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公园。
公园的一角。
公园里悠闲的老人。
一头把持着明媚前海的风景区,
一头照应着城市深处的琐碎,
安徽路流动在内里的是龙凤呈祥式的皆大欢喜。
青岛开埠伊始,安徽路还被一条幅度不算窄的沟壑平分。
“占地十二亩,为狭而长之谷,杂植花木,因坡为园,接收后增植花木三百余株”。
《胶澳志》寥寥几笔,便详解了这条沟的前世今生。可以读出,彼时的建设者并未因此规避大沟的天生地理不良,而是因势造景将其规划为安徽路的街心公园,这条街也就毫无违和地成为东西两部分。与许多依山而建的老街一样,安徽路缓和自然地生长在周遭空间,同样是青岛肇建智慧的点睛。
安徽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香气与快乐。有公园、有别墅、有民居、有报社、有邮局、有影院、有小学、有幼儿园,当然现在还有美术馆、文学馆和博物馆。百年间的安徽路,永远都是岁月的新欢和旧爱,不动声色地与时光纠缠,发散着世俗的、体面的、丰富的,与时代呼应的甜蜜味道。 安徽路的市井欢喜来源于民生的丰盈和便利。这里有同时放映着多部电影的影视厅;有出售名目繁多报刊的便民售报亭;有源源不断新鲜出炉着各种面食的大众粮店;还有通往大海和繁华商贸区的捷径……
最能在时间面前左右逢源的便是饮食,安徽路上那个在数年间一直被称为“粮店”的地方,用举重若轻的饮食系统维系着许多人与过去的联系。这个设在路边的便民窗口,是青岛人气最旺的餐点儿,从早到晚都是营业高峰。粮食经过高温洗礼后所散发交织的香味,让路人有种“拔不动腿”的感觉。好在对业务异常娴熟的大姐,让这个中式的餐点变得像高效率的穿梭餐厅,排队的人如同小桥下的溪水顺遂流动,很快就能买上自己想要的面食。馒头、火烧、包子、粽子、月饼、糖角、面包、炉包、锅贴、面条等上百种中西面点,以“平价和放心”的老国营气质,温暖着几代人的胃。这里既有老式的油酥牛角面包、豆沙面包、青红丝月饼,也有中西合璧的黄米面包和糯米面包,还有与时俱进的汉堡面包胚。几乎所有的单品都不超过一元五角,在午间最高峰的时候,分分钟拿到手的都冒着腾腾热气。对热食无限推崇的国人而言,这种感觉不是表象的暖意,而是每次都能抵达至善的况味。
经年间,开放式的公园、幼儿园和小学给安徽路提供了欢喜的基因。每天早晨,小朋友在院子里做操或嬉戏时,大门外总会围满形形色色的大人,他们中不尽都是家长,就是路人驻足看两眼,都会找到些许的快乐。中午时分,安徽路会洋溢在“疯狂”的快乐中,附近小学的孩子在饭后充分利用街心公园的一切娱乐玩具,戏水、打闹,没有了老师和家长,他们露出这个时代的孩子难得的快乐本性。黄昏接孩子的时候,安徽路又会笼罩在一片叽叽喳喳的快乐中,大人在仔细询问着孩子一天的饮食起居,孩子则向爸爸妈妈奶声奶气地“汇报”着一天的喜怒哀乐——因为晨起赶时间,使无暇顾及天伦之乐的两代人尽享分别一天后的“重逢”喜悦。
安徽路上的这家幼儿园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许多年里被民间奉为基础教育的“最高学府”。
不仅是幼儿园,在大家还不知何为广场舞的时候,安徽路街心公园就是大爷大妈们的快乐大本营。从早到晚,他们扭着欢快的秧歌、踏着轻快的舞步、唱着畅快的歌。这些队伍并不设什么门槛,经常是赶完早市或者等着接孩子的老人,站过去马上就自然地融入其中。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舞姿并不轻盈,他们大声演唱着流行歌曲的时候,常常因拿不准调子而流露出一些滑稽的声音,但他们那种单纯高涨的快乐感染着每一个经过的路人,即使心头还浮着一丝焦虑,也会被这种纯净的快乐掠走。
有阳光的日子,公园的长椅上会零散地坐着些很空闲的人们,有老人、有走累的行人,甚至还有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打工者。不管是什么人,看这里的流水、绿地,哪怕就这样干坐着,顺便做点白日梦,就是件快乐的事情。
偶尔会有一位老者带着几只能说话的鸟儿刻意到这里遛弯,让过路人随便与鸟儿对话,让他们一起分享简单的快乐。似乎,安徽路的欢喜,带着与生俱来的治愈系功能。
如果说饮食、游戏是平实而简易的欢喜,那么住房则主宰着国人的重要幸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安徽路上就聚集了一些民间的换房者。那时候,还没有买房一说,福利分房要了个什么房子就得这样住着,大部分老百姓把调房的希望、甚至快乐生活的源泉寄予这种原始的置换方式。到了现在,换房者亦与时俱进,演变为时髦的房产中介公司,买卖、出租房子,寄托了新时代老百姓的新企盼。另外一部分换房者依旧守着一个马扎、一块写满房源的纸板,互相交流着信息。盛夏,他们坐在树荫下,喝着散啤、吃着对面快餐店卖出的烤肉和炒面,看着路边太阳底下焦急等车或是赶路的人们,脸上洋溢着极满足的笑容。
安徽路集聚着开放的、生机勃勃的高人气姿态。青岛本土的收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出现过一个罕见的高度。当年安徽路的街心公园是露天的收藏跳蚤市场,每到星期天,来此交换邮票的人接踵摩肩,在国内小有名气。直到现在,青岛的收藏品市场再也没有超越当时那样旺盛的人气。
老街、老屋、老树、老情调,配以最时髦的文艺况味。几乎没有多余的转承启合与人情铺垫,嘉木如行云流水,轻易而迅疾地俘获了大众膜拜文艺的芳心。这幢位于安徽路16号的红色小楼,在作为美术馆之前,只当做单纯的民居使用。不仅在近百年里没有大起大落地易主,而且一直有序而安静地被一户人家所拥有,包括文革期间。这座别墅的最早主人是一名德国船舶机械师,居住时间最长的主人则是一对医生夫妇。院子里的银杏树和玉兰树连同有味道的红房子,被认为是安徽路最美的风景。嘉木无疑已经成为青岛最深得人心的民间美术馆,甚或说是开放的建筑博物馆。密集丰富的展览、文艺低调的邻家特质,清新而怀旧的建筑格调,无论是参展者还是参观者,都会丝丝入扣地找到自己的价值感与幸福感。
作者:崔燕
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整理提供
街边的老建筑。
邮电博物馆。
路边的杂货铺。
阳光下的鸟儿也在享受着恬静的生活。
斑驳的小巷写满故事。
路的南端便是大海。
温暖着几代人的面食店。
经营多年的老师傅。
安静的长椅在等待它的下一段故事。
嘉木美术馆。
缓缓的坡度让小街更显幽深。
安静的街道。
数百年的老银杏。
窗外的世界。
墙角边的欢乐世界。
老街区的房产交易很活跃。