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过去百年的全球城市化进程,创新始终是左右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赋能产业转型、推动城市向前发展。伴随产业聚集融合、科技创新引领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区域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
就像青岛,和其名一样,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依然岁月长青、美丽富饶。但昔日繁华闹市、人流攒动的主城,如今却不得不面对城市变迁后的发展转型。当荣耀过后,如何引领老城复兴、重现辉煌?作为青岛主城区之一的市北,当下已经走到了全面跃升的关键节点。
2019年11月30日,在青岛市北区举办的人工智能项目相关企业座谈暨签约活动上,市北借势人工智能项目群的签约落地,“六个千亩”规划浮出水面,提出利用数千亩核心区域的土地,分别从人工智能、大健康、数字科技、跨国公司总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手,打造六个千亩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路径。
无独有偶,在2019年12月18日举办的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深圳将一次性批量推出的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正式面向全球招商,重点布局重大创新载体、新兴产业集群、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三个方面。
以市北区为代表的青岛市,在战略产业布局领域再次与深圳同框,预示着新一轮中国城市的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裂变的黄金时期。
回到市北,在城区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大背景下,伴随“1412”和“六个千亩”布局的先后确认,一幅青岛百年老城的复兴蓝图,一幅向海而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市北徐徐展开。
“六个千亩”浮出水面 探寻青岛新兴产业崛起的“市北路径”
实际上,在市北正式提出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之前,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曾于2019年8月5日在市北区调研时为城区下一步发展定调。他说道,当前,青岛发展的战略目标、战役路径已经明确,现阶段必须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市北区要将自身置于全市大局之中,找准发展定位,提升思想方法、改造工作方法,迅速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老城区焕发新产业活力。
随后,在2019年12月30日举办的青岛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开放、创新、改革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市上下要整合全球资源,引进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组合,以创新所释放出的生产力,倒逼体制机制改革。
基于此,在第二天召开的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公布了2020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明确了要在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投资上取得重大进展。具体来看,要加速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招商力度。加强与头部企业、知名创业服务机构、企业社交平台、基金机构、上市公司等深度合作,开放应用场景,发展壮大新产业,探索“科教产”融合园区建设等。
显然,做强产业、构建产业集群,是这场决定青岛新一年经济走势会议的关注重点。
大势之下,市北区所提出的“六个千亩”新兴产业集聚区规划,可谓恰逢其时。
如果说以大港区域为核心、构建“1412”发展格局是市北为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积蓄力量的话,那么,打造”六个千亩“,则是市北扬起开放和创新的大旗,谋定未来、锁定发展突破口的重要落子。
打造千亩青岛大健康产业集聚区,依托国际大健康产业化基地平台,联动发挥中国动卫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快要素集聚,培育千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
打造千亩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与启迪控股展开战略合作,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引入项目,加速形成产业集聚,在全国抢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打造千亩数字科技大道,用好首创、猪八戒网、浦东软件园等顶尖资源,引进集成电路、服务外包、区块链、工业设计等领域头部企业,搭建创新汽车产业集聚平台,加快导入数字经济,建设科技创新产业高地。
打造千亩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区,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落地,搭建国际化的技术、产品、人才、资本展示交流交易平台,建设青岛面向世界的“国际客厅”。
打造千亩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依托青岛科技大学,整合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打造关键战略材料、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片区,构建高温合金、橡塑材料等六大产业生态链体系。
打造千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海尔等大型企业集团制造业优势和吸附效应,利用青啤、利群等企业现有土地资源,加快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产业链集聚,引进产业金融、商贸物流、互联网平台,打造浮山新区制造业高端总部产业集聚区。
自8月初,市委书记王清宪给予市北的新期许到如今“六个千亩”的浮出水面,战略加持、产业引领、资源集聚、科技创新正在成为这座百年老城区在理念上转与变的集中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背后的逻辑较为清晰,通过全国、山东省、青岛市大战略层面的推动,围绕新兴产业,聚焦科技创新,进行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不同功能又相互融合的产业集聚区,进行优化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和结构方式,辅以工业设计和创投风投点亮城市更新,在提升城区发展功能品质的同时,为青岛市实现新兴产业的全面崛起,添砖加瓦。
