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3日电 题:银匠回乡记
新华网 谷雨
“过去在外地开银饰店时,我一直都在想,什么时候能把游客引到村里来,我们不出门,也能赚着钱,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潘仕学对记者说。
潘仕学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村民,作为麻料村里最早回乡创业的一拨人,潘仕学将自己的“作品”从线下搬上抖音,在收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收入。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麻料村掀起了返乡创业的浪潮,外出务工的银匠陆续回到家乡重拾“小银锤”。2018年,在政府和相关人士的带领下,将村里废弃的小学改造成银饰加工坊和银饰刺绣传习馆。麻料村的银饰,便开始朝着产业化“集群”发展了。
“空心村”到“人气村”
近两年来,依托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优势,麻料村在潘仕学等人的带动下,运用互联网思维运营,挖掘网络销售渠道,让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人气村”,产生了品牌效应。
2009年,麻料村被誉为“中国银匠之乡”,但在那个时候,银匠们多外出谋生。2000年至2005年,麻料村受到机械化冲击,古法锻造银饰暂时失去了市场,为了生存,麻料村的年轻银匠都纷纷走出全国各地谋生,村里只剩下老人,许多老工艺都失传了。
2013年,麻料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雷山县大范围兴起,让这个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银匠村”终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
潘仕学是80后,在辗转广州、湖南等地之后,为了照顾母亲,同时继续发展自己坚守十多年的银饰事业,这个中年男人在2018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贵州省雷山县麻料村,把原先的住宅楼房,改造升级为工作室,并命名“春富银饰工坊”,开启属于他的创业道路。
潘仕学一直都希望能够找到方法带动传统工艺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我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在贵州雷山,有一个美丽的麻料银匠村。”麻料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东北部,这个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村寨,即使在1997年通了电,2000年通了车,群山环绕的闭塞环境,还是让苗族银饰和苗族文化难以走出大山。
而改变这一切的,是“短视频+直播”这个推手。以潘仕学的工作室为例,通过抖音短视频,先后有近百位粉丝来到麻料村体验银饰制作,这其中包括外国抖音用户。粉丝们在体验完学习制作银饰后,还会购买其他的银饰送给自己,送给亲朋好友。这极大带动了银饰的销量,从2019年6月份到8月份,潘仕学总共带动销量6万余元。
目前,麻料村采用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百匠银器合作社”、“旅游发展公司”、“银匠协会”等先后在麻料村成立,而像“春富银饰工坊”这样的工作室,一共有14家。潘仕学介绍,“现在村里可热闹了,除了银饰工作室,还有村民开了农家乐和旅店,极大的方便了前来体验的客人们。”
从3.5万个赞开始
平时就会使用抖音的潘仕学,创业初始就决定用短视频推广家乡的银饰文化。在精心准备之后,于2018年10月10日在抖音发布了第一个短视频,视频内容非常朴素,简单配乐加上展示银饰,效果自然不明显,关注的人也不多。
潘仕学有些动摇,但是他依然坚持,给屏幕另外一端的网友们展示银饰锻造工艺,以及麻料村的苗寨风光,点赞数从最开始的10个,逐渐增加到好几百。
2019年3月,抖音“山里DOU是好风光”落地雷山后,项目组工作人员开始指导潘仕学拍抖音短视频。经过系统性学习之后,锻制银饰的时候顺带拍视频,就成为他的日常生活。
“我是贵州雷山县麻料银匠村的潘仕学,一名‘银匠’,欢迎大家进入我的贵州麻料银匠村直播间。”潘仕学每次走进直播间,都会这样介绍自己。
第一次让潘仕学有成就感,是2019年5月6日的那条短视频。“一杯好茶,一份好心情。制作一款精美的手镯。喜欢我关注我,带你走近银的世界。”是那天短视频的文案,手镯上印着的花枝,寓意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也许是精湛的技艺,亦或是美好的寓意,让这条视频收获了3.5万个赞。
从这以后,潘仕学的粉丝开始“指数型”增长,多的时候能获得几十万个赞。也有源源不断的粉丝咨询他是否能购买他制作的银饰。最开始,他的客人们都是在评论区和私信联系他,后来问的人多了,他索性就在抖音上开了网店,提供银饰定制化服务,打造一条从生产、设计、加工到出品的致富路径。
