新区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的历史重担。而在今年青岛市实施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中,青岛高新区也作为改革试点功能区,再次站上了改革“排头兵”的位置。
与此同时,高新区也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定位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与北京国际机场同等级别的4F机场——青岛新机场即将投入使用,高新区距离新机场仅20分钟车程;定位于山东半岛最大交通枢纽的高新区高铁站也即将启用;连接青岛北站至新机场的地铁8号线北段即将开通……
届时,机场、高铁、轻轨、地铁立体交通体系将会联通山东半岛各个城市及青岛的各个城区,而集中了奥体、会展、医疗、教育、文化(图书馆、博物馆)高端会议、高端接待、旅游服务等等19大市级配套的高新区也将作为核心之一,融入其中。
烟台高新区:打造最美科技新城
烟台高新区始建于1990年,2008年12月,烟台市委、市政府单独设立了烟台高新区,将烟台市区东部48.8平方公里围域划为核心区,同时还将莱山区APEC产业园、福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及芝罘区APEC中国烟台科技工业园、烟台卧龙经济园共同组成“一区四园”的格局。
2009年,烟台高新区“二次创业”启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梦想,由此正式奏响。按照规划,烟台高新区以“一心四带”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科技、海洋科技等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和以研发孵化、软件外包、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
2011年9月,烟台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队”。烟台高新区实施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三大战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和创新创业人才等三大高地。2016年,烟台高新区获批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载体之一。自此,烟台高新区形成了核心区、金山湾新区、莱山区APEC产业园、福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芝罘区APEC中国烟台科技工业园、烟台卧龙经济园等“两区四园”的格局。
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烟台高新区要“立”:即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三大机遇”,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突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加油器作用,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当好排头兵,在推动科技创新中搭好大平台,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当好试验田”四点站位,实现“在国家高新区竞争发展中争先进位;在全市经济总量占比较快提升;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迅速集聚,形成全区、全市新兴产业支柱;建成全市孵化器、加速器、研发培训、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密集区;积极探索新模式、新经验,建成烟台改革创新示范区”五大目标,力争通过努力打造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发展、经济实力较强、创新要素聚集、国际氛围浓郁、绿色生态和谐、营商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产业高地、科技新城、活力之区、幸福家园。
威海高新区: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威海火炬高新区,是全国三个火炬高新区之一。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海岸线46.5公里,辖初村镇、怡园街道、田和街道、双岛街道筹建处,41个村、42个居委会,总人口28.8万人。
近年来,威海高新区先后被国务院批准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国家绿色园区”。
2020年3月,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通报了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威海高新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升至第28名,四年提升了10个位次。评价结果显示,威海高新区综合排名较上一年度再次提升。园区在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上表现强劲,技术服务出口能力上表现突出,在本土企业境外投资、国际人才集聚等方面表现较好。
近年来,威海高新区牢牢把握在全市双招双引和高质量发展中当好主力军、排头兵、驱动器、策源地的目标定位,坚持“产业集群化、园区专业化、发展差异化”思路,强化科技引领,持续放大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智能办公自动化设备)、全市唯一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山东省示范数字经济园区、山东省海洋信息技术与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园、山东省外贸转型升级试点区;科技资源支撑型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被科技部、财政部评为A(优秀)等级,是山东省唯一一家。
潍坊高新区:招引创出“新三多”
潍坊高新区设立于1992年,人口25万。近年来,潍坊高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民生建设为主题,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创先争优为动力,着力打造新兴高端产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
自2008年以来,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3年翻一番,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荣获2010年潍坊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一等奖。在潍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潍坊高新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决战必胜姿态打好“双招双引”攻坚战,奋力争当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领头羊。
近年来,潍坊高新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高端装备制造、声光电子、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主导产业方兴未艾,打造了一批优势主导产业、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群体、掌握了一批领先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市场青睐产品。“保姆式”服务也让众多企业来了便不想走,落户企业以商招商,呼朋引伴,将上下游配套企业也引来安家。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阵地,潍坊高新区紧紧围绕全省“十强”产业,深入开展“七赛七比”,优化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加强包靠帮扶,主动上门搞服务、问需求,切实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把营商环境转化为生产力,全力攻坚双招双引、“一号工程”,新旧动能转换全面起势。创造出“重点项目多、新上项目多、双招双引项目多”的“三多”高新现象。
突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以工匠精神、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紧盯工地扬尘、渣土车撒漏、散乱污企业、雨污混排、大气污染、违法建设等城市顽疾,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迎查,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三大行动,城市管理走在全市前列,加快建设生态、开放、活力、精致的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日照高新区:攻坚克难促“蝶变”
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2000年5月,2006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8年1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2012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4年争创为山东省首批省级海智工作基地;成功吸引中国蓝色经济引智试验区、省级华侨华人创业园入驻。
2017年1月,市委、市政府调整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和机制,“一区”是指核心区,由高新区管理;“多园”是指钢铁及配套产业园、航空产业园、农用装备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由所在区县负责管理和建设。2017年6月跻身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升级咨询调研名单,2018年4月通过科技部专家咨询调研。
3月17日,科技部公布了2020年第一批、全国29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日照高新区申报的“国家火炬日照高新区智能农机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正式获批,这标志着日照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近年来,日照高新区通过多位联动、项目带动、投入拉动、科技推动,培育、发展、壮大、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已形成以智能农机装备、新能源汽车为主导,智能软件控制系统开发等为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正朝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与先进制造方向发展,不断推进基于农业生产的作业、服务、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决方案,创制具有信息获取、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的新一代农机装备。
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建立与发展,不仅能促进日照高新区相关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有效争取国家、省级等各级科技资源,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辐射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产业提档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 李莎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