如果站得再高一点,你会看到市北打造“六个千亩”这一转变背后,是一盘更大的“棋局”:即用活数千亩的黄金存量地块,加速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推动形成市北区差异化功能的产业布局。
南边以大港区域为核心,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会客厅承载地,建设龙头企业技术出海口,引领城区全面崛起;向东则是数字科技大道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产业方向瞄准工业、区块链、汽车产业、5G技术、金融商务、电子制造产业等;而滨海新区所在的西侧,则是将人工智能、大健康、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全部设置于此,彻底激活该板块,这里将云集机器人、云计算、智能制造、平台性质公司、健康大数据、互联网医院管理等新兴产业集群。
最后是城区北部,依托青科大、国家级创新平台这样的产学研资源,发力新材料,打造千亩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集科研总部、军民融合、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国家高端新材料战略高地。
如此百花齐放的市北,一改百年来青岛老城区的发展圈层结构。“胶州湾东岸产业隆起带”轮廓初显,崭新的“青岛滨海科创城”已然浮出水面。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有了此前“1412”的发展积淀,“六个千亩”将率先引爆市北整体城区空间、经济发展、产业与业态、人群结构的全面升级,这座百年老城的演变,最终会落脚于生产生活方式的颠覆。
那么为何一定在市北?众所周知,一座城市或区域,若想达成如此规模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迭代,至少会有空间、经济、人群的三方面影响,这既是影响也是根本。
空间:“腾笼换鸟”,场景广阔 数千亩黄金地块为产业集聚区护航
目前,从青岛城市空间战略布局和人口流动密度来看,已逐渐形成了市内核心三区(市南、市北、李沧)+市内环形五区市(西海岸、胶州、城阳、即墨、崂山)+外围两市(平度、莱西)的发展圈层结构,越往里人口集聚度就越高,城市现代化程度也越高,当然可供城区发展变革的空间也越有限。
尤其是以市北为代表的市内核心区,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和生态红线的必然要求,决定了谁拥有更多的土地空间,就拥有更多角逐未来的资本。
近年来,青岛市全面开启了“腾笼换鸟”、城市更新的工作部署。这方面,市北区一马当先,过去几年棚改征迁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今,拥有数千亩可开发利用的宝贵土地,上百万平米可用楼宇、40万平米棚改腾空房屋、21个老厂区等。
广阔的场景空间,得以让市北从原先固化产业与功能转向六个千亩级产业集聚区,变得游刃有余。接下来,只要有好的企业和项目,市北就有地方容纳。打造“六个千亩”的场景、空间优势尽显。
经济:创新、产业积淀 促成“六个千亩”在市北绽放
经济方面,放眼世界能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城市或区域,对经济带动亦十分明显。其中,创新引领与产业积淀则是必备因素,创新带来的往往是新技术与新模式的生长活跃,产业积淀则可为新技术、新模式应用于产业上下游提供更多的载体,带动传统经济向多产业融合,进而形成理念先进、含金量十足的创新经济。
作为青岛的主城核心区,市北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城区资源,以“1412”为例:四大片区、12个平台,港口、中车、浪潮、青岛啤酒、轨道交通等都是市北经济的存量硬核。
同时,城区资源条件优越,坐拥17.83公里的海岸线,110万人口、17.5万户市场主体、百余家上市挂牌企业、轨道交通7线40站,以及近期不断聚拢而来的启迪、华为、百洋、洪泰、深圳工业设计协会等“城市合伙人”,这些都是市北的创新与产业积淀。
根据“六个千亩”规划显示,就像启迪之于青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百洋之于大健康产业集聚区、首创之于数字科技大道一样,每个千亩集聚区都有王牌企业引领,而具体到定位,它们既是企业,更是平台,肩负着向集聚区导入大量产业资源的职责,进而为产业优化、进阶迭代和价值倍增创造无限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北的创新与产业底蕴之下,所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将让市北具备不同产业门类在空间上实现深度交融的条件,为青岛接下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的无界融合,带来有章可循的“市北经验”,也是促成“六个千亩”产业布局诞生的关键所在。
人群:人才基础优越 多元产业促进人才集聚“六个千亩”
人群方面,创新引领、产业赋能的城市或区域,人才基础将左右创新产业层级。纵观市北过往,正逐步从单一的产业人群聚集到多元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
一方面市北拥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端智库,能高水平承担人工智能课题和技术研发支持。另一方面,完善的城市配套服务和基础支撑也为这些人才留下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例如多所国际学校、三甲医院等公共服务供给,较低的生活成本等,这些对人才均有较强的吸附能力。
有了让人才愿意来和留得住的复合环境,才能让市北大刀阔斧实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革新,没有了后顾之忧。
同时,“六个千亩”产业集聚区的浮出水面,也将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多的工作空间与发展机会。持续推动开放包容的市北,进一步衍生出生活、生产、生态的全新城市功能体系,促进多元产业主体共享创新、协同共荣,城市经济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未来,从创新、产业积淀到人才基础,广阔丰富的场景空间,再到国家、省、市各层级的战略加持和深厚发展底蕴,预示着树立平台思维下的市北,形成以人工智能、新材料、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胶州湾东岸产业隆起带”,进而崛起面向未来的“青岛滨海科创城”,指日可待。而这里所汇聚的项目、企业、人才等资源将在创新赋能下,必将实现青岛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元无界,融汇互通”。
就像市委书记王清宪在“智产融合赢在青岛”高峰论坛所说的那样,青岛只有与产业融合才能“点石成金”,把企业战略与国家战略紧紧地结合起来,开展全产业板块对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使青岛成为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企业集合、人才聚集的高地。
而围绕这个目标,市北区正在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