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派演员云集的70集电视剧《新世界》,因为过于缓慢的节奏,被部分观众吐槽。其豆瓣评分从开播的8.2分一路跌到了5.7分,再次引发了观众关于“注水剧”的议论。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提倡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坚决反对人为‘注水’、拉长集数等行为”的《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引来网友的一片叫好,足见观众苦注水剧久矣。
究竟剧集的长短与品质和口碑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新京报记者统计了2019年至今播出的关注度较高的103部剧集,通过分析它们的集数和豆瓣评分发现——总体而言剧集的集数与口碑成反比,集数越多的剧口碑和评分越差。
数据说明——
新京报从2019年至今播出的剧集中随机选取了关注度较高的103部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显示,近7成的剧集集数都在40集(含)以上(70部),集数在40集以下的约3成(33部)。
其中,40集(含)到50集之间的最多,占总数的35.9%;60集以上的有9部,大部分都是历史题材古装剧。口碑方面,60集(含)以上的剧集,豆瓣平均分5.29;50集(含)到60集之间的剧集,豆瓣平均分5.82;40集(含)到50集之间的剧集,豆瓣平均分6.16;30集(含)到40集之间的14部,豆瓣平均分6.71;30集以下的19部,豆瓣平均分7.02。总体而言,随着集数的增多,剧集的口碑评价以10集为一个梯度,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
40集(含)以上的70部剧集,豆瓣平均分5.93,不及格。40集以下的33部剧集,豆瓣平均分6.71,高于2019年TOP30头部剧集的豆瓣平均分6.51(据艺恩数据)。
主管单位对注水剧采取措施
为什么观众对集数多的剧集普遍评价不高?因为很多剧集并不需要拍那么长,而是靠人为拉长集数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俗称“注水剧”。集数拉长但核心内容没有增加,自然会导致节奏冗长,剧集质量下降,观众的观剧体验也跟着变差。
近年来,这样的“注水剧”已经成为业内常态,甚至一些关注度高的热播剧也无法避免。例如2018年播出的《香蜜沉沉烬如霜》,就曾深陷“注水”疑云。其编剧张鸢盎公开发文表示,当初签的改编委托合同上写的是36集剧本,但委托方准备把成片拍成50集,编剧团队最后提交了43集的剧本,播出时才得知成片有63集。43集的剧本拉长到63集,让编剧团队对故事节奏和成片质量感到担忧。
剧集选择“注水”,观众只好选择倍速或者弃剧。视频平台的倍速播放功能大受欢迎,从侧面验证了“注水剧”的“普及程度”。此前新京报记者针对“倍速看剧的原因”的观众问卷调查中,“内容节奏太慢,开倍速不影响理解”的选项得票数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空闲时间少,开倍速提高效率”得票数的两倍,是第三名“方便挑自己喜欢的艺人的内容看”得票数的近四倍。
身为主管部门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国产剧集“注水”严重的情况早已有所关注,并进行过调研。2019年7月3日,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在电视剧司开展调研时强调,“针对注水剧、宫斗剧、翻拍剧、演员高片酬等问题,深入挖掘瓶颈症结,始终保持高压”。同年9月初,业内有消息称广电总局正在研究相关应对措施并向行业征求意见,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做出规定,上限为40集。有头部影视剧制作公司的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证实,的确收到了相关的征求意见。
此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该《通知》还指出,目前,一些电视剧网络剧在创作生产过程中,过度强调商业属性、经济效益,出现人为拉长集数、故事情节明显“注水”,客观上造成叙事节奏拖沓、拉低艺术水准、影响观看审美等问题,受到观众批评。要增强问题意识,推动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从规模数量扩大向整体质量提升转变,坚决反对人为“注水”、拉长集数等行为。
购销模式是关键,改变不易
一位电视剧制作公司从业者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曾提到,参与剧集创作和销售发行的各方,主观上都愿意把集数抻多一些。“电视剧大多是以集为单位定价出售的,演员也以集为单位计算片酬,集数的增加可以让剧方和演员都获益;对电视台来说,集数增加意味着插播广告的空间更大,同样增加了收益。”
剧评人“太阳以西”分析认为,明星演员片酬推高制作成本,以及电视台、视频平台以集为单位购买剧集的传统购销模式,是造成“注水剧”的主要原因,不从根源上改变购销模式和片酬结构,“注水剧”的问题很难真正解决,“近年来有不少分账剧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这种放弃按集购剧的传统模式,转而按有效点击率和播放量与播出平台收益分成的分账剧的兴起,或将成为‘注水剧’的终结者。这相当于把决定权直接交到了观众的手上,唯有过硬的品质而不是剧集的长短,才能打动观众,获得更好的收益。”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