在潘仕学的短视频里,有精巧的苗族银饰,也有麻料村的自然景色。正是因为潘仕学的镜头里呈现了麻料村的好山好水,网友们被淳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的苗家风情所吸引,便自发来到麻料村体验黔东南的苗家文化。
“许多人来到村里,除了欣赏银饰和风光,就是来到我们的工作室体验‘叮叮叮’小银锤敲打的乐趣。”潘仕学说。“春富银饰工坊”开拓了银饰“欣赏、体验、定制”的一条龙服务模式,还原“纯手工”的打造过程。
“把焦对在我脸上”、“画面不清晰”、“拍摄设备”等原本和技艺不搭边的词语,现在成为潘仕学的口头禅,“现在时间非常紧张,因为我现在不仅仅是一个银匠,我得想着如何用镜头,为大家呈现一个更好的麻料村。”潘仕学谈到。
技艺传承的背后是更多人的支持
一件上好的银饰,要经过熔银、铸形、捶打、压膜、拉丝、洗涤等上百道工序,过程极其复杂。“简单的款式,做出来需要两三个小时到半天时间;复杂的款式,需要两三天到半个月。”潘仕学谈到。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侗族群众喜爱佩戴银饰,这已经成为当地特色文化。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潘仕学向记者介绍,“在麻料村,全村200多户世代以银饰加工为生,80%以上的村民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
麻料村的村民,技艺超群,各有千秋。蝴蝶、鸟儿、小鱼、四叶草等花虫鸟兽都是大家喜爱的图案,编丝、花丝、雕刻等精湛的技巧,都在麻料村村民的“小银锤”下,栩栩如生呈现着。
在采访中,潘仕学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我的儿子在山外的学校里上学,因为寨子里没有学校,需要翻一座山,小孩子在路上不太安全,我就想亲手给他复原一套‘八仙过海’平安符,保佑他健康平安长大。”潘仕学微微叹气,“我跑遍周围所有村寨,找了很久都没能找到这个工艺,这个工艺只有村里的老人会,但因为太久没做了,大家的记忆都模糊了。所以我现在还没能给儿子做出来。”
对于潘仕学而言,这让他感到非常可惜。因此,他坚定了自己想要更好传承银饰锻造技艺的决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麻料村能够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生命之魂就在于“技艺传承”。
随着抖音订单越来越多,潘仕学为了银饰得到更好的传承,他在村里招纳两名成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小学徒,每个月发2000元工资,同时号召更多银匠返乡投入手工制作。
今年20岁的潘元定,之前在海南做银饰加工。偶然间在抖音看到潘仕学的视频,视频里的鸟和鱼都活灵活现,精巧的技艺让他立刻决定,从海南回到老家。在两个多月的考核后,潘元定顺利成为潘仕学的徒弟。潘元定表示,海南那边的工艺比较粗糙,无法很好的学习银饰制作技艺。
“银饰锻造的技艺,还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好,麻料村才是我的归宿。”潘元定说。在徒弟潘元定和潘学友的帮助下,借助短视频,潘仕学可以更好的潜心研究如何更好的传承银饰文化。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了潘仕学的手艺,也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苗族银饰,也让许多人萌生学习这项技艺的想法。
在抖音2019年创作者大会上,潘仕学对着台下的观众说,“像我们这样做手艺的,可以从以前的‘实力派’,变成了现在每条视频浏览量过万的‘偶像派’,是我从来不敢想的。”可能大多数人很难体会,当那么多的鼓励、支持和赞美出现在潘仕学面前,他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年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对潘仕学以及麻料村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疫情的发生,让麻料村的景区都关闭了,没有游客来村里观光体验了,这对我们线下销售产生一些影响。同时,由于物流暂时停滞,一部分客人的货品无法按时发出。好在有抖音短视频,虽然没有游客进来,我们依然可以利用短视频在电商平台销售产品,一如既往沉下心来,为大家展示麻料村的银饰文化和风土人情。”
潘仕学传播展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制作技艺,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也为建设家乡,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潘仕学只是这小小村落里,回乡发展的年轻人代表之一。年轻人是麻料村的中流砥柱,也是冉冉升起的希望。正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麻料村才能抓住机遇重焕生机,在智能手机成为每个人标配的今天,展示着银饰锻造技艺的无限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