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青岛港走出来“叉车状元” 创新青岛港仓库纸浆“标杆垛”

核心提示: 为解决小叉倒车作业难度大问题,他和同事创新性提出在小叉上安装“倒车广角镜”,弥补视野不足,扩大司机倒车视野范围,保证作业行车安全。

安立强只有初中文化,从连叉车的样子都没见过到对叉车的每一个零件了如指掌,从不会开叉车到练就“人车合一”的绝活、开着叉车“穿针”,在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的16年是他勤学苦练、创新求变的16年,也是他从普通港口工人成长为“叉车状元”、“大国工匠”的16年。

安立强

安立强

走出大山 走进青岛港

安立强从小生活在农村,对于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农村小伙而言,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也是一个梦想。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1998年初中毕业,安立强就放弃了学业,开始跟同乡们一起外出打工。虽然喜欢热闹的街道和繁华的都市,但没有一技之长,安立强只能出大力、流大汗,这让他感到非常迷茫。转折发生在来青岛港之后。来青岛港之前,安立强连叉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让他感到幸运的是,进港之后师傅们并像长辈一样关心、爱护他,他也因此格外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安立强当时所在的仓储中心是公司集装箱拆卸的基地,集装箱拆卸的效率直接影响到货物的周转率。开叉车不仅要“眼到、脚到,更要手到”,叉刀的起升、后仰、前倾全要靠手控制操作杆实现。安立强在干活的时候边干边琢磨,回到家里还边查阅资料边拿笔在纸上画图研究,妻子见状常跟他开玩笑:“你早这么用功早就考上大学了”。安立强暗自在心里给自己打气,360行,行行出状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

工作中的安立强

工作中的安立强

“叉车状元”的诞生 

娴熟的机械操作技能来自岗位实践的千锤百炼,初进青岛港的安立强被安排学开小叉,对机械一窍不通的他毫不退缩,既然不懂就从零开始,苦练基本功,他用脑用心苦心钻研,为了能快速上手实战驾驶,他用30公分宽、12米长的槽钢架成桥,叉车上桥走到头再倒回来,更加大难度倒车时不能回头,开始每天都练到大半夜,失败一次,加练20遍。经过几百次、上千次的练习,终于练就了“小叉走钢轨、倒车不回头”的绝活。驾驶机械成熟后他并不满足,他一直说“小叉开的稳不如开的准,能开是基础,会开才是精髓,要做到又稳又准才是高手”,所以他琢磨着能不能做到,把叉刀象针一样穿到针眼里那么精确,于是他竖放一根针,在叉刀上固定一根针,练起了叉车穿针。针眼只有1毫米,驾驶小叉时必须两眼盯着那根针,天天练得头昏眼花,硬是练成了这个绝活,被命名为“神叉毫厘”。

驾驶小叉这些年来,他先后练就了“神叉毫厘”、“立强飞刀”、“堆码巧匠”等一系列绝活,安立强也通过自己的绝活擦亮了青岛港“叉车技术能手”的金字招牌,同时还学会了机械维修保养,成了公司有名的“小叉通”和机械驾驶的“多面手”。他在国家、省市各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2016年参加央视“吉尼斯中国之夜”节目,成功用3吨叉车码高脚杯,以16支的成绩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同年获全省港航系统第十届劳动技能竞赛“十佳”荣誉称号;2017年5月获央视“五一.匠心筑梦”中国大能手叉车比赛挑战赛冠军;2018年任齐鲁市首席技师;2019年获“青岛大工匠”、振超技能大奖。

创新青岛港仓库纸浆“标杆垛”

“练就绝活就要用它创造效益,用绝活出安全质量、出效率。”安立强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不断苦练操作,利用绝活技能改进码垛工艺,对照标准化操作的规范要求,他在小叉装卸作业过程中,有意识的根据货物的形状、角度,找行车路线、上垛位置,练码垛、取货、装车,确定货物的间距、收缩角度,反复测量试验,精确到了厘米,边干边琢磨,经过反复练习,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操作方法,逐渐摸索出“一刀切、四面光”的码垛新标准。安立强创新了青岛港仓库纸浆“标杆垛”,把纸浆由原来的三层高升到了四层高,堆存量提高了30%,卷纸由原来的四层高升到了六层高,堆码量提高了50%,相当于增加了6000多平方的堆存面积,每年可以多挣230多万元。过硬的叉车技术,使他和他的叉车团队受到了客户货主的一致好评。

“机械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叉车不光能开会开,还要懂它的原理构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性能。”安立强在工作之余通过自学掌握了车辆的机械原理,经过安立强管理的机械,多次获得“标杆机械”荣誉称号。为解决小叉倒车作业难度大问题,他和同事创新性提出在小叉上安装“倒车广角镜”,弥补视野不足,扩大司机倒车视野范围,保证作业行车安全。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